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立新  刘树明 《试采技术》2000,21(3):16-21,37
如何进行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我国东部油田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实例,提出在精细油藏描述重建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砂体为研究单元,运用微构造研究、油藏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思路及方法。根据研究结果编制了综合调整挖潜方案,经现场实施,见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南油田文95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随着中原油田开发程序的不断提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主力油层相继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藏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注水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开发阶段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和微观的空间颁由,确定其剩余油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油藏下部挖潜的重要依据。文95块沙三中油藏是文南油田最早投入开发且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块之一。在精细油藏描述地质模型上,对油藏的开发关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油水井产、注两个剖面、C/O比测井资料、2高速井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将剩余油分布从定笥化到定经、可视化。通过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影响剩余油发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对文95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王代流  符碧英  姜忠  王晖 《钻采工艺》2003,26(4):82-85,88
通过室内岩心细菌流动实验,从细菌浓度、注入压差、细菌繁殖三个方面讨论了细菌对岩石渗透率的伤害,认为随注入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细菌会造成岩心降渗率下降;对低渗透储集层注水开发,要重视储集层对微生物的敏感性;细菌在地层中生长和繁殖造成了孔喉堵塞,降低地层吸水指数,这一结论对油田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断块油田调整挖潜的基础,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后,开发效果的好坏与对地下剩余油分布的了解十分密切,小断块油田的复杂性又给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根据台兴油田的地质特点,采用油层精细对比,开发综合分析、油藏工程方法等手段,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并应用小层剩余可采储量表述油藏潜力分布状况,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京11断块,以测井、地质、开发三项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深入分析了沉积因素、构造因素、人为因素对油层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着重研究了水淹层定性、定级、定量解释技术和剩余油分布综合解释方法。其解释成果为编制细分开发层系调整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方案实施后,单井产油量均达到配产指标,新井解释符合率达到90%以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垦西油田垦 71断块经过 2 0余年的高速开采 ,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 ,油层水淹严重 ,剩余潜力小。本文主要通过对油藏开发后期高含水油藏的油层水淹情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为今后该类油藏的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中阐述了当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开发地质学方法、测井方法、地震方法、生产动态预测方法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由于地下油藏的复杂性和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渤南油田十区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渤南油田十区为中渗透断块油藏,经过近20年的滚动勘探开发,于2001年进入快速递减期。在确定沉积体系和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受储层非均质性、采液强度和流体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叶状体和水道间微相、构造高点、正韵律油层顶部水淹程度相对较轻,剩余油富集。通过采取挖潜措施,采收率提高3.8%。  相似文献   

9.
针对文25东断块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需要.采用所编制的多井剩余油评价软件.对文25东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层系的综合评价.揭示了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实际资料证明.剩余油分布预测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10.
河68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开采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根据现阶段对油藏的认识及资料应用技术,对胜利油区现河油田河68断块进行了地震构造地质精细成图,对其主要开发层系进行了沉积微相划分,指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及井网不完善区,并提出了以侧钻井及注采井网调整为主的剩余油开采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定向钻井技术是复杂断块油田经济高效开发的主导钻井技术和有效途径,精细油藏描述和准确的剩同分布是定向井取得高效的关键,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定向井获得高效的重要环节。该项技术对提高文留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中就定向钻井技术在文留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按地质目的进行了分类概述,并根据几年的实践结果对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马岭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综合挖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二连油田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物性较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单层厚度小(平均2.2m),采用小井距注蒸汽吞吐开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存在很大的风险性。以吉32热采试验区的开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其注蒸汽吞吐开采特点,研究了影响吞吐效果的因素,提出适合薄油层稠油热采的厚度筛选标准及注汽参数,并对其开采效果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虽然试验区油层物性条件较差,但只要针对油藏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高寒地区的稠油热采不但技术上可以取得成功,经济上也是可行的。根据试验区注汽井间干扰严重的特点,利用干扰剔除法对井间干扰效果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评价。吉32试验区热采开发的成功,不但为高效、科学开发二连油田的稠油资源打下了基础,其开发经验对国内同类型稠油油藏的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图4(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13.
从喇嘛甸油田南块井网加密前后萨尔图油层的变化看出,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的窄条带形状分布随着井网的加密变得更为明显,而且对差油层更需要分解成单砂体来认识。通过分层测试、水淹层解释等资料对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作了分析,按其影响因素分为注采不完善、油层的变差部位或变差部位遮挡、油水升间油层连通异常、新钻遇的未水淹层四种类型。同时提出了对剩余油挖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30断块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结合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认为高30断块剩余油的成因主要是地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沉积微相、构造等)和工程(井网、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以及注采强度的大小)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30断块油藏进行开发调整挖潜的方向;经矿场试验后,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尚店油田东营组断块油藏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该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对尚6—29井区和滨309井区实施了综合调整挖潜,两个调整单元的单井产能较高,含水率低.当年增油4.4×10^4t。  相似文献   

17.
从中、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效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新方法.实现了井间剩余油的量化描述。应用该方法对太南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太南油田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永安镇油田12断块属边底水活跃的层状断块“屋脊”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其数值模拟结果和新井及侧钻井生产动态均表明,油藏构造各部位仍有剩余油分布。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展了水平井整体挖潜方案优化研究,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距油层顶距离、井段长度、液量保持水平、轨迹等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在中国陆上已开发油田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开发水平不一,Ⅲ类开发水平油藏的比例较高,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较大。从开发初期调整完整注采井网、扩边增储、剩余汪研究有配套挖潜技术等方面,对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做法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剩余油分布形式及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分布,从地震技术、油表细描述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中高渗复杂断块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主导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高含水期裂缝性碳酸盐潜山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在分析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潜山油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作了预测。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层的储集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可分成微观和宏观两种,预测该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块油水界面以上,远离主断层井区,井间油水界面低凹区,流动屏蔽层完整分布部位以下以及水淹带Ⅲ类储集层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