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启林 《华中建筑》2004,22(3):16-17
对《华中建筑》自1983年创刊以来的20年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及该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从总体上进行了评述。认为,《华中建筑》历年来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四点,即:①始终坚持对“中国特色”建筑道路的探索,②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水平,③始终坚持创新活力,与时俱进,④始终坚持与广大读者和作者保持诚挚平实的联系,是居国内建筑领域前列的高水平刊物。  相似文献   

2.
陈薇 《建筑师》2006,(4):91-94
《营造法式解读》是由潘谷西和何建中著,2005年11月出版的一本关于《营造法式》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书评的方式,从“突破建筑学本体认识的历史观,反映原书体例的真实观、注重探讨营造特点的建筑观,还原历史面貌和特点的科学观”这四个方面,介绍了该专著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对书中一些有创意的研究观点和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书评的结论是:专著是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由此对宋代《营造法式》赋予了更加永久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洁 《华中建筑》2005,23(2):112-113,142
在古建筑遗存越来越少的今天,通过绘画来研究传统的建筑与景观,将成为建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首先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概要,在考察了此图的城市背景及商业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与历史资料,《东京梦华录》和《营造法式》等文献的对照,论证了此国高度的资料性。  相似文献   

4.
姚赯  蔡晴 《华中建筑》2005,23(5):17-19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雅典,先后产生了两部对以后世界建筑和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的宪章。第一部为1931年在雅典举行的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二部为1933年在雅典举行的CIAM第四次大会上形成的关于城市规划的《雅典宪章》。这两部《雅典宪章》在各自的领域内均为开创性的纲领性文件,对于20世纪的城市建筑遗产保护观念和初中均有重要的意义。谚文就这两部《雅典宪章》的产生、思想和对于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是一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建筑美学佳作。它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建筑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了近代岭南建筑,揭示了近代岭南建筑美的本质,也引发了岭南建筑审美文化的再研究。开放兼容创新既是近代岭南建筑突出的特点,也体现在作者对近代岭南建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思维的闪光与建筑的亮点,两者在整本书中交相辉映,构成了该书的风格,给人以丰富的审美空间和深刻的学术启发。  相似文献   

6.
提高认识,实施标准,推进建筑照明节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元会 《建筑电气》2005,24(2):15-18
宣传贯彻《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指出目前照明节能存在的一些认识观念的问题,最后论述了直管荧光灯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琛 《华中建筑》2006,24(8):166-167
以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和《池上篇并序》为基础,对庐山草堂和履道里园两处白居易生活过的环境作了一番由外而内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国林意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5,23(2):8-12
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31号专著《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书稿各章节的随想,对该著进行了较深刻的理论剖析,作出了该著的总体评价及参考意见,提出了“建筑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形态这种形态是可谓为建筑文化”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资料的分析与运用、设计特色、编制特点、制作过程、制图数字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包头市区图》挂图的制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1995年~2004年学术论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睿 《规划师》2005,21(12):13-17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万法,通过对《规划师》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发表的1919篇学术论文及作者的时间分布、系统分布、空间分布、内容分布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及学科队伍。笔者认为,《规划师》自创刊以来发展迅速,发表论文单位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和浙江五个省市,拥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形成了“以规划实践为特色,实践、理论与政策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内容体系,以实践性为特色,在国内城市规划类期刊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中的大慈真如宝殿和明长陵被恩殿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完好的明代金丝楠木大殿,本文在系统调查两座大殿的建筑形制、建筑构件及细部装饰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两座大殿的建筑特点以及明早期与明中晚期建筑在建筑形制、细部构造上的异同,为大殿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李炎 《华中建筑》2010,28(5):181-185
明初南阳城为唐王的藩封之地,同时兼为府城、县城。城内建立起了以唐王府为核心,众多府邸、官署林立的内部格局。该文以地方文献和历史遗迹为依据,就明代南阳城的城池规模,唐王府的位置、范围以及诸多府邸、官署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考察,对城内外的空间布局特点展开一定的推测。  相似文献   

