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规模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各种类型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提出了针对规模化应用储能技术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并预测了其发展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大规模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储能技术特性、多功能应用技术适应性和政策3个方面分析了典型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首先,明确了具备大规模应用潜力的储能技术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储能的关键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应用现状。接着,从技术层面分析了大规模储能在提升新能源并网性能、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提供多功能应用的技术适应性。最后,对国内外储能的支持政策进行了研判,结合我国储能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储能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解决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消纳的有效手段。首先介绍了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基于压缩热回馈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优势及冷热电三联供的特性,探讨了压缩空气储能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及现状;最后针对未来电网和微能源网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储能技术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变和电力生产消费方式变革的战略性支撑技术。在众多储能技术里,以超级电容器和各类储能电池为代表的化学储能技术在大规模储能领域中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本文重点介绍了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的应用现状,对不同储能系统应用于大规模储能时的优势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对我们开展的液态金属电池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随着储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规模储能系统已经成为保证电力系统可靠供电的一个重要手段。介绍了储能技术的类别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目前的主要示范应用实例,论述了储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钒电池——大规模储能技术的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娜 《电源技术》2012,36(1):11-13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铁-铬体系的氧化还原电池问世,其中钒系的氧化还原电池是1985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的.经过多年的研发,钒电池技术已经趋近成熟.钒电池(VRB)又称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大容量储能装置,其特有的电化学原理使其不同于传统的蓄电池,并具有耐大电流充放电,容量易于调整,可深度放电,电解液重复使用,能实现瞬间充电,寿命长等诸多优点,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仅可与太阳能、风能系统集成,还可用作电站调峰系统、边远地区贮能系统、应急电源系统和电动车能源等优点,因此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介绍储能技术分类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超导、超级电容器、二次电池、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储能技术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各种储能技术的适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基于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的工作特点,介绍一种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相结合的混合储能系统,并说明混合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基于小波分析的储能功率分配方案,并通过仿真实例模拟方式计算混合储能方式和单一储能方式的额定功率和额定容量,进而对比分析确认混合储能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电力储能技术的分类,包括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器等)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发展概况,指出了电力储能技术在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解决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对电网的影响和供用电不平衡等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占据电力市场的一席之地。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对电网稳定性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储能技术通过暂时储存多余的电能,有助于电网的峰谷平衡、频率调节和电压稳定。基于此,从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中储能技术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大规模并网中的储能技术类型,探讨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中储能技术的具体运用,进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和电网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集中式并网,新能源的消纳难题愈发突出。作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的规模化应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灵活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然而,当前综述多是侧重于对储能技术归纳总结,很少对储能规划方法,特别是大规模储能在源-网侧配置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因此,首先对大规模储能纳入电力系统规划后整体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储能的引入对规划问题建模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大规模储能源侧/网侧规划以及考虑大规模储能的源网协调规划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探讨当前大规模储能规划的重点问题,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基于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需求、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我国能源的区域性特征、“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格局和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探讨了电力储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立足研发100 kW级全钒液流电池、MW级钠流电池和MJ级容量液氮温区运行超导储能系统,加快建设10 GW级抽水蓄能混合式电站,以优化电网配置、加强调节和输变电能力、解决跨区域供需矛盾、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并满足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能方式主要有物理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和相变储能四大类型。其中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电磁储能包括超导、超级电容器储能;电化学储能包括铅酸、锂离子、钠硫和液流等电池储能;相变储能包括蓄热和蓄冷储能等。本文着重分析了它们的技术现状、发展前景及优缺点,并针对分布式发电不同应用场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微网储能系统主动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期负荷预测的微网储能系统主动控制策略。采集了智能电表上的分布式电源出力和微网负荷数据,对微网中的负荷进行了短期预测。在考虑蓄电池容量、充放电特性以及充放电次数限制的条件下,主动控制储能系统的充放电,优化微网负荷曲线,实现了削峰填谷。通过采用上述控制策略,储能系统还可工作在静止无功补偿器状态,为微网提供无...  相似文献   

15.
微网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的重要形式.微网中的小规模储能对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抑制电压和频率波动,为用户提供优质电能具有积极作用.介绍了多种小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在微网中的作用,评价了小规模储能的技术经济指标,最后展望了小规模储能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微网中的多元复合储能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储能技术被认为是微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在稳定电网运行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重要作用.阐述了微网中储能的作用和意义,并结合适用于微网的几种储能方式,如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分析了其技术特点.提出了未来微网中的多元复合储能应用模式,并简要分析了应用多元复合储能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系统,蓄热技术是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文建立了超临界空气储能系统在储能过程、存储过程和释能过程中的热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了蓄热对超临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储能过程中,储能效率随着蓄热水流量的上升而下降;在存储过程中,存储效率随存储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在释能过程中,释能效率随蓄热水流量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系统效率随着蓄热水流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蓄热水无量纲流量为0.75时,系统效率最高,为68.3%。  相似文献   

18.
考虑储能应用价值的容量相关性约束,提出了一种储能规模化应用商业模式精确定量评估方法。采用双梯级函数来表征电网对储能、火电等灵活性调节资源性能和容量的要求;根据储能在源、网、荷侧产生的发电量、输配电量、电费和辅助服务收益等增益,建立“储能+”场景下新能源业主、电网运营商、用户、储能业主等相关方的收入函数;根据增益耗费的储能容量,建立相关方分摊的储能成本函数;综合考虑新能源、电网、用户或者第三方等投资主体的净收益最大,建立储能投资博弈模型。最后,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评价了不同模式场景下规模化推广储能的商业模式,并对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论证了不同组合运营方式在特定源荷区域的效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储能技术综述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重要储能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并针对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重点介绍了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蓄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以及超导磁储能。根据智能电网的特点,讨论了现阶段储能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