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 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成年居民健康相关行为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测量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行为情况进行分析。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为《个人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居民测量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比例,以及测量体重和血压的频率。结果共分析136309名居民的资料,其中男性63160人,女性73149人。居民测量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比例分别为59.9%、37.1%、6.8%和6.2%。4种指标的测量比例均表现为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大城市最高,四类农村最低。男性测量体重、血糖和血脂的比例高于女性,而测量血压的比例低于女性。高年龄组测量体重的比例较低,而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比例较高。1个月内测量1次体重和血压的比例,均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体重测量频率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而血压测量频率低年龄组低于高年龄组。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居民定期进行体检,及早了解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陕西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 2010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共开展四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抽取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对四次调查的数据均采用复杂加权进行调整,计算血脂异常患病率,运用趋势〖XC小五号.EPS;P〗检验分析四次调查中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8年陕西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从49.47%下降到31.71%,高TC血症患病率从1.50%上升至5.38%,低HDL-C血症患病率从43.96%下降到19.14%,高TG血症患病率从12.92%上升至21.03%,高LDL-C血症患病率从2010年的1.20%上升到2015年的5.28%,2018年又下降至4.72%。结论 陕西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是总患病率仍较高,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是该地区血脂异常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 18岁常住居民,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活动情况等相关信息。最终纳入183 769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身体活动不足率和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2.3%(95%CI:20.9%~23.7%),男性[24.4%(95%CI:23.0%~25.8%)]显著高于女性[20.2%(95%CI:18.6%~21.8%)], ≥ 70岁[28.4%(95%CI:26.9%~29.9%)]居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居民,18~29岁[26.4%(95%CI:24.4%~28.3%)]和30~39岁[23.4%(95%CI:21.5%~25.3%)]的青年居民次之,且随着文化程度和总静态行为时间的提高呈上升趋势(P<0.001);每周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958.6(95%CI:911.4~1 005.8)min、234.5(95%CI:224.7~244.2)min、88.6(95%CI:83.5~93.7)min。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农村、≥ 70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6 000元、华北地区、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与更高的身体活动不足率有关。结论 我国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处于较低水平。男性、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是身体活动相关健康促进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居民不同血压状况下血压测量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根据血压情况把成年人分为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对3组人群的血压测量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18岁及以上居民143 277人分为正常血压组61 618人(男性22 819人,女性38 799人;城市19 656人,农村41 962人)、正常高值组81 017人(男性39 959人,女性41 058人;城市29 211人,农村51 806人)和高血压组642人(男性347人,女性295人;城市245人,农村397人).我圜成年居民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测量血压的构成比分别为37.1%,46.8%和40.8%.城市各组居民中测量血压的构成比高于农村相应各组;高血压组中男性居民测量血压的构成比高于女性,其他两组男性低于女性;各组血压测量的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高.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测量血压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定期进行血压测量的比例,以控制高血压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成人睡眠情况与高血压的关系,为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的数据。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抽取13 240名调查对象。监测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测定。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男性6 164人,占66.23%,女性7 076人,占33.77%。有睡眠问题的共5 740人,占46.31%,没有睡眠问题的共7 500人,占53.69%。睡眠时长<6、6~<7、7~<8、8~<9和≥9 h/d的分别有759人(6.14%)、2 019人(15.92%)、3 452人(28.02%)、5 185人(37.00%)和1 825人(12.92%)。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没有睡眠问题相比,有睡眠问题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1.441(95%CI=1.244~1.670)倍。男性和女性中有睡眠问题分别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1.458(95%C...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成年居民不同血压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2015—2019年在河南8个县区开展心血管病高危筛查与干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和身体测量等信息,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得空腹血糖和血脂。采用R 3.6.3软件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结果:共有120 040例35~75岁常住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零食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对18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零食消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中国成年居民零食消费率为35.3%,其中女性是38.5%,男性是32.2%。每天吃一次零食的居民为41.7%,每天零食消费量最高前五位的是奶及制品(121.38 g)、水果类(111.03 g)、饮料(104.44 g)、谷薯类(100.45 g)和蔬菜类(72.27 g)。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饮酒及静坐时间均为零食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零食已经成为中国成年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居民健康,应当对零食消费给予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8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的膳食模式。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8~64岁920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收集食物消费数据,结合食物成分表计算得到平均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不同区域的膳食模式,并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得到3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北方模式、沿海地区模式和南方模式。人口学特征分析发现,3个模式中谷类、蔬菜和畜禽类的摄入量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畜禽类在18~49岁的低年龄组居民摄入较高;水果和奶类在女性中摄入较高,其他食物在男性中更高;谷薯类、豆类和蔬菜的摄入量在农村地区、低收入水平和低受教育程度人群中较高,其他食物在城市地区、高收入水平和高受教育程度人群中摄入较高,奶类尤为明显。与膳食指南推荐量比较发现,3个模式中深色蔬菜、水果、坚果及南方模式的奶类和蛋类、北方模式的水产品摄入不足的比例高达80%以上,其他食物摄入不足的比例在50%~80%;畜禽肉在南方模式中摄入过量的比例明显较高,达到78%。对营养素分...  相似文献   

10.
