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浙江农村成年居民中的分布特征。方法2006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18个县(市),90个乡镇、5400个农村住户中的成年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入户调查及体测。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4317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2.96±2.65,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6.8%和4.2%;男性的超重比例与女性无差别,肥胖比例低于女性;15~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45~岁组超重率最高(36.7%),55~岁组肥胖率最高(6.4%);已婚组的超重和肥胖率都高于未婚组,与离婚组无显著性差异;男性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超重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的文化程度与体质指数关系不大。结论浙江省农村成年居民超重率高于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且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超重率和肥胖率都低于河北省等华北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双生子BMI遗传度。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截至2020年12月31日双生子BMI遗传度的研究。采用现况调查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结局指标(遗传度,95%CI)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和局部加权回归法拟合遗传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10篇,共纳入79个双生子BMI遗传度独立估计值。Meta分析显示,BMI遗传度合并值为0.69(95%CI:0.65~0.71),男性合并值(0.68,95%CI:0.65~0.70)低于女性合并值(0.70,95%CI:0.68~0.72);儿童青少年时期的BMI遗传度(0.72,95%CI:0.68~0.76)比成年时高(0.68,95%CI:0.66~0.70);≤ 18岁的双生子BMI遗传度性别间的差异更大,男性(0.68,95%CI:0.61~0.76)低于女性(0.75,95%CI:0.69~0.81)。遗传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儿童时期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至18岁左右达到峰值,其后随年龄的增加缓慢下降。结论 BMI遗传度受人口特征影响,特别是年龄和性别。鉴于女性青少年时期BMI遗传度估计值较高,应给予更多关注,把握健康干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新入学学生体质指数分布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超重及肥胖的防治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选取天津工业大学2006~2010年新入学学生为调查对象,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规定方法进行测定,筛查肥胖、超重学生,并对其体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学生平均体质指数21.08±3.39,男生高于女生(P<0.05)。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合计11.30%,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高于农村(P<0.01)。用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006~2010年间体质指数随入学时间变化而增加。[结论]天津工业大学2006~2010年新入学学生超重肥胖流行趋势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成年居民体质指数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体质指数的动态变化 ,为卫生研究和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抽取的观察户连续观察测量。结果显示 ,从 1989年~ 2 0 0 0年BMI小于 18 5的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 ,1989年为 7 3% ,2 0 0 0年为 3 5 %。超重和肥胖的人数百分比呈增加的趋势 ,从 1989年的 10 7%猛增到2 0 0 0年的 2 5 2 % ,平均每年增加 1 5 %百分点。2 0 0 0年超重肥胖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城市 33 3%、县城 31 7%、郊区 2 4 6 %和农村 2 1 1%。提示超重肥胖率较高 ,增加较快 ,应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认真研究对待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杜树发  翟凤英  葛可佑  陈绯念 《卫生研究》2001,30(6):339-340,349
根据 1992年第 3次全国营养调查资料 ,选取了 44 485例 2 0~ 6 0岁成人 ,对体质指数 (BMI)的性别、年龄分布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百分位数法对超重及肥胖的BMI界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我国成人BMI呈对数正态分布 ,均数为 2 2 1± 3 0 ,第 5 0、85和 95百分位数分别为 2 1 6、2 4 9和 2 7 4,其中第 85百分位数非常接近WHO推荐的超重界值 ,第 95分位数低于WHO肥胖的界值。BMI分布在年龄、性别、城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作者建议在确定界值时应考虑性别、年龄的影响 ,并与发病率和死亡率、体脂含量等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体质指数百分位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资料,研究体质指数(BMI)百分位分布情况及曲线图,提供杭州0-6岁儿童体质指数的参考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集杭州市城区0-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BMI百分位分布情况及曲线图研究。结果杭州市男性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值随着年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在大年龄段4-6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女性儿童则基本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年龄越大趋势越缓。杭州市男童肥胖的流行水平可能高于女童。结论杭州市0-6岁儿童BMI标准的研究对于本市城区0-6岁儿童肥胖的界定、流行趋势及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饮茶行为的分布特征,探索饮茶行为在双生子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探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饮茶行为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样本选自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且具有饮茶信息的双生子共25 264对进行分析,描述双生子中饮茶行为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卵型双生子饮茶行为一致率和对内饮茶量差异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35.38±12.45)岁,每周饮茶者占比17.0%,饮茶量(3.36±2.44)杯/d。