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2.
地震背景下的川江流域泥沙与河床演变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川江流域历史地震是影响川江流域沙量与河床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将进一步增加地震区流域的水土流失,改变川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运动和河床演变趋势。汶川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有历史文献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灾害。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在地表富集了大规模的松散堆积体。地震严重损坏了近20年来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加剧了水土流失,较大地改变了流域坡面侵蚀条件和河流泥沙来源。综述了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地震与流域产沙,川江流域的泥沙量,地震与川江水系河床演变,地震次生灾害后的河流修复。并建议加强水利工程科学、地质科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的交叉融合,开展震区河流灾后修复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既是自然界中陆生与水生系统之间重要的过渡地带,也是维系河流、湖泊系统生态健康的关键区域,又是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在动态演化中河湖岸线和洲滩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突出:岸线抢用与无序利用、占而不用与深水浅用、河道侵占与正常行洪、自然演变与河势控制、刚性护岸与物质连通等,尤其是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累积效应对防洪、供水、航运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严重,甚至难以修复。随着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研究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和发展趋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以提出中国河湖岸线分类与功能影响评估理论方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二元需求的河湖岸滩保护与利用模式,研发河湖水域及岸线动态监管与功能评估技术,构建河湖岸线动态监管模式与服务平台,为建设生态岸线、平安岸线提供科技支撑为总目标,项目将采取多学科交叉、多手段结合、多方法综合的技术路线,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3个层次开展研究。通过项目研究,预计将提出3种中国河湖保护岸线分类、确定和功能评估理论等新方法,研发建立4套河湖水域及岸线地物态监管技术与功能评估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河湖岸线与洲滩保护与利用技术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等新技术体系,构建1个满足4级"河湖长制"管理需求的河湖岸线动态监管服务平台,在城市江滩、农村滩区、三角洲河网区、高原城市湖泊、重要水源地等5种代表性河湖库开展示范。成果还将推动河流湖泊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水生态学、水利规划学等学科进步,促进水利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及河湖水域岸线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由于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已建工程在调控黄河水沙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黄河水沙关系变化及带来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关系的影响,分析论证了古贤、大柳树水利枢纽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战略作用,提出建设古贤、大柳树水利枢纽,对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洪水管理、协调水沙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量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包括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与枯水位及泥沙特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枯水位表现为宜昌至监利河段下降明显,城陵矶至螺山上升显著,汉口至大通略有上升.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及输沙量下降明显,悬移质中值粒径大幅减小,枯水位降低.枯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以及河道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带来的河岸崩塌、引水及航道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十六城市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人口分布的静态格局与动态过程,揭示该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规律。结合人口分布的外部因子与内在机制对人口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人口分布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与洪水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及其分布关系,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以及沿江湖泊的淤积密切相关,并阐述了二者的理论关系,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其治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处理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近60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加剧恶化.因此,揭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水沙研究的首要任务.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对比分析黄河中游4个主要水文站(龙门、花园口、华县、白家川)在1950—2010年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降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是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水沙变化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以来长江流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长江流域14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估算1960年以来的太阳总辐射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60年以来太阳总辐射在长江流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在整个长江流域(除去上游源头区金沙江流域)自东向西递减,且上游地区变化波动大,中下游地区下降趋势显著;自1960年以来太阳总辐射在长江流域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以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近50a来太阳总辐射的减少趋势与云量和大气水汽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姜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2,21(1):43-50
通过本文研究,认为下扬子区推覆构造可分为NE、NNE及近EW走向三组。其主要类型有席状逆冲构造、侏罗山式褶皱推覆构造、楔状推覆构造及剪切褶皱逆冲构造等。推覆构造于印支末-燕山早期开始发育,一直可延续到喜山期,形成推覆构造的动力来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部大陆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郯庐断裂系的构造运动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詹涛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2-35
长江采砂管理是近几年水利工作的一个热点,长江大规模非法采砂状况现虽已得到改变,但仍面临较多的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并指出执法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对所涉及的若干难点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调水调沙取得的重要成果;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变化及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运用条件;提出了今后黄河调水调沙应当关注的一些问题,如水库汛限水位、调水调沙调控指标、调水调沙运用思路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