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逻辑学的出现及其生命、审美的两极性、现代美学对于主观性研究的深入诸方面,探讨美作为一个流动范畴的含义及其价值。强调审美主观性形式具有情、意、象三方面的共同特点,真、善、美都要靠发现和创造,都要靠理性、意志和情感。它们具有两极性。人在这两极性的矛盾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认为,人的哲学就是人对于真、善、美的发现和追求的文化批判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哈代对“现代人”的探索──主要围绕《远离尘嚣》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他是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就象他的生命历程横跨两个世纪一样.他的小说也超越了传统格局.表现出对“现代人”的本质及其命运的最初的展示。这里的“现代人”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表达的是对现代人的本质的一种认识.人不再被看作是纯理性的动物了,而是理性和非理性扭结而成的复合体。生命就是迫动,人时刻都生活在多种心力(本能冲动、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等)的交相冲击之下,而不是铁板一块,死寂无声。哈代的先进和深刻就在于他具有了这种超前意识,因而他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进步使新闻呈现出较多的功能,但主要还是毛泽东主席讲的“指导工作”和“教育群众”。就是以事实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事实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不断创造美的生活。这就要求新闻既要真又要美。本文试从自然、社会、表现艺术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而非预成的,自由生成于人追求真、善、美的实践过程中.实践不仅是人获得自由的方式而且是自由生成的确证,自由的实践生成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践之真是自由生成的理性方式,实践之善是自由生成的价值方式,实践之美是自由生成的审美方式,只有实现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实践活动才能生成人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6.
“躲避崇高”与人的无根生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言亮  卢风 《唐都学刊》2007,23(4):17-21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躲避崇高”这一现象,首先描述了“躲避崇高”现象在当代人生活中的表现,其次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价值的确立这个角度来对躲避崇高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指出:现代性价值对人们生活的裹挟与人们生活中的“躲避崇高”现象密切相关。最后论述了“躲避崇高”的后果,“躲避崇高”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无根性,生活的厚重感被剥除,使生命处于“不能承受之轻”之中。  相似文献   

7.
吴根友  Chi Zhen 《孔学堂》2023,(4):23-32+126-136
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在思想来源处继承了侯外庐的思想,但其“早期启蒙说”中蕴涵着对启蒙理性与现代性所衍生的弊端的反思,则可以说是超越侯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新意之所在。萧萐父晚年试图以自己所建构的“诗化哲学”形式来超越西方哲学在中世纪所具有的宗教迷狂和现代实证主义的狭隘,凸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其“早期启蒙说”所蕴涵的对人的全面性的追求,以及其所提出的“哲学即人学”的哲学观,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哲学主体性之追求,均具有思想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的权利”——日本、荷兰、美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在接受“生”的同时 ,也受到“死”的约束。据说生命有了 3 5亿年的进化史 ,但有关生死的法则从原始生命诞生的瞬间开始就一直维持不变。如今人类创造了高度文明 ,在先进的医疗的协助下 ,虽然还没有完全战胜疾病 ,但却可以长久地将身体置于生死之间。因此 ,便产生了探讨“死的应有方式”问题。在医疗尚不发达的时代 ,医疗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扩展连在一起 ,同时也可以说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如今 ,不少人开始怀疑 ,“让人活下去的医疗”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 ?于是 ,从现代意识的自我决定权利观念出发 ,产生了个人的生死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林林总总的 2 1世纪预测学说中 ,日本学者村田逞诠先生从产业技术史的角度对 2 1世纪的预测特别值得一提。村田先生的理论可以叫做从“信息化社会”向之后的“新化学化社会”转变的理论 ,也可以说是2 1世纪新化学化社会的理论。村田先生是在 1 990年公开提出“信息化社会之后是新化学化社会”的概念的。其系统的思想发表在 1 992年的《化学经济》上。之后 ,于 1 995年出版了《宏观文明论———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系统化》一书。他所采用的是从“已知领域”推论出“未知领域”的类比推理的方法论 ,从“信息…  相似文献   

