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保凤  陈思红 《安徽医药》2005,9(8):627-627
常规剂量下,糖皮质激素的免疫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影响T细胞激活和黏附.但在大剂量进行冲击治疗时,还可通过直接作用造成淋巴细胞溶解和凋亡,以达到快速有效地抑制免疫作用.其用于治疗系统系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时,多应用长程疗法,长期应用.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破坏机体的防御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移植术后不少并发症也与使用大量激素有关.因此长期大剂量应用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和预防不良反应[1].  相似文献   

2.
药物不良反应系指“为预防、诊断或治疗目的在人体用药时所偶然发生的一切有害反应”。不包括药物急性中毒、处方错误及给药方法不当等所导致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理用于治疗的药理作用例如大剂量抗凝药可导致各种出血(血尿或消化道出血);免疫抑制剂由于抑制了免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包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经膀胱镜电灼术、膀胱部分切除术,2年内复发率达600%~90%,故术后均常规进行膀胱内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灌注治疗。丝裂霉素C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细胞较敏感,是烷化类细胞抑制剂,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其分子量大于200,不易被膀胱黏膜所吸收,如膀胱黏膜无创伤或创面已愈合则无全身反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论中药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丽 《首都医药》2005,12(5):42-43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5.
卢洁玲 《上海医药》1998,19(10):37-38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是指在常用量情况下,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按照分类,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和B型两大类。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的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低。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  相似文献   

6.
《齐鲁药事》2007,26(7):431-431
2007年5月7日,Isotechnika公司公布了其免疫抑制药ISA247用于肾移植26期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ISA247较常规的免疫抑制剂可有效的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低剂量组(0.4mg·kg^-1,每天2次)28名患者,11%出现急性排斥反应,中剂量组(0.6mg·kg^-1,每天2次)25名,8%出现急性排斥反应,高剂量组(0.8mg·kg^-1,每天2次,3%出现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吴歌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109-1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最常累及的器官,临床表现为狼疮性肾炎(LN),其常规治疗药物是激素和免疫制剂.然而有些患者对上述疗法无效或产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感染、骨髓抑制、出血倾向、肝脏损害而不得不中止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我们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上述难治性、重症LN,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G(IgG)可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或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存在着各种类型的IgG受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IgG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神经组织,通过其免疫调节机理(如Fc依赖机理和V区依赖机理等)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而对疾病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UAP患者根据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初始剂量为10mg,1次/d,睡前顿服,每4周调整1次剂量,最大剂量为40mg/d,睡前顿服,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2.5%,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显效率33.9%,总有效率6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及广泛的非调脂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中的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临床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2种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肺炎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炎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疗程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治疗前2组B淋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1/44)低于对照组的20.5%(9/44)(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美国1987年不良反应居前五位的药物类别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23%)、心血管(CV)药物(17%)、抗感染(INF)药物(14%)、激素(HOR)及合成代用品(7%)、诊断用(DX)药物(6%)。这些病例乃是向FDA报告的不良药物/生物反应总数54.404例中选取的27,818例加以分析的,这也是国内保健专业人员在常规治疗病人应用治疗剂量时直接或通过药厂向FDA报告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孙衍伟  牟玲  安永恒 《中国医药》2008,3(9):542-543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将恶性肿瘤贫血患者单盲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rhEPO 150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与高剂量组(rhEPO 40000U/次,皮下注射,第1、4、7、10、13、15天注射)各36例,共观察6周,每2周进行1次疗效评价。结果高剂量组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常规剂量组4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高剂量组的4、6周血红蛋白值均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2、4、6周有效率分别为41.7%、61.9%和83.3%,高于常规荆量组的17.1%、31.4%和51.4%(P〈0.05或P〈0.01);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高剂量组也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2组输血需求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法,药物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法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不同剂量盐酸丁丙诺啡递减疗法对海洛因依赖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三组脱毒治疗,以10d为一疗程。结果表明:对轻度患者组控制症状最彻底,治疗开始3d无催瘾反应产生,OWS总分呈直线下降,全程戒断症状轻微且波动小,OWS总分平稳下降,减药顺利,停药后症状反复小,中度患者组次之。相反,重度患者组头3d戒断症状较重,停药日症状波动明显。轻度患者组脱毒成功率为90.91%,中度85.00%,重度组为67.74%。在治疗过程中三组病例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未见欣快及对盐酸丁丙诺啡形成依赖,提示盐酸丁丙诺啡是一种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宋钦兰 《齐鲁药事》2010,29(4):249-250
药品除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外,通常还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常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l%),但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国产多烯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方法 55例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TP方案,TAX5mg/m^2,DDP30mg/m^2,1~3d进行治疗。21天为1个周期,连续应用2个周期以上给予评价。结果 55例非小细胞肺癌,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总有效率43.6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肌肉及关节疼痛。结论 TAX联合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6.
一般意义上讲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过敏反应并不完全相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不良反应,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成瘾性与依赖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我们常说的“药物过敏”是指患者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过敏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对药物产生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低烧,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口唇,眼睑及外生殖器等部位肿胀,呼吸急促和窒息感),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各种皮疹及瘙痒最为常见,以过敏性休克及剥脱性皮炎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同时或短暂间隔应用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时,或是分别作用,或是相互作用,彼此可增强或减弱。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引起不可预测的反应。多数药物可以联合应用,但是选择这些药物的剂量及其用药方法需要专门的研究。抗菌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其中抗生素占有重要地位。有些抗菌药和其它药物常常同时应用于治疗各种传染病,在许多情况下彼此发生相互作用,则引起不良反应。据文献资料,由于不正确和不加详细思考联合用药的结果,约1.2%例出现不良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大分割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8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大分割适形放疗组和常规适形放疗组,每组40例。全部采用10Mv的X射线外照射,大分割适形放疗组总剂量60Gy/3周,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总剂量60~68Gy/6~7周。结果1、2、3年局控率大分割适形放疗组明显较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高(65.0% vs40.0%、50.0%vs27.5%、27.5%vs10.0%,P〈0.05)。1、2、3年生存率大分割适形放疗组明显较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高(80.0%vs60.0%、70.0%vs47.5%、60.0%vs37.5%,P〈0.05)。大分割适形放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适形放疗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分割适形放疗能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都只能减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根治疾病。近10余年来,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些单克隆抗体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包括结合可溶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节受体和受体信号,以及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耗竭异常的免疫细胞及介导细胞信号等。研制更高效、更安全、给药更方便的抗体药物是未来抗体药物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造IgG的氨基酸序列或者对其蛋白质进行一些修饰,以及以多个不同的信号途径或者致病介质为靶标的双特异性抗体,是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应用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和依那西普(etanercept)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AS患者所发生的全部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术语命名(WHOART)系统进行分类,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英利昔单抗治疗63例AS患者中,21例(33.33%)患者发生了至少43例次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皮炎伴脱发,1例在第3次输注药物过程中出现输注反应。共有142例AS患者入选依那西普临床试验,随机分配,治疗组70例,安慰剂组72例,双盲治疗期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17%和4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分别为20.83%和38.57%;开放治疗期内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安慰剂组和依那西普组分别为41.67%和32.86%,两组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分别为40.28%和30.00%;依那西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局部反应、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和呼吸道感染等。结论:短期临床观察显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英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治疗AS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