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有:在消费观上渴望自食其力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恋爱观上既希望追求内在美又缺乏长远打算;在择业观上喜欢选择收入较高且工作不太艰苦的行业。在对待理想与金钱上,表现为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崇尚实用主义的明显倾向,并且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加强对其价值观的教育,指导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解析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大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和突破口.作为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广泛影响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哪些特点、总体趋势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和分析,对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最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其价值观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维度、意义维度和方法维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Rokeach编制的"价值观调查表"对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他们比较一致地把"拯救灵魂"、"真正的友谊"、"有所作为"、"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认为"有能力"、"胸怀宽广"、"有抱负"、"勇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但个别团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多元化和不均衡性趋势;(2)中学青年教师和青年农民价值观的横向比较说明,他们的人生追求存在差异,但在实现人生价值手段的选择上较为一致;(3)与20世纪80年代末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的纵向比较表明,他们的人生追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对实现人生价值手段的认识基本未变。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与态度和人类行为的情感因素有关。我们的行为总是倾向于某些方式,据此可以看出,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许多因素会影响我们价值观的发展,其中包括家长、宗教、同辈群体、传媒和其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避免用某种方式传授价值观。正如考克斯(Cox,1994)所指出,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它们要不要教,而是怎样教最好。贝叶(Beyer,1997)也指出,教师是道德行为人,他们要么公开宣扬某种价值观,要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向学生明确宣布“严禁考试作弊”,“不准打架、斗殴”,用体态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向学生表达一些其他的价值观念,如守时、学术成就、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赖安和库柏(Ryan&Cooper,1998)认为,当一个人成为教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随心所欲的自由。从此以后,他们就会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他们可能会讽刺学生、怒斥学生,但同时又会有一个度,不会做得过火。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时间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时间重要性的稳定态度和观念。时间价值观含有时间资源观、时间效率观、时机观、时间顺序观等方面的意义。时间价值观的结构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时间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个体的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时间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认为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他们确立奉献、服务的人生追求,重视精神贡献,学会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与选择。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机制,它特指以中国人民的价值实践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利益所在和价值追求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看法。坚守价值观自信,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根柢、厚重的历史文化根柢、坚实的综合国力根柢、丰厚的人类文明根柢。在当下,鉴于维护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功能、中心地位与主导作用,必须在场反思,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践行度、宽容度以及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从大的层面讲,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细究到价值观念层面,和谐社会追求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观念群的和谐。我国价值观的深层结构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其表层结构是大众的价值观念群。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困惑与大众价值观念群的自身矛盾时有存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是高校全体成员普遍接受认同的内涵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师生在教学塑造、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价值冲突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价值冲突是客观的 ,其根源在于主体多元化及其需要。价值冲突既表征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又促进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价值冲突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因素。值此社会转型期 ,价值冲突正在成为我国全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整合中 ,主导价值观的培育非常重要。对于现阶段的中国 ,主导价值观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这种价值观 ,要坚持生产力进步与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尺度 ,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全球化背景下青年人生观模糊问题,使中国文化成为强势文化,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对现代人生观的影响,其理论价值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使其迅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周恩来的人生观,体现在他“相信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体现在他“想去救国.尽力社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准则;体现在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定乐观、勤奋严谨、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指出了周恩来的人生观具有当代价值。它激励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要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到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有爱党、爱人民的乐观、勤奋、奉献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江泽民一贯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两代领导人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放在青年人身上,并强调青年树立正确政治观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发挥青年的力量,必须大胆起用年轻优秀人才;江泽民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正在突破传统向现代转变,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它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法律和信仰价值观的调查,旨在了解其价值观变化的一些轨迹及影响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新形势下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矛盾、多元、不稳定等特征。其原因主要有 :来自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变化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明确提出 :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方面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二战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成发展并向世界广泛扩散以享乐至上为核心的社会思潮,由于其满足人的最基本的消费欲求和心理需要而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并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文章着重对消费主义在我国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抵制消费主义对我国影响、侵蚀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契合与相通之处,二者均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且思想根基皆为爱民、惠民、利民,但囿于时代局限和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在阐述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演进及其局限的基础上,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与核心内涵,并从政治主体、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利益取向等方面研究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