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P25P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及学生(36/103,占35.0%)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市。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菲律宾(13/103,占12.6%),美国(13/103,占12.6%)和尼日利亚(7/103,占6.8%)。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结论 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陕西省截至2020年2月22日COVID-19的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陕西省共报告245例COVID-19确诊病例,全省累积报告的确诊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87.76%),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不断扩大,以西安市报告病例数最多(占全省报告总病例数近一半)。陕西省由输入型病例逐渐转为本地病例为主,而本地病例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家庭聚集性传播为主。陕西省不同来源确诊病例均造成了二代病例传播。2月7日之后报告病例数开始波动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目前陕西省疫情发展处于归零期。结论 陕西省的总体疫情形势已趋向缓和,但考虑到复工返学的到来,同时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为输入性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3月30日上海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及上海市各级CDC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相关防控措施信息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官网及发布平台。采用EpiData 3.1、Excel 2019和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3月30日,上海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病例171例(确诊病例170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中国籍122例(71.3%,122/171),外籍49例(28.7%,49/171);年龄中位数为23(P25,P75:18,35)岁,男女性别比为1.3∶1,学生占56.6%(97/171);入境前发病者占45.6%(78/171);临床分型为轻/普通型病例占96.5%(165/171),中国籍和外籍病例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行曲线按确诊日期于3月24日达到峰值,随着防控措施“口岸联防联控机制闭环管理模式”落实,病例数逐渐下降。171例病例来源国主要为英国(37.3%,64例)、美国(18.6%,32例)、法国(11.0%,19例)和意大利(9.4%,16例)等24个国家及地区。需中转至国内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病例占40.4%(69/171)。病例发现方式主要为海关检疫和社区留验点,分别占43.9%(75/171)和31.0%(53/171)。结论 上海市COVID-19早期境外输入病例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各国输入风险与其疫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口岸联防联控机制闭环管理模式”对境外输入病例的发现及管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和续发率,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选择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为指示病例,以最短潜伏期1~3 d分别评估传染力和续发率。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8日,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49例,其中,确诊病例339例(占97.13%),无症状感染者10例(占2.87%)。共报告聚集性疫情68起,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17例(确诊病例210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每起聚集性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中位数为3例,确诊病例数中位数为2例,无症状感染者数中位数为1例。最短潜伏期1~3 d的传染力平均值为2.18(即每起聚集性疫情中每个病例平均传染2.18人),家庭成员传染力平均值为1.86,家庭成员传染力比例为85.32%(1.86/2.18)。最短潜伏期为1~3 d的全部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17.12%~18.99%,其中,家庭成员续发率为46.11%~49.56%。结论 广州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传染力强,加强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宏观视角利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数据,分析有效距离与疫情传播轨迹、时间和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截至2020年2月23日我国各地COVID-19首例确诊患者的住院治疗/隔离治疗日期以及累计确诊病例数,利用“百度迁徙”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大数据平台(LBS)获取武汉市到各地的迁出人口比例数据,建立有效距离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从省级和市级层面分别对有效距离与疫情抵达时间及累计确诊病例级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上,武汉市到目的地的有效距离与COVID-19疫情抵达时间及累计确诊病例级数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联,各线性模型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省级层面上,有效距离可以解释其与抵达时间模型71%的变异,解释其与累计确诊病例级数模型90%的变异;在市级层面上,有效距离可以解释其与抵达时间模型66%的变异,解释其与累计确诊病例级数模型85%的变异。结论 模型拟合程度较好,LBS大数据与有效距离模型能够用于对疫情传播轨迹、时间和规模等进行估计,为突发急性传染病宏观预警及防控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拟合并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SEIR动力学模型,考虑COVID-19的传播机制、感染谱、隔离措施等,建立SEIR+CAQ传播动力学模型。基于官方公布的每日确诊病例数进行建模,利用2020年1月20日至2月7日的报告疫情数据进行拟合。采用2月8-12日的数据评估预测效果,并进行疫情预测。结果 SEIR+CAQ模型对全国(湖北省除外)和湖北省(武汉市除外)的累计确诊病例数的过去10日拟合偏差<5%;未来5日预测偏差<10%,略有高估。