男性、50~59岁、南方、城镇、文化程度高、双生子中先出生的个体中每周饮茶者比例较高(P<0.05),未婚者中比例较低(P<0.001)。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同卵饮茶行为一致率均大于异卵,饮茶遗传度为13.45%(11.38%~15.51%),除女性亚组外,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饮茶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年龄、地区分层后仅男性同卵一致率始终呈大于异卵趋势。同性别双生子对内饮茶量差异在男性中呈现同卵小于异卵的特征(P<0.05),而女性中差异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双生子人群饮茶行为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饮茶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影响较弱,且遗传效应大小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间不尽相同,性别可修饰这一遗传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冠心病的分布特征,探索我国双生子人群中冠心病的分布规律,为遗传和环境对于冠心病的作用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8年在CNTR进行登记的双生子,纳入≥18岁34 583对双生子进行分析,描述冠心病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分别计算同卵双生子(MZ)和异卵双生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989-2006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社区体质指数(BMI)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1989、1991、1993、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6次追踪资料,选取辽宁地区18~45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果 1989-2006年辽宁省18~45岁成年居民BMI均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89年BMI均值为(22.1±9.4)kg/m2,而2006年上升到(24.0±5.2)kg/m2.其中男性BMI均值从(22.1±2.1)kg/m2上升到(24.6±5.1)kg/m2,女性BMI均值从(22.1±2.6)kg/m2上升到(23.9±4.3)kg/m2,男性增长幅度大于女性.3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到2006年BMI均值已超过24.0 kg/m2;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居民BMI均值1989年分别为(21.8±2.4)kg/m2、(21.8±2.6)kg/m2、(22.1±2.7)kg/m2和(21.1±2.2)kg/m2,到2006年分别增长为(24.0±4.2)kg/m2、(23.9±4.0)kg/m2、(24.2±4.2)kg/m2和(22.6±3.5)kg/m2.城市、郊区和县城居民BMI均值增长较快,农村居民BMI均值增长较慢.随着BMI水平的提高,成年居民低体重率逐年降低,而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89年辽宁省成年居民低体重率为6.9%,超重肥胖率为10.3%,到2006年该人群低体重率为4.5%,超重肥胖率为31.9%,17 a间居民超重肥胖率增长了21.6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为209.7%,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9%.结论 辽宁省成年居民BMI逐年增长,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职业紧张相关因素对体质指数(BMI)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115名机车调度员进行调查,以职业紧张调查量表测试职业紧张因素、人格特征、心理性紧张反应,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结果工作困难、外控性和紧张易感性高水平组超重与肥胖率高于低水平组,决定自由度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高水平组超重与肥胖率低于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紧张易感性是引起BMI增加的危险因素(OR=1.328),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降低BMI的保护因素(OR=0.362)。结论职业紧张因素和不利于应对应激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引起BMI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国9省(市)成年双生子BMI遗传度情况。方法 收集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9省(市)成年双生子信息,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11 122对双生子BMI遗传度。结果研究对象中同卵双生子6 226对, 异卵双生子4 896对, 年龄范围25~85(39.0±10.8)岁。按地区分层, 男性BMI遗传度最高的是天津, 为67.8%(95%CI:50.1%~85.8%), 最低的是浙江, 为42.1%(95%CI:27.2%~60.9%);女性最高的是四川, 为56.2%(95%CI:47.5%~70.0%), 最低的是黑龙江, 为11.2%(95%CI:0~31.7%)。按性别分层, 相同地区的男性BMI遗传度均高于女性, 其中黑龙江男性和女性的遗传度差异最大, 分别为55.3%(95%CI:35.5%~80.0%)和11.2%(95%CI:0~31.7%), 而四川男性和女性的遗传度差异最小, 分别为61.5%(95%CI:40.7%~86.4%)和56.2%(95%CI:47.5%~70.0%)。结论 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人群BMI遗传度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以人群体重指数(BMI)均值作为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指标的模型.方法分别计算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132个调查点人群的BMI均值,用BMI均值和该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建立数学模型.结果拟合非线性方程,建立以BMI均值为基础,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数学模型.经过回代证明,拟合方程有效.结论研究建立的模型对社区监测超重、肥胖患病率及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效果有待实际应用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张琚  王红  曹丽  李薇  郑小琴  陈洁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60-5062
