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女性月经初潮年龄与肥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 13、14~、16~和≥ 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 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 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为基础,纳入吉林省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11 90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F检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和健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情况,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3.35%(3 970/11 903),标化率为31.73%,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28.79%(3 427/11 903),标化率为28.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OR=1.99,95%CI:1.78~2.23)、女性(OR=1.76,95%CI:1.57~1.97)、65~75岁组(OR=1.21,95%CI:1.03~1.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1.38,95%CI:1.17~1.63)、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1.65,95%CI:1.20~2.26)、超重(OR=9.27,95%CI:8.26~10.41)、肥胖(OR=82.82,95%CI:62.63~109.52)、正常高值血压(OR=1.49,95%CI:1.27~1.74)、高血压(OR=1.70,95%CI:1.42~2.04)、糖尿病(OR=2.30,95%CI:1.94~2.73)、血脂异常(OR=1.33,95%CI:1.18~1.50)与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女性、年龄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高收入、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重新划分肥胖定义,包括非肥胖、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应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 030名18~65岁居民,其中一般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男性16.29%(502/3 082)和42.28%(1 303/3 082);女性14.41%(569/3 948)和37.87%(1 495/3 948);其中复合型肥胖率男、女性分别为14.70%和12.97%。糖尿病患病率为11.28%,其中男、女性复合型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98%和22.07%,高于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16.24%,15.26%)和非肥胖人群(9.65%,5.18%)。男性单纯中心性肥胖、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61(95%CI:1.24~2.08)和2.11(95%CI:1.56~2.86)倍;女性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2.70(95%CI:1.16~6.28)、2.62(95%CI:2.01~3.40)和4.47(95%CI:3.35~5.98)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BMI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间呈近乎线性正关联;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其中女性呈非线性升高(非线性P=0.024)。男性BMI≥22.5 kg/m2、女性BMI≥23.0 kg/m2;男性腰围≥85.0 cm、女性腰围≥80.0 cm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结论 复合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BMI处于正常高值、腰围水平处于中心性肥胖前期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四川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状况(SES)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横断面调查,对20~80岁彝族农民和城镇移民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SES综合指标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BMI ≥ 24.0 kg/m2)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彝族农民1 894人,彝族移民1 162人。调整年龄、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后,相对于文盲,彝族农民男性文化程度较高组(小学及初中、高中及以上)超重/肥胖OR值分别为1.71(95%CI:1.13~2.58)、4.15(95%CI:2.10~8.22);年收入≥ 5 000元组相比于<5 000元组OR值为1.66(95%CI:1.12~2.44);中、高SES综合指标组相比于低SES组OR值为1.65(95%CI:1.02~2.67)、3.26(95%CI:1.97~5.42)。彝族农民女性年收入≥ 5 000元组相比于<5 000元组OR值为1.49(95%CI:1.10~2.02);中SES综合指标组相比于低SES综合指标组OR值为1.47(95%CI:1.11~1.95)。彝族移民中,未发现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 彝族农民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存在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与机体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2018-2019年建立的中国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中西安城市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根据TG和FPG构建反映机体胰岛素抵抗(IR)的TyG及TyG-BMI,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构建反映机体炎症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TyG与SII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有11 491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调整协变量后,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21%(OR=1.21,95%CI:1.12~1.30),TyG处于Q4组人群高SII的风险是Q1组的1.34倍(OR=1.34,95%CI:1.18~1.52)。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进一步证实TyG与SII关联稳定。在BMI位于18.5~23.9 kg/m2的人群中,TyG作为连续变量时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31%(OR=1.31,95%CI:1.18~1.45),作为分类变量时Q4组高SII的风险是Q1组的1.52倍(OR=1.52,95%CI:1.27~1.83);在BMI位于24.0~27.9 kg/m2的人群中,TyG作为连续变量时每增加1个单位,高SII的风险增加20%(OR=1.20,95%CI:1.07~1.35),作为分类变量时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IR水平升高与机体炎症的发展密切相关,BMI可能调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超重或肥胖前早期预防IR水平升高对于机体炎症的控制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颈动脉斑块(CP)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流行概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5-2016年依托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以江苏省6个项目点筛查出的11 39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探讨CP的流行概况,对CP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59.4±8.9)岁,男性4 821例(42.3%)。