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合州湾金清潮滩水力泥沙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潮滩水力泥沙特性,认为在上部潮滩带潮流向受地形影响为往复流,水沙过程受潮波驻波影响为剧变过程,在下部潮滩带,潮流向受浅海潮流向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为准旋转流,水沙过程为渐变过程.文章分析了水力泥沙的沿程变化和水沙关系,认为中潮位以上潮流加速减小,含沙量加速升高,水体含沙量(S)与流速(u),水深h和悬沙颗粒沉速(。)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2.
2种天然絮凝剂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研究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克服传统中药提取工艺中有效成分损失率高、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采用天然无毒的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和矿物絮凝剂膨润土对薄荷水提液进行净化除杂.利用间歇试验方法,以絮凝率和总黄酮损失率作为指标,考察了絮凝剂用量、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薄荷水提液的最佳絮凝条件.结果表明,壳聚糖絮凝效果优于膨润土,当壳聚糖投加量为0.741g·L-1,絮凝温度30℃,搅拌速度40r·min-1时,絮凝率可达到92.75%,总黄酮损失率为10.75%.在此基础上,通过絮凝前后粒径比较及絮体形态分析,对中药絮凝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长江口浮泥特性研究之一,对提纯粘粒作了x射线、电子显微镜、差热和脱水分析,首次定性地鉴定出长江口浮泥的粘土矿物成份,并初步探讨了浮泥的形成条件和分层沉淀现象,为我国港湾和河口粘性细颗拉泥沙研究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宁波北仑港海上大量的粘性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土工试验数据,以传统地质分层为背景,力学强度分层为目标,建立了一套模糊数学评判模型,并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定量地划分了粘性土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5.
颗粒静水沉降的统一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较推崇的几家沉速公式剖析认为(1)选择沙粒雷诺数凡d和无因次粒径D作为颖粒沉降规律的控制参数,则所有与R}‘有关的参数均可表示成}D.的函数,流态亦由刀。判别,从而可建立避免试算的沉速公式.(2)绕流阻力一般式按阻力叠加原则取滞性阻力与形状阻力之和,其中滞性阻力宜取Stokes阻力与Oseea阻力的线性组合并转化为Newton阻力形式,形状阻力遵循Newton阻力定律,而两者的相对大小则通过以分离角丧达的作用面积来反映。据此获得各绕流区统一的准理论性沉速公式(18),集各家公式之优点,经实测资料验证正确,‘可供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对白芍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及絮体的分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形维数是壳聚糖絮凝中药水提液絮体的重要参数,采用图像法测定絮体的分形维数,并应用Zeta电位仪测定了絮凝体系的ζ电位,对絮凝机理和絮凝效果进行了研究.选用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白芍水提液进行净化除杂,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量、絮凝温度、絮凝pH值等操作条件,探究这些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条件下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絮体分形维数随温度或pH值的升高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情况.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白芍水提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0.310g·L~(-1),絮凝温度30℃,絮凝pH值3,絮凝率达到94.32%,此时的分形维数为1.430.  相似文献   

7.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微生物分离筛选的方法,从工业园区的污水和土壤样品中初筛得到18株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复筛获得絮凝效果较好的菌株3株,编号分别为Ⅰ1、Ⅱ3、Ⅲ1,微生物分类鉴定试验表明它们属于热反硝化芽孢杆菌属Bacillus娩Prmodenitrificans.对这三株菌株的絮凝活性进行对比实验发现:菌液经离心获得的胞外分泌物具有絮凝活性,絮凝率为60%左右;合适的培养时间是菌株产生絮凝作用的重要因素;振荡条件有利于完成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8.