目的:调查成都城区2~18岁儿童少年体质指数分布趋势以及超重、肥胖流行状况。方法: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和美国CDC2000标准对成都市城区10520名2~18岁儿童少年体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成都城区儿童少年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男9.6、5.2,女7.1、2.3(WGOC标准);男9.5、2.8,女7.1、1.1(IOTF标准);男8.0、5.7,女6.0、2.1(CDC2000标准),男生肥胖率普遍>女生,BMI均呈先缓慢下降,后迅速回升趋势,肥胖-超重比女生>男生,均大于可接受水平。结论:成都城区儿童少年处于肥胖流行早期阶段,发生肥胖潜在危险性高,并呈上升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某农村地区高血压队列人群,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水平人群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比例HR值及其95% CI,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BMI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5 461名高血压队列人群累积随访31 048.38人年,平均随访6年,随访期间死亡589人。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基线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为参照,低体重组(BMI<18.5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人群发生死亡的HR值(95% CI)分别为0.83(0.37~1.87)、0.81(0.67~0.97)和0.72(0.56~0.9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队列人群中,基线BMI和全死因死亡风险关联强度呈现倒“S”形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可能是高血压人群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与“肥胖悖论”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女性体质指数和肥胖率,以探讨中国成年女性肥胖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本研究抽取20~30岁育龄女性,分为3组,包括未婚(2474名)、已婚未育(10 816名)和已婚生育(4103名)的女性,共计17 393名.结果城市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重分别为(53.7±9.0)kg、(57.6±9.4)kg和(54.5±8.5)kg,其中未婚女性、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t=12.25,P<0.0001;t=8.32,P<0.0001).城市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1.1±3.3)kg/m2、(22.8±3.4)kg/m2和(22.0±2.9)ks/m2,其中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质指数显著高于未婚女性(t=14.88,P<0.0001;t=5.76,P<0.0001).农村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重分别为(52.3±7.8)kg、(55.3±8.6)kg和(52.8±8.1)kg,其中未婚女性、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t=11.67,P<0.0001;t=14.15,P<0.0001);农村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1.2±2.8)kg/m2、(22.5±3.1)kg/m2和(21.8±3.0)kg/m2,其中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质指数显著高于未婚女性(t=13.80,P<0.0001;t=5.34,P<0.0001);城市未婚女性的低体重率(18.1%)高于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7.3%和9.1%)(与已婚未育比较χ2=113.69,P<0.0001;与已婚生育比较χ2=29.65,P<0.0001),而已婚未育女性超重肥胖率(32.7%)显著高于未婚女性(14.4%)(χ2=28.257,P<0.0001).农村未婚女性的低体重率(12.36%)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6.73%)(χ2=50.040,P<0.0001);而已婚未育女性超重率(22.4%)显著高于未婚女性(12.3%)和已婚生育女性(15.4%)(与未婚比较χ2=69.119,P<0.0001;与已婚生育比较χ2=69.866,P<0.0001);已婚生育女性超重肥胖率随产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已婚生育女性体重滞留是产生成年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然而已婚未育女性的体重变化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群体儿童少年体质量指数(BM 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将个体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转化为Z分,用标准离差法分析7~18岁青少年BM 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结果青少年收缩压随BM I百分位数的递增而上升,收缩压Z分由BM I相似文献   

17.
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15年体质指数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图表法描述1991~200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BMI)分布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和2006年调查中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数-差值图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儿童青少年BMI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2006年儿童青少年的BMI分布与1991年相应年龄、性别组儿童青少年BMI分布是不同的。儿童青少年BMI分布呈正的偏态增加并且有向上增长的变化,而主要变化集中在高百分位。结论在BMI分布高百分位的个体比低百分位的个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可能更大,对环境的变化可能更敏感。所以,应该从人群水平去寻找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深圳成年人的分布特征和体重自我评价情况。方法2008年3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些时间段在深圳市某连锁餐饮单位所有的成年消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3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1.34±2.94)kg/m2,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5.1%、15.6%和2.6%;女性的消瘦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超重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8~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样本人群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为66.3%,男性和女性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分别为65.5%和67.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性别和年龄有密切关系,正确地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