丁菊华 《保健医苑》2006,(10):12-13
血压检测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检测血压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需用专用设备,技术要求高,且有一定的创伤,所以仅适用于危重患的抢救和大手术患。间接测量法有三种,即诊所测量血压、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前血压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台式血压计、血压表和电子血压计三种。血压表精度差;台式血压计会造成汞污染;电子血压计存在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文章提出用电子压力计取代台式血压计中的汞柱压力计,既保留了医护人员习惯的传统"柯氏音"测量法,又彻底解决台式血压计汞污染和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是一种精度高、稳定性好、经济环保的血压测量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皓  骆胜超 《职业与健康》2014,(17):2399-2401
目的通过分析孝感市170例健康成人血中总汞含量,得出人群血中总汞含量的真实蓄积水平,为准确判断人体汞暴露水平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和检测孝感市城区健康成人全血,利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血中总汞含量。结果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的几何平均值为4.18μg/L,M=3.87μg/L,P5=0.2μg/L,P25=1.93μg/L,P75=6.89μg/L,P95=15.98μg/L。孝感市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上限值约为16.0μg/L,最低值为0.2μg/L。结论孝感市健康人群血中总汞含量平均值较低,人群暴露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压测量次数对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为规范血压测量次数,准确诊断青少年血压偏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8-9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开展的“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影响因素调查”项目。采用方便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纳入2 822名12~17岁藏族青少年,其中男生1 275人(占45.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次血压测量,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10-2018《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进行青少年血压偏高的诊断。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别探讨不同的测量次数及其组合对血压均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第1、2、3次的平均SBP和DBP值分别逐渐下降[SBP依次为(112.7±9.7)、(110.7±9.7)、(110.2±9.5)mmHg(1 mmHg=0.133 kPa);DBP依次为(62.7±8.2)、(61.1±8.5)、(60.6±8.5)mmHg;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1、2、3次血压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依次为12.8%、8.7%和7.9%(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2次血压值、基于第2、3次血压均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和7.2%,P=0.039)。结论 随着血压测量次数的增加,青少年平均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率逐渐下降。基于第2次血压测量值,足以用于筛查青少年血压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超重/肥胖成年人体脂与血压关联中血脂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55岁超重/肥胖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血压、血脂、体脂率指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体脂率与血压关联中血脂的中介效应。结果 男性和女性体脂率与SBP、DBP均呈正相关(SBP: β值分别为0.208 3和0.188 4,DBP: β值分别为0.205 2和0.209 6,P值均<0.001)。男性体脂率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β =-0.142 2,P<0.01),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β =0.180 5,P<0.001);女性体脂率与TC、LDL-C水平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72 1和0.233 5,P<0.001)。控制体脂率后,男女性TC、TG水平与DBP均呈正相关(男: β值分别为0.095 6和0.090 5,女: β值分别为0.117 6和0.083 1,P值均<0.05),且女性TG水平与SBP呈正相关(β =0.127 2,P<0.001);女性体脂率与DBP的关联中,LDL-C水平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19 4,P<0.05),中介效应百分比为9.26%。结论 体脂率与血压呈正相关,男性体脂率与血压关联中血脂无中介效应,女性体脂率与血压关联中LDL-C水平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Current offic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OBPM) is often not executed according to guidelines and cannot prevent the white-coat effect. Serial, automated, oscillometric OBPM has the potential to overcome both these problems. We therefore developed a 30-minute OBPM method that we compared with daytim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ETHODS Patients referred to a primary care diagnostic center for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had their blood pressure measured using the same validated ABPM device for both ABPM and 30-minute OBPMs. During 30-minute OBPM,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automatically every 5 minutes with the patient sitting alone in a quiet room. The mean 30-minute OBPM (based on t = 5 to t = 30 minutes) was compared with mean daytime ABPM using paired t tests and the approach described by Bland and Altman on method comparison.RESULTS We analyzed data from 84 patients (mean age 57 years; 61% femal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differed from 0 to 2 mm H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 to 2 mm Hg and from 0 to 3 mm Hg) between mean 30-minute OBPM and daytime ABPM, respectively. The limits of agreement were between −19 and 19 mm Hg for systolic and −10 and 13 mm Hg f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Both 30-minute OBPM and daytime ABPM classified normotension, white-coat hypertension, masked hypertension, and sustained hypertension equally.CONCLUSIONS The 30-minute OBPM appears to agree well with daytime ABPM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detect white-coat and masked hypertension. This finding makes 30-minute OBPM a promising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blood pressure during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MAP)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对共58 530名1995-2005年间安庆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病学研究的参与者进行回访,登记和确认脑卒中信息。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不同的基线血压指标与脑卒中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有21 533人,平均随访9.49年,共发生504例脑卒中。当人群血压水平维持在SBP≥100 mmHg、DBP≥75 mmHg、MAP≥85 mm-Hg或是PP≥40 mmHg的时候,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与这些血压指标呈现正相关。没有观察到J型或者U型曲线。结论血压指标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且血压对年轻组(35~55岁)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体质指数(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 男、女性平均BMI在20~29岁时最低,分别为(23.9±3.5)和(20.6±2.5)kg/m2,男性在40~49岁最高,为(25.5±2.9)kg/m2,女性在60~69岁最高,为(24.6±3.3)kg/m2;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的舒张压在50~59岁时最高,为(81.6±11.8)mmHg,女性在60~69岁时最高,为(76.5±11.5)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年龄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1.94、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2和12.24倍。结论 老龄化、超重和肥胖均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的改进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数种常规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柯氏音法、示波法和双袖带法及其改进。重点对国际上连续无创血压测量的新型实用技术、方法及前景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动脉张力测量法、动脉容积钳制法、脉搏波速度测量法、超声测压法以及小波分析和模糊识别技术在血压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等。指出无创血压测量技术,尤其是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脉搏波速度测量法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无创血压测量,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采用新理论进行连续的无创血压测量将是该领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