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精度微磁通电流互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发高精度微型电流互感器是目前电力仪器仪表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本项目采用微磁通原理,无源补偿误差方式,双铁芯双绕组结构制造高精度微型电流互感器;在误差允许的范围采用微磁通有利于简化结构;本项目设计的CT系列微型电流互感器通过测试,测量精度达到0.02级。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微型电流互感器检测耦合电容器电流,再将电流信号传输至控制室,转换为与一次电压成正比变化的二次信号的方法构成中高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技术方案.详细论述了新型中高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传感原理及结构,并对耦合电容器、微型电流互感器、功率放大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对所研制的新型中高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进行了精度试验、二次短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电测与仪表》2001,38(10):101-101
无锡市通宇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微型精密互感器和电力互感器的专业厂家,1999年已取得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VHL系列互感器是为宽量程电子式电能表设计的新一代微型精密电流互感器。已被国内许多电度表厂家广泛采用。由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装备,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加上严格科学的工艺管理,产品质量稳定,一致性好,便于互换,得到用户的普遍好评。目前我公司已具备年产150万台微型互感器的能力。产品参照执行GB1208-1997《电流互感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电流互感器的误差由铁心所消耗的励磁电流引起,与铁心材料的磁性能有关。为选用优质铁心材料,以设计更高准确度的电流互感器,选用高磁导率的超微晶、坡莫合金铁心材料制作微型电流互感器,测试其传变特性,与硅钢片铁心作对比分析;通过测试分析可知,坡莫合金铁心的微型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表现最优,坡莫合金铁心和微晶铁心的微型电流互感器准确度基本达到0.1级,而同规格的硅钢片铁心电流互感器准确度只达到1级。  相似文献   

5.
本章主要介绍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互感器校验仪在使用上的分类,以及各类的测量参数。说明了互感器校验仪的测量原理,导出了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误差测量的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新的互感器变比误差现场试验方法——对比测试法,解决了现场仪器仪表精度不是很高与互感器变比精度等级越来越高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剩磁是影响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的重要因素,剩磁测量对于电流互感器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测量电流互感器铁心剩磁及相关系数,提出了一种利用交流电压源进行剩磁测量的方法。剩磁测量过程使用交流对电流互感器进行充磁,使其达到深度饱和状态。记录电流互感器感应电压,绘制铁心磁通变化曲线,计算电流互感器剩磁及剩磁系数。试验结果表明测得电流互感器剩磁及剩磁系数与理论分析一致,该方法可以准确地测量电流互感器剩磁。  相似文献   

7.
严勤  李世松  叶远誉  熊茹  赵伟 《电测与仪表》2021,58(12):144-148
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的基本测量单元,其性能对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随着非线性负荷和绿色能源的大量接入,供电线路电流中出现的直流分量可能严重影响电流互感器的测量准确性,甚至会造成电流互感器铁芯饱和.因此,十分必要对直流偏磁下电流互感器的测量准确性进行评估.文章基于对电流互感器电磁物理特性的分析,建立了存在直流偏磁下表征电流互感器测量特性的解析模型,推导出了电流互感器测量准确性与安匝数、铁芯尺寸、铁芯材料、二次负荷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得到的结果,对直流偏磁下电流互感器的测量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的典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测量异常事件,分析不同测点的测量异常对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影响,以及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出现测量异常的原因。最后介绍了昆柳龙直流工程目前针对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测量异常的处置策略,对其他特高压直流工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测量异常处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电流互感器验收测量变比的两种方法,即电流法和电压法;给出了电压法测量电流互感器变比的试验数据、计算结果及误差,提出用电压法验收测量电流互感器变比是一种简单、实用方便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用电压法测量电流互感器的变比是完全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计量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异常状态不仅会给电网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酿成安全事故。为实现对二次回路状态的准确在线监测,通过理论研究不同状态下的回路等效电路,提出了一种基于10 kHz阻抗特征的二次回路状态监测方法,采用了基于微型互感器耦合和矢量电压电流法的回路10 kHz阻抗测量技术,研制了电流互感器回路状态监测装置。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装置可在电流互感器变比为30/5~2000/5、环境温度为-40℃~60℃、二次电流为0%~120%I_(2n)的全工况下准确识别二次回路的正常连接、二次端子短接、二次开路和一次旁路状态。  相似文献   

11.
微型电流—电压变换器由于原理上的优点,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型电流—电压变换器具有磁芯,在短路电流的暂态过程中,磁性元件性能的非线性,影响微型电流—电压变换器的传变性能,使之传递信息不准确,波形畸变,继电保护装置会发生错误的动作,影响装置工作的可靠性。分析研究微型电流—电压变换器在暂态条件下的特性,对改进和合理使用微型电流—电压变换器,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可靠性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力互感器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电网使用的常规配电网和输电网互感器的种类和特点,简述了电子式互感器及特高压工程用互感器的特点,提出了互感器在选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扼要阐述了互感器现场检测情况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根据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研究了电磁干扰的机理以及电子式互感器电磁干扰的试验,对传导和辐射干扰进行了分析。对电子式互感器在抗电磁干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变压器是各种电力设备中比较昂贵且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其稳定运行对于保障电网安全意义重大,而变压器的寿命主要是由绝缘材料的性能决定的。首先阐述了影响变压器寿命的因素以及老化特征量,然后对影响变压器寿命的主要因素微水进行分析,介绍了基于分子筛吸附技术的变压器微水在线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去除变压器中微水,达到延长变压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刚  江波  杨华云 《四川电力技术》2012,35(2):12-14,48
介绍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和现场调试系统,通过对某智能变电站的电子式互感器现场调试,对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为电子式互感器的现场测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变电站主变压器更换后,主变压器绕组接线组别发生变化的情况.介绍原主变压器微机差动保护装置TA二次接线原理。分析更换主变压器后的接线方式.通过微机差动保护装置二次接线的正确性测试和差动保护相位校正情况,提出判断主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回路接线正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直流输电作为一项成熟、可靠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在中国跨省、区联网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特高压±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更高电压等级±1 000 kV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直流互感器是供直流输电系统用电能计量、电量监测、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的重要装置,由于直流互感器的技术比交流互感器复杂,制造难度大,国内用量少,且事故率很高,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推广,特高压±800 kV云南—广东和向家坝—上海直流工程中直流互感器均依赖于进口,中国未掌握核心技术。为推进特高压直流设备国产化进程,使得±1 000 kV直流电压等级的直流互感器研究成为必然。笔者在对比分析目前直流互感器的类型,同时又参照±800 kV直流工程中直流互感器的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于±1 000 kV直流互感器进行了选型及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 000 kV特高压直流互感器的研究在世界上尚属首次,研究成果对于±1 000 kV直流电网的建成与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掌握核心技术,大量节省工程建设资金,使中国的直流互感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变压器中水分的分布状况以及油中水分的变化情况,提出了以相对饱和度和温度为监测特征量的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在线监测的方案。采用聚酰亚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现对油中微水含量的在线监测,并利用计算机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试验变压器上进行的实验表明传感器工作正常,能很好地反映变压器油中微水含量,达到在线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电子式互感器及其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简述了电子式互感器的定义、有关标准及其优缺点。着重介绍了有源及无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工作原理、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供电方式。简要介绍了有源及无源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国内外对于电子式互感器的研制状况。  相似文献   

20.
电子式互感器概述及工程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式互感器是数字化变电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了电子式互感器标准、分类及国内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有源电子式互感器的原理结构,对其在数字化变电站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分析.并介绍了其在天津电网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