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预防Vit D缺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儿童的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共收集7 578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8.57±39.96)nmol/L,其中男童为(98.58±39.64)nmol/L,女童为(98.56±40.3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8名儿童Vit D缺乏 (8.68%)、1 602名儿童Vit D不足 (21.14%),不同性别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75.266,P<0.05)。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广州地区学龄儿童和超重肥胖儿童Vit D营养状况均较差,应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2.
了解宁夏银川、吴忠两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在银川市2区和吴忠市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班级.排除佝偻病、克罗恩病、心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患者,以及近3月内服用过维生素D补充剂的儿童青少年,共选取7~18岁对象2 167名.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血清25(OH)D的浓度.结果 银川、吴忠两市儿童青少年血清25(OH)D浓度中位数为51.46 nmol/L,四分位数间距为61.46 nmol/L,维生素D充足、不足、缺乏检出率分别为51.9%,14.1%,34.0%.不足检出率以7岁最高,8~13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至14岁开始逐渐降低.7~18岁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缺乏检出率依次为31.9%,27.9%,20.8%,30.1%,36.7%,2.4%,29.8%,32.3%,35.3%,47.5%,37.3%,32.8%,各年龄组均较高.不同年龄组间维生素D水平及缺乏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3.086,P<0.01;x2=11.156,P=0.001).回、汉族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不足与缺乏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银川、吴忠两市7~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长,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水平逐渐降低,不足、缺乏检出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血清25-(OH)D 水平可以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一般认为血清25-(OH)D≥75 nmol/L是维生素D较为理想的水平。儿童是维生素 D缺乏的潜在高危人群,维生素 D缺乏不仅可使儿童患佝偻病,而且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其与体成分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纬40.3°)7~11岁学龄儿童381名,于2008年3月采集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英国IDS公司)测定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的浓度,双能X线吸收仪(DEXA,美国Norland公司)测定前臂及全身的体成分,分析维生素D与体成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血清25(OH)D的平均浓度为(44.4±12.5)nmol/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血清25(OH)D≤50 nmol/L]达68.5%.男生血清25(OH)D浓度(46.3±13.3)nmol/L高于女生(42.0±11.1)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1).血清25(OH)D浓度与前臂近端、远端、全身及分部位中四肢的瘦体重呈正相关(r=0.13~O.19,P<0.05),与前臂近端、远端的体脂百分比呈负相关(r=-0.14,P<0.05;r=-0.11,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混杂因素后,与前臂近端、全身分部位中双下肢的瘦体重相关性仍有统计学意义(r=0.12~0.14,P<0.05).血清25(OH)D浓度与各部位体脂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生素D缺乏在北京市郊区儿童中较为普遍,而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体成分,尤其对瘦体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VD)缺乏和儿童肥胖已成为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们对VD骨外效应的逐渐认识,VD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VD缺乏与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存在相关性;肥胖人群血清V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且孕期母体VD缺乏与子代体重超重密切相关;对肥胖人群进行VD的补充治疗有助于降低体重指数,但VD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仍不明确,且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本文就VD缺乏与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血清25(OH)D,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机体肌肉量,并计算全身肌肉质量指数(MMI)。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和随访期MMI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890名儿童的年龄为(11.5±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12.0)nmol/L,充足率为11.1%。多因素线性回归校正年龄、性别、体脂肪量、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后,未观察到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MMI水平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随访时点MMI,25(OH)D每增加10 nmol/L,其Z值增加0.008(P=0.058);相比于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和充足的儿童分别增高0.002(P=0.815)和0.037(P=0.031),趋势P=0.089。亚组分析显示,在BMI正常组中,25(OH)D每增加10 nmol/L,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基线MMI和随访时点MMI Z值分别增高0.019和0.014,均P<0.05。结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有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肌肉量。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提升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王旭  刘霞  朱兰兰  邓宇  肖湘  刘永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38-16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其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规律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1 877名和重庆市3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707名,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自行设计问卷并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39.9±9.1) ng/mL,VDD检出率为14.59%。