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地面测绘、野外调查、工程钻探、工程物探和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张肃公路(梨园口—康乐镇)沿线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规律和致灾因子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沿线共发育地质灾害52处,其中崩塌24处,落石15处,泥石流11处,不稳定斜坡1处。崩塌破坏机理以倾倒式为主,泥石流均属暴雨沟谷型稀性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受软弱夹层控制。地质灾害发育具有链式效应,且具有群发特征。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该区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致灾因子。研究成果为拟建公路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丹霞地貌区内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向龙  陈宁生  李俊 《人民长江》2016,47(23):60-64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龙溪、白沙河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为更好地防治这两个流域的泥石流灾害,评估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三合场沟位于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地震引发沟内山体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和崩塌,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对三合场泥石流沟流域现场调查及对该沟"稳+拦"泥石流灾害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沟防治工程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程采取的以拦挡为主的治理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针对防治工程的治理现状和震后三合场泥石流沟的特点,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该流域治理泥石流灾害时采取以排导工程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汶马高速为例,分析低频泥石流对工程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提出了西南山区重大交通干线低频泥石流的防治模式。根据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获取研究区降雨、物源、地形数据,同时计算获取泥石流基本参数。研究表明:低频泥石流存在对汶马高速横穿堆积区路线的冲刷、堵塞危害;对桥梁跨沟路线的掏蚀、撞击危害;对出山口下穿隧道路线的侵蚀下切危害。其防治模式为:(1)横穿堆积区方案,修筑满足尺寸的排导槽、格栅坝、涵洞;(2)桥梁跨沟方案,橡胶柱面防护及桥墩前部修筑导流堤;(3)出山口下穿隧道方案,工程上部修筑泥石流谷坊群工程,下游修筑排导槽。汶马高速低频泥石流的防治模式对西南山区重大交通干线的建设运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震区山洪泥石流频发严重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进行山洪泥石流野外监测,研究其发育和演化特征,对保障灾区公共安全和进行防灾减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汶川地震震中莲花芯沟为研究区,选择不同类型的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在坡面、沟道和典型小流域建立山洪泥石流野外观测站点,采用现代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利用大地测量、GPS、3D激光扫描系统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手段,进行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山洪泥石流坡面、沟道、断面和小流域地表形变监测,构建高精度DEM,研究了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侵蚀、发育和演化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变形破坏、冲淤变化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震后4年山洪泥石流灾害日趋频繁且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采用现代测绘和3S技术可以进行山洪泥石流灾害野外监测与侵蚀产沙定量分析;(2)沟道上游山洪泥石流活动强烈,具有大冲大淤特征,总体上以冲刷侵蚀为主,其断面中部下切侵蚀速率为3.98m/a,两侧坡体呈现左淤右冲特征,一场泥石流最大冲刷下切深度达5m;(3)沟道中游总体上仍呈现冲刷侵蚀,但强度减弱,断面中部侵蚀速率为1.23m/a;(4)沟道下游防治工程修建前呈现较强的冲刷下切侵蚀、平均冲刷深度达1.7m,修建谷坊后拦蓄停淤作用明显,沟道总体呈现淤积,淤积速率为2.05m/a;(5)自然状态下研究区一场山洪泥石流冲出物质量约1.6万m3、平均冲刷深度为0.23m/a,谷坊等防治工程修建后具有较好地稳沟固坡作用,山洪泥石流则表现为较强的淤积特征,一场山洪泥石流产沙淤积量为1.7万m3.研究结果可以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可为灾区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及防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些年来,人类活动频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泥石流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泥石流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的阐述,总结了泥石流暴发的成因、危害及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干热河谷区泥石流活动可能性高,对重大交通干线沿线工程存在严重的威胁。根据野外调查,结合遥感解译,采用泥石流运动参数常用计算方法,探讨了峨汉高速段泥石流的活动特性,以及泥石流对峨汉高速的危害及防治模式。研究显示:(1)峨汉高速所在的干热河谷区地形条件复杂,高差大,满足泥石流形成的势能条件;降雨集中且丰富,干热条件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该段娃娃沟、板洋沟、大旋沟三条沟物源总量分别为690.98万,160.39万,150.19万m~3,有效动储量分别为131.63万,31.48万,22.02万m~3,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堆积物质。(2)区域泥石流流速快,3条沟最大流速达5.85 m/s;流量较大,最大为娃娃沟,其100 a一遇、50 a一遇泥石流峰值流量分别为545.64,401.52 m~3/s;泥石流大石块冲击力大,最大达到1 797.01k N。(3)区域泥石流对峨汉高速的危害表现为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刷、掏蚀及大石块撞击的危害;其防治措施为加宽桥梁桥墩跨沟宽度、修筑排导工程、进行坡面及柱面防护。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灾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危害,因此研究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及开展易发性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制定合理泥石流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以白龙江泥湾沟泥石流为例,根据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显示泥湾沟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在对该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所选取的18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易发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具有高易发性。研究结果可为泥湾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穆鹏 《人民长江》2011,42(11):16-19