颈动脉异常5 971例(52.4%),其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 782例(15.6%),CP 3 811例(33.5%),颈动脉狭窄378例(3.3%)。高龄(OR=2.253,95%CI:2.127~2.386)、城市居民(OR=2.622,95%CI:2.375~2.895)、高血压(OR=1.439,95%CI:1.195~1.732)、吸烟(OR=1.441,95%CI:1.259~1.650)、脉压差增大(OR=1.270,95%CI:1.198~1.347)、FPG升高(OR=1.109,95%CI:1.059~1.161)、LDL-C/HDL-C升高(OR=1.225,95%CI:1.164~1.288)增加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CP的风险,女性(OR=0.558,95%CI:0.494~0.630)、高BMI(OR=0.948,95%CI:0.904~0.994)、较高的文化程度(OR=0.708,95%CI:0.531~0.945)和较高的家庭年收入(OR=0.773,95%CI:0.669~0.894)则降低其风险。结论 江苏省超一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吸烟是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4 509名≥18岁居民,其中10 241名农村现在吸烟者纳入研究。采用χ2/F检验对戒烟意愿与人口学信息、烟草使用情况、烟草相关危害知识的认知、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453名(37.46%)考虑在未来12个月内戒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偶尔吸烟者的戒烟意愿高于每天吸烟者(OR=0.693,95%CI:0.494~0.971),每天吸烟量<1包者的戒烟意愿高于≥1包者(OR=0.628,95%CI:0.511~0.771),12个月内有戒烟经历者的戒烟意愿高于12个月内未戒过烟的现在吸烟者(OR=0.438,95%CI:0.357~0.537),烟草危害认知程度高者戒烟意愿更高(OR=1.056,95%CI:1.028~1.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与吸烟状况、吸烟量、戒烟情况、烟草危害认知有关。建议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提供简短的戒烟干预,提高农村现在吸烟者的戒烟意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BMI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观察人群来自开滦研究队列,按基线BMI水平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和肥胖组(BMI ≥ 28 kg/m2),观察不同BMI组人群新发AP发病密度。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23 841人,随访(11.94±2.13)年,共发生AP 395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2.67例/万人年,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2.20、2.72和3.58例/万人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2%、0.40%和0.49%。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1)。校正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AP发病风险增加,HR=1.45(95%CI:1.10~1.92)。对年龄及性别进行分层,年龄<60岁时,肥胖组发生AP的HR=1.58(95%CI:1.14~2.19);男性肥胖组发生AP的HR=1.40(95%CI:1.03~1.90)。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肥胖组发生AP的HR=1.60(95%CI:1.18~2.15)。结论 肥胖是新发AP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男性肥胖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我国30~79岁成年人的睡眠状况与衰弱的相关性,并探讨肥胖对二者关系的效应修饰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全体研究对象、不同肥胖状态者睡眠时长较长(≥9 h/d)、较短(≤6 h/d)、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与衰弱前期、衰弱期的相关性,并根据分层分析判断肥胖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在512 724名研究对象中,2.3%处于衰弱状态,40.1%处于衰弱前期状态。睡眠时长与衰弱评分之间呈U形关系。睡眠时长较短(OR=1.21,95%CI:1.19~1.23)、较长(OR=1.19,95%CI:1.17~1.21)、失眠障碍(OR=2.09,95%CI:2.02~2.17)、打鼾(OR=1.61,95%CI:1.59~1.63)、不健康睡眠评分为1分(OR=1.46, 95%CI:1.44~1.48)、2分(OR=1.97,95%CI:1.93~2.00)、3分(OR=3.43,95%CI:3.21~3.67)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正相关。上述睡眠问题亦与处于衰弱期正相关。在正常体重组中,睡眠时长较短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失眠者处于衰弱前期的相关性高于超重肥胖组;而打鼾者处于衰弱或衰弱前期的相关性低于超重肥胖组,按中心性肥胖分层结果类似(交互P值均<0.007)。结论 睡眠时长较长或较短、失眠障碍、打鼾、不健康睡眠评分较高,均与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期正相关,超重肥胖对二者关系具有效应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省份0~5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现况。方法数据来自中国2013年0~5岁儿童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调查县区中的0~5岁儿童。儿童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标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儿童超重和肥胖采用WHO 2006年、WHO 2007年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进行判断。所有分析使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省级标准人口进行事后分层加权计算。结果2013年监测0~5岁儿童样本量为32861名,各省0~5岁儿童城乡合计的超重率在3.3%~16.1%之间,肥胖率在0.6%~9.7%之间。在只有城市调查点的省份,山东0~5岁儿童超重率最高(14.3%),海南最低(3.3%);山东儿童肥胖率最高(5.2%),海南最低(0.6%)。在只有农村调查点的省份,山西儿童超重率最高(16.1%),青海最低(3.3%);肥胖率为山西最高(9.7%),青海最低(0.7%)。兼具城乡调查点的省份,儿童超重率为河北最高(14.3%)、贵州最低(3.5%);肥胖率为河北最高(6.6%)、贵州最低(0.9%)。结论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地区0~5岁儿童的超重率、肥胖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幼年雌性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儿童肥胖研究的幼年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方法45只刚离乳SD雌性大鼠按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肥胖A组与B组,A组在给予普通饲料的基础上添加由黄豆芽、奶粉、猪油、鸡蛋、鱼肝油组成的高能量饲料,B组自由进食合成高脂饲料,喂养45 d后观察三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腹腔内脂肪重量及其重量系数、肝脏体比、血脂、血糖、胰岛素、瘦素等肥胖相关指标。结果肥胖A组摄入的总能量及蛋白、脂肪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体重4周末就明显高于对照组,6周末显著高于B组;A组的Lee’s指数、腹腔内脂肪重量及其重量系数、肝脏体比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的肥胖率高于B组;但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血瘦素水平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B组,且与体重呈正相关。