不同年龄段、就诊时间、就诊季节、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VDD检出率(0~3,4~6,7~12岁分别为14.73%,22.19%,10.47%;疫情前、疫情后分别为11.18%,17.08%;就诊季节春、夏、秋、冬分别为12.97%,10.65%,14.86%,21.33%;体型消瘦或正常、超重或肥胖分别为12.34%,26.13%;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不足分别为11.84%,16.27%;补充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分别为11.71%,1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7,17.59,30.98,53.74,9.60,6.17,P值均<0.05)。体型消瘦或正常、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和规律补充维生素D与儿童VDD均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0.68(0.55~0.84),0.57(0.25~0.77),0.62(0.44~0.85),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VDD检出率高,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可能改善维生素D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体检的390例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 D]水平以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分为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儿童骨密度,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所有儿童的血清25-(OH) D平均浓度为(28. 93±3. 40) ng/ml,25-(OH) D不足/缺乏发生率为43. 3%(169/390),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并且两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骨密度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血清25-(OH) D不足/缺乏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血清25-(OH) D充足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P>0. 05)。结论 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25-(OH) D不足/缺乏时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补充维生素D改善儿童骨骼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健康体检的1844例6月~12岁儿童,对25羟维生素D及抗-HBs浓度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25(OH)VD水平与其抗-HBs抗体浓度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占7.7%,不足占37.5%,正常占54.8%;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占40.3%,低应答占32.7%,正常应答占27%。儿童维生素D充足组抗-HBs浓度中位数为26.1(4.5,159.3)mIU/mL,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及不足组的抗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合适三组中乙肝疫苗免疫呈正常应答反应的人数构成比分别是24.6%,21.9%,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6,P<0.001)。从6月龄~12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抗-HBs浓度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与抗-HBs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96(P<0.001)。结论 血清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危险因素可能对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和抗体的持续存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学龄期肥胖与体重正常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按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标准,从学龄期儿童中筛选出超重和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并设置同年龄、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SIA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生化指标。结果 肥胖儿童59人(男童45人,女童14人),平均年龄(9.58±2.39)岁,BMI 为25.14±4.02;对照组35人(男童23人,女童12人),平均年龄(8.92±1.56)岁,BMI为15.56±1.51。肥胖组儿童血清25(OH)D(45.40±11.86)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59.56±16.08)nmol/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骨密度低于正常组儿童(P<0.001);血清25(OH)D浓度与BMI SDS、腰围、腰臀比及血甘油三脂呈显著负相关(P<0.05);25(OH)D低于50 nmol的肥胖儿童的甘油三脂水平[(2.08±0.26) mmol/L]明显高于25(OH)D大于50 nmol的肥胖儿童[(1.41±0.14) mmol/L]。 结论 肥胖儿童血清25(OH)D浓度明显低于体重正常儿童,血清25(OH)D浓度与儿童BMI SDS、腰围、甘油三脂呈负相关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儿童中心性肥胖和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59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78例正常儿童VDR基因Apa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AA(10%),Aa(46%),aa(44%)和AA(6%),Aa(35%),aa(59%),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02.05(2)=5.991,χ2=4.7933,χ2<χ02.05(2),P>0.0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A(33%)、a(67%)和A(24%)、a(76%)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7,P>0.05)。结论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肥胖儿童体脂分布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心电图影响的一般规律,为预防控制单纯性肥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10~11岁单纯性肥胖的小学生60名(男、女各30名),进行身体成分和心电图检测分析。结果:肥胖学生心电图的QTd(42.1±10.6)ms与QTcd(50.3±11.7)ms与正常学生QTd(36.8±9.6)ms、QTcd(42.4±10.8)ms比较,明显延长;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以及脂肪组织指数(FMI)与QTd和QTcd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单纯性肥胖对小学生心脏功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控制学龄期儿童肥胖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与体脂分布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测定3874例13~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空腹血糖(FPG)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父母糖尿病患病情况。根据FPG水平,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n=3738)和空腹血糖受损组(5.6mmol/L≤〈FPG〈7.0mmol/L,n=136)。