为了解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区在“5.12”地震后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为该地区今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某泥石流沟为例,详细分析了该泥石流沟的自然地质条件,泥石流特征,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调查分析结论认为:该沟在震后固体松散物质增加,存在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条件,对其下游震后重建的集中安置点及在建的高速公路安全构成威胁。提出了拦排结合、以拦为主、并辅以生物防护治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健 《中国水利》2007,(14):50-5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十分发育,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泥石流灾害防治需求迫切。结合我国防治泥石流的实践,分析了泥石流灾害防治的不同措施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黄泥沟流域发生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条件、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建设过程对泥石流形成产生的作用、黄泥沟泥石流发展趋势以及今后此流域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并水垫塘、左岸地下厂房尾水洞、导流洞出口布置于花山沟沟口一带,花山沟泥石流活动将可能危及其施工与运行安全。以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花山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运动学特征,评价了花山沟泥石流的危险性。针对花山沟泥石流发育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水土分离、稳拦为主、辅以排导、保障安全"的防治原则与"上部截水、中部固源、下部拦排"的综合工程措施,为防治工程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其产生发展与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苗山地区是广西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其独特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暴雨条件、人类活动是泥石流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泥石流要结合生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洪水预警预报、改变群众的生活居住习惯等措施.为此,提出了恢复生态环境,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8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兰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规律。兰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四种类型。滑坡类型以混合式、中层、小型黄土滑坡为主,崩塌类型以人为黄土崩塌为主。区内滑坡、崩塌呈带(片)状分布,多在特定的岩土体中,集中分布于人为活动强烈的地段,而且分布因地貌而异。兰州市泥石流以小型、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其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地面塌陷属于开采煤矿、人防工程、采砂洞和回填不当引发形成的,造成以点状分布的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其产生发展与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苗山地区是广西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其独特的不良地质条件和暴雨条件、人类活动是泥石流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泥石流要结合生态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洪水预警预报、改变群众的生活居住习惯等措施。为此,提出了恢复生态环境,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8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5.12"地震后,灾区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区内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1]。通过汶川县茨里沟灾害调查评价,详细分析了该泥石流成因机制、发生频率、发展趋势和危险性程度,通过计算泥石流基本特征值,提出"以拦为主"的防治措施,使泥石流威胁区域内危险程度降低,对改善当地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对礼泉至武功某公路改建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析沿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分区评估,给出了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并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山洪灾害主要以泥石流灾害为主,溪河洪水灾害次之.针对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泥石流防治措施和滑坡防治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特性及其工程危害分析是道路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平武境内有7条沟道曾暴发泥石流,对公路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现场调查与高清遥感解译分析,计算了泥石流运动参数特征并分析了其危害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1)该区域泥石流为低频沟谷降雨型中小规模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容重为1.4~1.8 g/cm~3,流速为2.02~10.55 m/s,流量为2.91~581.33 m~3/s,冲击力为2 078~5 380 k N。(2)西南山区交通干线建设中泥石流对工程体的4种危害模式为冲击桥墩型、掏蚀岸坡型、冲刷顶板型、过流涵洞型;相对应的4类泥石流工程防护模式为桥墩防护、岸坡防护、顶板防护、路基防护。研究结果对九绵高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也可为西南山区重要交通干线的合理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大宁河流域巫溪县幅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图幅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对巫溪县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表明:(1)巫溪县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系发育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要素密切相关,尤其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2)巫溪县幅地质灾害以滑坡发育数量最多,但近年来崩塌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上升较快,其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3)随着巫溪新县城的大力开发,巫溪县周边新增地质灾害将由滑坡向崩塌、泥石流转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象条件、地质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分扰动,滑坡、崩塌、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基础设施,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分析泥石流发生机制并提出防治建议,以近年多次发生泥石流的云南省宜良县马家冲社区为研究区,从网站获取哨兵1号数据,在ENVI软件SARscape模块中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位移形变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位移形变呈现周期3年“抬升-抬升-下降”的规律,在周期交替时可能发生泥石流,并针对位移形变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