13.
张典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2):125-128
“三宫殿三所殿”[1] 为紫禁城外西路的一组建筑 , 为东西向的三宫殿和南北向的三所殿整体形成 L 型建筑区域。本文在对三宫殿三所殿区域保护修缮所得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遗迹考证以及文献、图像资料,对该区域始建至今的建筑布局与功用进行了考证。明永乐朝时该区域为仁寿宫;嘉靖朝兴建慈宁宫,该区域彼时为慈宁宫附宫区建筑。清初三宫三所殿建筑布局及其功能袭明旧制;清雍正末年,康熙继位之初,兴建寿康宫,并对该区域建筑布局和形制进行更改,直至清末该区域作为寿康宫附属建筑,为太后妃居所。中华民国至 2018 年工程管理处开始对该区域进行保护修缮之前,该区域的建筑布局仍未做大的改变,先后被作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和文物修复厂使用。  相似文献   

14.
周莎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8):123-126
寿安宫的位置位于紫禁城的外西路,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这里被辟为故宫图书馆的办公之地。这里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经历朝添建,逐渐变成今天的规模。根据档案记载,我们可以查到当年这座宫殿,不同时期的地面主体建筑与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朝天宫曾是明代北京最大的道观,也是道教中枢道录司之所在,但不幸毁于明末的一场神秘大火。在朝天宫短暂的历史中,仅留下存于童谣和文献中的只言片语描述。本文通过对这些仅存的史料进行考证,释义出朝天宫的兴建、功能、灾毁等情况,理清了从明初朝天宫到明末玄天观的演变以及在清初为了避讳而改成元天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再次更名为玉皇阁至今,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误解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6.
狄雅静  王其亨 《新建筑》2011,(1):144-147
利用太和殿修缮的机会,对其屋顶琉璃瓦件进行系统测量,并将实测数据与《太和殿纪事》、《工部做法则例》以及《营造算例》等文献的相关记载进行比对,探索太和殿屋顶瓦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与大木形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蕊 《中国园林》2020,36(12):135
唐代离宫别苑多选择郊外山岳风景地营建,体现自然中现人工的特点,唐华清宫即其中之一。利用考古信息及历史图文与地形图,厘清唐华清宫的整体范围,明确华清宫各景象的具体位置及空间布局,首次尝试绘制唐华清宫总体平面复原示意图;继而分析唐华清宫的营建意匠。指出唐华清宫既继承了隋山水建筑宫苑的特征,也融入了唐代诗画意趣与自然景物融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规划过程中,作为遗址性公园的兴庆宫公园是西安城市空间重要节点。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研究报告及现场调研,按照时间顺序对唐兴庆宫由宫殿到遗址,再由遗址到遗址保护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兴庆宫公园这一功能角色的演绎过程进行研究探索,并揭示出兴庆宫在隋唐时代和当代在城市空间中相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2020,(5):83-88
通过分析元大都宫城规模的规划设计理念对《易经》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的附会发现:一方面明中都的皇城以及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形状与元大都宫城相似,并且分析得出这一相似背后均隐藏着元、明宫城通过周长和面积的比例关系达到象征意义的方法和元大都宫城规划理念对明朝皇城、宫城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北宋西京宫城规模,分析其中包含的这一象征意义以及在早期宫城设计中实现这一象征的设计方法。元宫城的尺度对《易经》表达的象征意义的附会表明蒙元统治者在追求其权威的象征性时采纳了中原儒家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自身对作为中原王朝正统继承者身份的认可。希望这一研究能为与元大都宫城周长具有相似数值的其他古代宫城的平面规模研究提供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20.
阿房宫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兴建一组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工程浩大,秦始皇死时只建成一个前殿。项羽到咸阳,一把火将秦朝宫室烧光,火势蔓延,三月不止,阿房宫被焚。阿房宫现今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东西长1300多米,南北宽500米,台基局部最高十余米。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描述了它的富丽恢弘。阿房宫遗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