结果两组间各体脂指标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后,空腹血糖受损组体重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和腰臀比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BMI、腰围、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与FPG呈正相关(P〈0.05),其中腰围/身高比的r’值最大(r’=0.0925)。对FPG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佳模型引入年龄(β=-0.102,P〈0.05)、糖尿病家族史(β=0.186,P〈0.05)和腰围/身高比(β=0.842,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与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关系密切,腰围/身高比是描述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有效指标,是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超重肥胖小学生BMI、腰围与体脂百分比及腹部脂肪率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0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抽取2所小学,以两所学校医务处4月份体检记录中符合超重肥胖标准的162名2~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检,测量其体脂百分比、腹部脂肪率和内脏脂肪等级,并计算BMI.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各指标性别间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索各脂肪分布指标(体脂百分比、腹部脂肪率和内脏脂肪等级)与BMI及腰围的相关性;运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对各脂肪分布指标的贡献率.结果 超重肥胖小学生体脂百分比为(43.62±2.98)%,腹部脂肪率为(28.06±6.02)%,内脏脂肪等级为7.51±3.43,BMI为(23.41±2.83) kg/m2.男生腰围、体脂百分比和腹部脂肪率分别为(78.57-±7.76)cm、(42.36±2.56)%和(26.47±5.39)%,女生分别为(73.34 ±7.22)cm、(45.88±2.26)%和(30.92±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2、8.75和4.81,P值均<0.01);男、女生内脏脂肪等级分别为8.86±3.42和5.09±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8,P<0.01).BMI与体脂百分比的相关性及对其方差贡献率(r =0.563,R2 =31.7%)高于腰围(r=0.402,R2=16.1%)(P值均<0.01),腰围与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性及对其方差贡献率(r=0.723,R2=57.3%)高于BMI(r=0.621,R2=41.7%)(P值均<0.01).结论 BMI对体脂百分比的相关性及预测能力优于腰围,腰围则对内脏脂肪的相关性和预测性较BMI强.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郊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量的关系,为改善我国儿童骨骼健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纬40.3°)381名7-11岁儿童,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前臂及全身骨矿物含量(BMC)、骨矿物密度(BMD)和骨面积(BA)。结果研究对象血清25(OH)D浓度平均为(44.4±12.5)nmol/L。血清25(OH)D浓度与身高、体重及全身和前臂的BMC、BMD和BA呈显著正相关(r=0.10~0.17;P〈0.05);调整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后,仅全身分部位中的左上肢BMC和左上肢及右上肢BA与血清25(OH)D浓度呈正相关(r=0.11-0.14;P〈0.05),其余部位显著性消失。维生素D营养状况适宜儿童[25(OH)D〉50 nmol/L]的全身BMC比维生素D不足儿童[25(OH)D≤50 nmol/L]平均高4.2%(P〈0.05),但调整混杂因素后差异消失。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北京郊区儿童体格发育正相关,从而对儿童骨量增加起到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儿童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除了维持钙和磷的稳态外,还能够影响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此文就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在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中的预防及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广州市中老年人体脂率(BFP)与BMI、腰围(WC)和腰臀比(WHR)等常规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并推算BFP相应切点值。方法 基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GBCS)平台,选择3 490名50岁及以上相对健康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曲线拟合分析,确定BFP与BMI、WC和WHR间的相关方程,然后再引入性别、年龄、体力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进而推算反映肥胖程度的BMI、WC、WHR各切点值对应的BFP切点值,然后与另一组进行验证。结果 BFP随BMI、WC和WHR的增加而增加,与WC、WHR相比,BMI能更好预测BFP,其回归方程为BFP=(-23.47-8.87×性别)+2.94×(BMI)-0.024×(BMI)2,决定系数R2=0.805。根据回归方程,超重(24 kg/m2≤BMI < 28 kg/m2)对应的BFP分别男性为24.3%≤BFP < 31.1%,女性为33.2%≤BFP < 40.0%。与WC、WHR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相比,BMI所对应的BFP判定肥胖的一致性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男性为0.909,女性为0.91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男性为70.3%、85.5%;女性为75.2%、93.0%。结论 BFP与BMI的相关性较好。广州市中老年人BFP对应于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切点值男性为24.0%,女性为33.0%。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与体脂百分比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安徽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检出情况,分析其与体脂百分比的关联性。方法 对安徽省8 890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血压和皮褶厚度的测量,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评价儿童高血压情况,通过皮褶厚度计算体脂百分比。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体脂百分比与高血压的关联。结果 安徽省7~17岁中小学生高血压患病总人数(率)为1 210人(13.6%)。城市男生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乡村男生,城市女生高血压总患病率高于乡村女生,城市男生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城市女生,乡村男生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乡村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36、7.79、42.10和13.77,P<0.01)。城市男生体脂百分比高于乡村男生,城市女生显著高于乡村女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在P40~组和P60~组OR值分别为1.65(95% CI:1.12~2.45)和1.75(1.27~2.42),男女生分别从体脂百分比P40P60开始患病风险明显增加,且男女生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总体上随着体脂百分比的增加而上升。结论 高体脂百分比会增加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