全国(湖北省除外)和湖北省(武汉市除外)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已于2月1-2日达峰值;武汉市亦已于2月9日达到高峰。在当前防控措施不变的情况下,截至2月29日,预计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将达80 417例。预测结果尚未包含临床诊断病例。结论 SEIR+CAQ模型可用于COVID-19疫情趋势预测,为疫情防控决策和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评估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9日宁波市COVID-19疫情个案数据、疾病进程等信息。根据防控策略落实情况,建立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和实时再生数(Rt),评估防控效果。结果 宁波市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157例,无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比例为12.1%。从暴露到发病(潜伏期)平均(5.7±2.9)d,发病到确诊平均(5.4±3.7)d,从确诊到出院平均(16.6±6.5)d。累计医学观察105 339人,其中居家医学观察者COVID-19感染率为0.1%,集中医学观察者感染率为0.3%,确诊病例在就诊前处于医学观察期者占63.1%。估算R0为4.8。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Rt呈逐渐下降趋势,到2月4日下降至1.0以下,之后持续下降到2月中旬的0.2。结论 通过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宁波市COVID-19防控措施的效果,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广州、温州市两个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模式,并评估两个城市疫情的防控效果。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广州和温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个案数据,绘制两个城市疫情的流行曲线,收集不同时间的防控措施,计算在两个城市的实时再生数。结果 广州和温州市分别纳入确诊病例346例和465例,两个城市病例均集中在30~59岁(广州市:54.9%;温州市:70.3%)。流行曲线显示广州和温州市的每日发病数分别在1月27日与1月26日到达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两个城市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后,且温州市的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早于广州市。广州市一直以输入病例为主,温州市从前期的以输入病例为主转变为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虽然两个城市流行模式存在差异,在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后,两个城市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 COVID-19输入疫情可导致两种不同的流行模式,但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均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疫情累计报告74例确诊病例,病例以轻型为主,占87.84%(65/74),无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曲线呈人传人传播模式,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起疫情至少传播6代。病例年龄范围为2~80岁,其中≥60岁占27.03%(20/74)。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占55.41%(41/74)和家务/待业占27.03%(20/74)为主,疫情局限,未发生病例外溢。病例间流行病学关联明确,传播链清晰。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与浙江省外输入关联疫情高度同源。结论 本起疫情为一起浙江省外输入COVID-19确诊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通过生活、工作接触导致社区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风险评估与预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广东省各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输入风险,并进行短期风险预警。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5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其他各省报告病例数及百度迁徙指数,计算广东省各城市的累计疫情输入风险指数,对输入风险指数与病例报告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滞后时间,最后根据风险指数划分疫情输入风险等级。结果 广东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 347例,90.0%的病例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平均每天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为44.03。在各市的输入风险来源中,湛江市的最大风险来自海南省,其他市均来自湖北省,广东省的相邻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广东省滞后4 d的疫情输入风险指数与每日新增病报告例数的相关性最高(r=0.73)。各市累计4 d的风险预警显示,未来4 d东莞、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惠州市具有高输入风险,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38.85、21.59、11.67、11.25、6.19和5.92,最高风险仍来源于湖北省。结论 广东省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疫情输入风险,湖北省和广东省的邻近省份是输入疫情的主要省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疫情的防控效果,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进一步开展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3月15日至2020年4月15日24时广州市公开发布的COVID-19病例网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合广州市疫情防控的一系列措施,评价其防控效果。结果 截至2020年4月15日24时,经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入境的确诊病例累计120例,无症状者3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19例,共计142例。20~60岁122例(85.92%),男性86例(60.56%),女性56例(39.44%);中国籍112例(78.87%),外国籍30例(21.13%);来自欧美国家共70例(49.30%);留学生46例(32.39%),在职人员62例(43.66%);国境口岸入境排查77例(54.23%)。流行曲线在3月21日达到峰值,之后缓慢回落。经实施系列防控措施,对所有的入境航班做到应检尽检,未发生检疫查验人员感染和病例死亡的情况。