引水进入城市河网可快速提升河道水质,但也会导致泥沙淤积等问题;城市河网不仅河道众多,还有水闸等水工建筑物,使得水沙输移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为了使泥沙尽量少淤积于不易清淤的河道,需优化河网水闸的调度.首先建立了考虑水闸的河网一维泥沙输移数学模型,利用实测水沙数据验证其精度.通过模型计算不同引水流量工况下杭州城西河网泥沙的淤积量及淤积分布,得到泥沙淤积率最低以及最利于清淤时的河网水闸优化调度方案,可为城市河网泥沙减淤及清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聚氧化乙烯对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及絮凝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聚氧化乙烯( PEO)的引入对 Al( III)的水解聚合过程、成品聚合氯化铝 ( PAC)中铝的形态分布及絮凝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PEO的引入使碱滴定过程中 Al( III)的水解聚合过程提前,所制得的改性 PAC抗酸性增加,含有更多的不能被 Al-Ferron方法所解离-络合的形态,在室温下存放更为稳定. PEO的引入能明显提高 PAC的絮凝能力 ,加快絮体沉降速度. 两种引入方法中,先加入法的效果优于后加入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银与亚硫酸盐的络合体系中,存在Ag(SO,)一和Ag(SO,);一两种络合离子的特点,采用络合离子间同时平衡的计算方法,绘出了Ag-SO聋--H,O系25℃下的E-pH图.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提银试验的需要,对从银的亚硫酸盐溶液中还原沉析银的热力学条件和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该工艺过程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投加量对白芍水提液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微电泳仪等,探究壳聚糖投加量对白芍水提液絮凝率、分形维数、粒度分布、ζ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投加量为3.2 mL(0.31g·L~(-1))时,絮凝率达到最大值80.88%,此时总黄酮损失率为10.67%,上清液平均粒径为5.42μm,ζ最接近零电位,为-1.168 2mV,絮体分形维数为1.463;应用激光粒子测速(PIV)系统对絮体的沉降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沉降过程的数学模型,絮凝过程的最大沉降速度为0.324 1mm·s~(-1),当絮体特征尺寸在2.75~3.75μm时,絮体的沉降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高温饱和水在满管流动的爬高过程中,其密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动态机理,利用此动态特性,就实现低压高温凝结水无泵回收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处理后作为河道景观补给水的做法正在多个城市应用,本文在假设没有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对宁波市某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中水回灌于城市内河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室模拟,结果显示达到实验水质指标的中水,以每天置换1/30的流量引入受污染城市内河,在解决河道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不会对原有河道水质带来大的危害.文章还针对实际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绿洲水盐空间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的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是影响植被发展和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干旱区土壤水盐的变化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特点,并受到地下水的强烈影响,而在人工绿洲则受到不合理的灌溉影响,通过对阜康老绿洲、新绿洲、荒漠区及沙漠不同地段土壤水盐及地下水位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荒漠区由山前到扇缘潜水溢出带下水位逐渐抬升;在平原区由于受人为灌溉影响地下水位抬升较为强烈,土壤的盐渍化现象较为严重;在绿洲区地下水位普遍比荒漠区未灌溉条件下有所抬升,但在上游老绿洲由于土壤质地较粗,地下水位较深,是地下水的渗漏带,因此,所测定浓度的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并未增加,相反有所降低,上层盐分受灌溉水淋洗进入地下水,属于土壤盐分的淋洗区,下游新绿洲则是盐分的积聚区域,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显著增加,致使大面积土地因严重的次生盐渍化而被迫撂荒。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丰富的松散堆积物、足够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地貌3个基本条件.控制调节水动力条件是防止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有效方法,而采用具有自清淤能力的水石分离虹吸排水技术,将分流进入泥石流沟内的水直接排入下游安全区,从而达到减小泥石流沟谷的水动力、防止泥石流启动的目的.而保证泥石流治理效率和耐久性的前提是分流池的自清淤能力.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欧拉动床模型对分流池在虹吸作用下的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并用物理模型模拟验证了虹吸排水清淤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床面不平整有利于泥沙起动悬浮;进出口水头差、泥沙粒径及淤积厚度、泥沙之间的碰撞都会对虹吸清淤效率产生影响.所得结论对实际泥石流防治工程中虹吸分流池的设计,如负压水头、拦污格栅孔径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海峡道地区潮流类似潮汐河口,可以建立潮流挟沙力关系.考虑到泥沙运动的“滞后”现象,以及风浪等因素对潮流中粘性细颗粒物质的浓度影响较大,文中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求得的挟沙力关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用XRF法对珠江口12根沉积柱中V,Ni和Co含量进行了分析.V,Ni和Co含量分别在48.97×10-6~180.66 × 10-6,22.12×10-6~72.67×10-6和9.34×10-6~94.42×10-6之间.3种重金属在河口西部和伶仃洋最大混浊带区域含量高,Co同时在河口北部和香港大屿山西岸沉积物中富集.V,Co和Ni在沉积柱中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均匀分布型、上部富集型、下部富集型和斜“之”字型.它们是各自沉积环境、污染历史以及人类疏浚河口活动的综合反映.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Co从水体向沉积物中迁移的机制与V和Ni的迁移机制存在差异.矿物微粒和无机胶体的吸附作用是V,Ni从水体向沉积物中迁移的主要机制,而Co以水解产物形式或硫化物形式进入沉积物中则可能是其在河口的主要迁移机制,地质积累指数法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未受重金属V和Ni污染,Co对1,5,9号站住造成偏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笔者探讨了西湖氮、磷营养物和作为一般营养物的钙、镁、钾离子及溶解态二氧化硅的时空分布,同时也探讨了西湖磷的平衡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西湖水属严重富营养水.(2) 西湖水的氮、磷营养物浓度以及一般营养物浓度均有月际变化,并随测点而异.(3)为 西湖藻类生长为磷所限制.(4) 浮游植物体中的磷是西湖水中磷的主要形态.可溶性磷短暂的停留时间表明浮游植物代谢活动很活跃.(5) 西湖的主要磷污染源是入湖污水,而沉积物则是西湖水潜在重要的磷源.(6) 目前西湖容许磷负荷是0.5043吨 /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