结论自由进食普通饲料的基础上,每天15 g/只的高能量饲料的喂饲方式可诱导幼年雌性SD大鼠营养性肥胖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昆山市2009-2013年学龄前集体儿童肥胖状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09-2013年学龄前集体儿童“六一”体检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χ2趋势性分析。结果 2009年学龄前儿童肥胖率为4.80%,2013年为6.28%。2009-2013年间,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趋势P<0.05),男童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儿童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趋势检验P均=0.000)。城区儿童的肥胖检出率高于乡镇(P<0.05),私立幼儿园儿童肥胖的检出率高于公立幼儿园(P<0.05)。结论 昆山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应结合本地区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肥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国≥18岁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流行现状及特点。方法 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研究对象为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104 098名≥18岁成年人。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诊断标准分析MS流行情况。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患病率及95%CI结果 我国成年人MS患病率为11.0%,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MS的4项组分患病率比较显示,以血脂异常率和超重/肥胖率最高,分别为33.7%和32.3%,高血压率为22.4%,血糖升高率为16.2%。结论 2010-2012年我国成年人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和leptin抵抗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肥胖形成的过程中Leptin抵抗和胰岛素抵抗何时出现及其因果关系。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20按体重随机分为基础对照和肥胖2组,喂养5周,每周末称重,采尾血测定血糖、胰岛素和Leptin。结果:肥胖组体重、血糖、胰岛素和Leptin均高于基础对照组。在肥胖形成的过程中Leptin抵抗的发生先于胰岛素抵抗。肥胖组Leptin抵抗首先出现在第2周末而胰岛素抵抗出现在第3周末,推测Leptin抵抗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结论: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开展肥胖营养干预的有效途径 ,控制肥胖流行。方法 筛选 6 8名单纯性肥胖、超重儿童为干预对象 ,并按设计标准选择对照儿童 6 3名 ;干预措施为“营养与健康教育”及“增加体力活动” ,以营养知识改善、户外活动时间、身高、体重、血脂水平及膳食结构作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结果 “不偏食”(OR =0 .0 31 )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OR =0 .0 31 )是儿童肥胖超重的保护因素 ;随着儿童BMI值的增加 ,收缩压和血脂水平会同步升高 ;干预前后比较 ,各组人群营养健康知识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P<0 .0 1 ) ;干预后 ,肥胖、超重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增加 ,平均达 2 .5 5h ;干预可以降低肥胖儿童的血脂水平 ,但尚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而干预后 ,超重儿童的TC和TG水平已与正常儿童没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尽管肥胖、超重儿童血压仍在正常值范围内 ,但有增高的趋势 ;体重改善不明显可能与干预周期短有关 ;干预后肥胖、超重儿童的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果蔬类食物摄入量 (比例 )增加 (1 8.5 %→ 2 1 .8% ) ,零食 (巧克力、糖果、炸薯条等 )摄入量降低 (5 1→ 2 4 g) ,总热能摄入水平下降 (2 0 0 7kcal→ 1 81 9kcal)。 结论 以儿童及儿童相关人群为对象实施“营养与健康教育” +“增加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调查江苏省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现况,初步评估不同定义在中国人群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调查人数为5888人,对全部样本人群(5888人)测定空腹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血压等,运用IDF(2005)和ATPⅢ(2005)的MS定义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江苏省社区人群MS的患病率分别为17.48%[IDF(2005)]和21.95%[ATPⅢ(200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②随着年龄增加,MS患病率升高,特别是50岁以上女性人群患病率升高更明显;③不同教育程度、婚姻情况、职业问MS患病率显著不同;④城市MS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且苏南地区MS患病率显著高于苏北;⑤MS中最多见的表现形式是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结论江苏省社区人群具有很高的MS患病率,且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较为严重;由于MS存在种族差异,该项研究认为MS定义中中国人群腰围截断值的适宜切点可能还需探讨,结合人群MS的特点,选择适合于中国人群的MS诊断标准,将更有利于临床应用、MS的防治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集体儿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儿童保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比较法对北京市西城区2003至2012年集体儿童保健年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年间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患病率均低于0.25%;儿童贫血率逐年下降;儿童肥胖检出率有逐年下降趋势(χ2=30.11,P<0.05),但其检出率仍较高(5.49%),5~6岁儿童明显高于3~4岁儿童;儿童龋患率高于30%,4~6岁集体儿童视力低常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儿童弱视患病率也有下降趋势(χ2值分别为31.51、15.43,均P<0.05)。结论北京市西城区托幼园所3~6岁儿童健康状况良好,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口腔龋齿和视力低常仍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十年间济南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变化,为儿童营养不良、肥胖等常见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济南市10个县市区,分别于2004年和2013年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同样方法的两次营养状况流行学调查。测量身高、体重值,根据WHO推荐的判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2004-2013年济南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下降率为66.30%,其中城市下降率为63.80%,农村下降率为64.81%;十年间肥胖增长率为264.00%,其中城市增长率为375.96%,农村增长率为190.00%。结论 济南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肥胖问题日益突出。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是济南市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