10.
杨惠 《唐都学刊》2007,23(5):27-29
制度作为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是人类在共同体生活中博弈的内在规则。制度伦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道德性存在立法。传统社会封建皇权制度下道德强调的是个人的依附性,个人权利缺位,是外在强加的形式化的道德;近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制度伦理中个人主体性加强,但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彰显的是"工具理性"和"个人理性",必然带来"价值理性"的退隐,引起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代社会公共领域扩大,在"政治国家"、"公民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四种力量博弈均衡之下的制度伦理,是个人发挥道德权利参与建构生成的,这种制度伦理作为新的道德规制范型,才是真实合理的实质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茅盾早年把“五四”的科学精神贯穿到文学中去,把文学与科学联系起来,也把文学的真实问题与科学精神联系起来。他说:“近代西洋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的目的。”这实际上就是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五四”以来的进步新文学,正是依靠“真实”这个法宝击败了封建旧文学,  相似文献   

12.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6,22(6):61-65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但从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安排与教育实践来看,与这种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公民教育,即“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教育,使其具有公民的人格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纳税人意识、规则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少年来说,书更是促其健康发育的精神面包。中国有2.2亿少年儿童,为他们准备的“面包”是否营养丰富充分、优质干净,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茁壮成长,并肩负起下一个世纪中国主人的重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对社会、知识的识记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而获得间接经验的渠道便主要是阅读了。一本书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人。因此,少儿读物成为成人关注的视噗由来已久。在商品大潮的抑市下,迟一视志尤真导D人倍加瞩目。出版:一组数字的话题“党和政吗刘少儿出版事业非常重视。”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真”的本体论地位,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由于在农业文明时代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李贽不仅因其“童心说”而成为儒学“异端”,还被由其催生的明清启蒙思潮所扬弃。  相似文献   

15.
衡量消费社会中人的价值,在于看其手中握有的支配权利的大小,这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模式———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模式一直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中心内容。那么,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它与提高限制无止境消费行为的能力又有什么联系?这能够在“现代认同”这一概念中找到答案。现代认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现代人必须处于自觉自为的自主程度才能找到自我,而这种自主程度归根到底需要独立的私人性。现代认同并不关乎能否与宇宙哲学的秩序相匹配,而在乎能否回应自我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能否实现这些最终关乎自我个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幸福生活就是根据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6.
何谓“海派”?查遍国内出版的辞书,似乎难以找到应有的诠解;向谙熟“海派”种种的老人们请教,似有“难言之隐”,大多谦恭式淡淡一笑,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事出有因,受“左”的影响,迄今为止,在不少人心目中,“海派”、“海派文化”仍是一个贬意颇浓之词。但凡说到“海派特点”(或曰:特性,特征),便是: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奴役之下形成了一种畸型、变态的生活内容、社会心理、文化流派。概言之:商业化,小市民化,买办化(或曰洋奴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30年代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的转折 (转向 )是论题域的重大改变 ,即从“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向“克服形而上学”的转向。它从“物之纯真”和“人之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敞开 ,形成了两大主题 :其一 ,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中 ,思考“物的纯真”如何被剥夺 ;其二 ,寻求在一种诗意的“言说”与“栖居”中 ,切近并守护“物之纯真”。克服形而上学的问题 ,既是克服形而上学的现实 (作为形而上学之展现的现代技术 ) ,同时也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文化 (哲学 )。“克服形而上学”关涉着更本源的“真” ,是海德格尔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哗中对“思之本源”的探寻。  相似文献   

18.
在星空下,你拥有一个属于你安全的、温馨的、愉悦的港湾吗?我们这里讲述的“星星港”故事,就不难找到答案。你还能倾听到一种呼唤,就是“星星港”的成员在社工王子美的带领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在助人自助、助人互助的关爱活动中,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弘扬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倡导社会公正,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机制。  相似文献   

19.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这次讨论“第三者”的一组文章是否提供你一些新鲜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关于“第三者”的讨论已成为老生常谈。但是,对照中央《决定》提出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原则——“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感到,在“第三者”问题上既包含着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又包含着落后的、愚昧的封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随着开放和生活方式的大变化,加上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样的电影和电视大规模地反复播效,“第三者”问题以更严峻的现实性提到了人们面前,不仅对许许多多现代男女,而且对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