结论 随着境外疫情的持续加剧,广州市境外输入疫情出现新形势,建议在前期各项防控措施、部署要求的基础上,针对防疫新形势,进一步巩固防控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展情况,评估中山市新冠肺炎的疫情输入风险。 方法 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24时全国新冠肺炎报告病例数(不含临床诊断病例;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数据)和百度迁徙指数,对省外各市2月29日之前累计7 d报告病例数和中山市迁入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评估中山市返程复工期间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 结果 中山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例,输入性病例占比87.88%,其中湖北省49例,占74.24%。疫情输入风险排前4位的省份是广西、四川、湖南和江西,累计输入风险指数分别为1.0820、0.5494、0.2041和0.0656。近7 d中山市迁入人口排前11位主要城市中,有疫情输入风险的城市:永州市、重庆市。 结论 中山市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由湖北输入引起,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防止周边及疫情高发地区的病例输入风险仍是中山市今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推测2020年6月北京市新发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首例感染的传播时间起点,辅助传染病溯源,评价当前综合防控效果。方法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报告统计每日发病人数,建立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基于每日发病人数拟合动力学模型,并搜寻本次疫情的传播时间起点;考虑不同的防控效果而拟合6月12日至7月1日的累计发病人数,以评估当前综合防控措施效果。结果 北京市新发地疫情传播首例感染应起始于5月22日至5月28日之间(累计概率为95%),起始于5月25日的概率最大(23%)。本次疫情R0为4.22(95% CI:2.88~7.02)。模型拟合结果提示,截至6月11日,累计发病为99例(95% CI:77~121),符合实际情况。若不加控制,则截至7月1日累计发病估计将达到65 090例(95% CI:39 068~105 037)。截至7月1日,较之无防控措施的理论情况,实际感染人数减少了99%。自6月12日起,北京市采取了强有力的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实际走势接近于传播率降低95%的推演结果,敏感性分析支持这一结果。结论 针对突发性疫情,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可用来辅助推演传染病传播起始时间,辅助疫情溯源。北京市针对本次突发疫情所及时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迅速控制了95%以上的传播途径,减少了99%的感染人数,快速遏制了疫情,对于未来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本研究通过描述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罹患率、粗病死率等流行特征及趋势,为疫情的综合研判和防治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报告的病例数据,结合重大干预措施及事件时点,采用累计罹患率、新增病例环比增长率、新增病例定基增长率、观察-确诊转换率、累计粗病死率、每日重症率、死亡重症比等指标对疫情不同阶段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湖北省的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1月10日至2月3日大量病例开始出现的暴发期,2月4-19日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续增加的高峰期,2月20日至3月3日新增确诊和新增治愈相持的平台期,3月4-18日病例减少和治愈增多的消退期。湖北省疫情累计罹患率从1月19日的0.03/万增加至3月18日的11.46/万,武汉市从1月10日的0.04/万发展至3月18日的45.13/万,湖北省其他地区从1月20日0.002/万发展至3月18日的3.70/万;新增病例增速在疫情期间有不同波动,湖北省全境增速在2月12日达到最高值;湖北省累计粗病死率从1月19日的1.01%增加到1月26日的5.13%后下降至2月13日的2.54%,之后缓慢增加到3月18日的4.62%,武汉市累计粗病死率趋势和湖北省一致,但略高;湖北省每日重症率从1月27日26.88%升高至3月18日34.27%,死亡重症比从1月23日7.37%下降至3月18日0.35%。结论 湖北省新冠肺炎流行的疫情周期为60 d,约为一个最长潜伏期或隔离期(14 d)和湖北省确诊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0 d)之和的1.76倍,提示我国陆续出台的重大抗疫决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20年3月4日至2021年10月31日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境外COVID-19输入病例的流行特点,为输入性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官方网站上疫情通报信息,提取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输入性病例的来源国家和地区以及流向省份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输入性病例在不同来源国家和地区及流入省份的差异。  结果  2020年3月4日至2021年10月31日,中国每月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与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大致呈现“W”型变化趋势。研究期间,中国境外输入病例共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缅甸、美国、菲律宾、俄罗斯四国的输入病例占了27.6%。流向上海市、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5个地区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0.59%。  结论  中国输入性疫情呈现较大波动趋势可能与全球疫情变化及国内防控政策相关。针对输入性病例来源地及流入地分布的不均衡现象,政府应针对重点来源国家和地区及输入省份采取针对性措施,各省市应根据输入国及地区特点、病毒变异特征动态调整“外防输入”政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5例,本地确诊339例,境外输入26例,其中危重型18例,重型34例,死亡6例;确诊病例中男性共198例,女性共167例,男女比例1.19∶1;河北省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22日至4月6日)以湖北输入性病例为主,报告病例318例,占病例总数的87.12%,病死率1.89%;第二阶段(6月14日至7月25日)是由北京新发地市场病例导致的传播,报告病例21例,占病例总数的5.75%,病死率0%;第三阶段(7月26日至9月22日)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报告病例26例,占病例总数的7.12%,病死率0%。结论河北省COVID-19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鉴于境外国家疫情继续蔓延,应高度关注疫情从国外输入情况,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