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代晚期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青藏与周边邻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分异,导致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濒临消亡,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和青藏地区古纬度环境不符,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标志。中新世早期—第四纪晚期,青藏高原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和准周期性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呈良好对应关系。第四纪晚期草本植物含量逐步增高,出现蒿—松—桦为主,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草本植物混生的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8条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腾冲火山区的现代幔源氦释放:构造和岩浆活动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慈平  冉华  王云 《岩石学报》2012,28(4):1189-1204
深地震测深(DSS)和大地电磁测深(MT)都表明腾冲火山区现今仍存在壳内岩浆囊,但对其数量和空间分布还存在分歧并缺乏全貌性认识。MT探测认为腾冲火山区是一个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区,但对这一减薄区的空间范围还缺乏充分的约束。通过对腾冲火山区及外围大范围温泉逸出气体的分析测试,我们共获得了75个温泉逸出气体的氦同位素3He/4He比值数据(部分为前人资料)。利用氦同位素示踪原理,我们研究了腾冲火山区幔源氦释放强度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呈1带3区分布。以3He/4He≥1 Ra,幔源氦比例≥15%为界,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异常区呈整片分布,为一南北走向的条带,南北长100km,东西宽50km。在整片异常区的内部,腾冲火山区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又有强度不同的3个区域:① 中部腾冲县城-热海一带,3He/4He比值达到5.5 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70%以上,释放强度最强。② 北部曲石一带,3He/4He比值达4.5 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50%以上,释放强度次之。③ 南部五合-蒲川-新华一带,3He/4He比值达2Ra以上,幔源氦比例达到25%以上,释放强度最弱;腾冲火山区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在不断升高,其中第3个释放区的3He/4He比值(Ra)升高速率比前两者明显要大。我们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象就是该地区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减薄区空间尺度和上涌强度的最直接反映,上涌区(减薄区)的大小大致为南北长100km,东西宽50km;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壳内岩浆囊。第1个岩浆囊位于腾冲县城-热海一带,第2个岩浆囊位于马站-曲石一带,第3个岩浆囊位于五合-龙江-团田-蒲川-新华一带;腾冲火山区3个岩浆囊都在不断受到幔源岩浆的持续补充;第1个岩浆囊集幔源挥发份释放、相对地热梯度、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等异常于一身,活动性最强,是未来腾冲火山最可能喷发的地点,需重点监视。第2个岩浆囊的幔源挥发份释放强度也引人注目,需加强监测。第3个岩浆囊规模大,埋深较浅,幔源挥发份释放增加较快,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配合科学钻探选址,在云南腾冲县城以北至固东镇之间沿东西向布设了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6条剖面的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了6条剖面的电阻率模型.这些剖面具有的主要电性结构特征为:盆地地壳内存在2套低阻,其中浅部的低阻层沿南北向稳定存在,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热储层,其主要层位在300~1500 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位于马站一曲石乡之间的部分深12~30 km,东西宽25 km以上.以上电性特征为研究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和火山活动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深钻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东部若尔盖盆地湖泊沉积物记录,探讨了青藏高原2.8Ma以来的环境演化过程和高原构造隆升运动对环境演化的影响。初步研究显示:大约2.8MaBP错鄂湖构造成盆;2.6MaBP左右孢粉组合、粒度特征、岩性变化等均记录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2.6Ma~0.8Ma时段,高原可能处于一种整体隆升过程中的相对夷平阶段;若尔盖古湖揭示了0.9MaBP来的3次构造隆升运动,反映了高原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和黄土底界相当的错鄂湖沉积记录显示并未干旱的特征;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L9、L6)高原湖泊记录的气候特征为偏湿气候。   相似文献   

6.
云南腾冲大六冲火山机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冲火山群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和缅甸交界处的腾冲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第四纪火山群,既有黑空山、打鹰山、马鞍山等一系列晚第四纪新期火山,也有早更新世以来有过喷发活动的大六冲、余家大山、来凤山等老火山。其中,位于腾冲火山区中东部的大六冲山势高峻,其顶峰是本区内的最高峰。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大六冲山体由一系列巨厚层爆发相火山碎屑堆积物和少量溢流相熔岩类岩石构成,喷发物类型极其丰富。在大六冲最高峰以南约100m处,首次发现存在着一个直径超百米的火山通道,可能是区内早期火山喷发的主通道,火山颈、熔岩穹丘、岩墙、爆发相与溢出相堆积物构成了大六冲完整的火山机构,在其周边多处地方还发现了因山体岩石破碎后形成的垮塌和滑坡堆积物。大六冲火山机构及其滑塌物的发现,不仅可以解释腾冲火山区大范围分布的火山碎屑岩的来源,也为防治以后类似大规模喷发可能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样本和未来灾害预警。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粗碎屑岩沉积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盆地的填图和沉积学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性走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古近纪盆地内广泛发育厚层—巨厚层状的紫红色粗碎屑岩系。其沉积特征指示为一种近源快速堆积的泥石流和辫状河道沉积体,形成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典型陆内冲积扇环境。盆地充填序列、粗碎屑岩层序、动植物化石和盆地内岩浆岩~(40)Ar-~(39)Ar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盆地内粗碎屑岩大约形成于38~29 Ma。该时期与青藏高原东缘北段(横断山地区)古近纪盆地的形成和南段(兰坪—思茅地区)大盆地的裂解时间基本一致,这很可能预示着青藏高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整体的快速构造隆升。  相似文献   

8.
赵慈平  冉华  陈坤华 《岩石学报》2011,27(10):2883-2897
温度是岩浆囊的重要物理参数,获取温度参数并监测其变化对更好地理解岩浆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行为、评价火山的活动性和喷发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温泉逸出气体CO2和CH4碳同位素样品的采集、分析测试,利用Horita通过实验矫正的Richet的平衡分馏系数的理论计算数据,通过拟合得到的CO2-CH4碳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T(K)=3880.3(10001nα(CO2-CH4))-0.5984,计算了腾冲火山区现存3个岩浆囊的温度.结果表明:在整个腾冲火山区,由CO2和CH4的碳同位素分馏值计算的气体源区平衡温度最低397℃,最高1163℃,平均615℃.腾冲火山区的3个岩浆囊中,南部五合-龙江-浦川岩浆囊的现今温度在464~1163℃,平均773℃,温度最高;中部腾冲-和顺-热海岩浆囊的现今温度在438 ~773℃间,平均达566℃,温度次之;北部马站-曲石-永安岩浆囊的现今温度在397~651℃间,平均达524℃,温度最低.我们认为,腾冲火山区地下岩浆囊顶部气体富集区目前的温度变化范围为400~ 1200℃,岩浆囊的实际温度应高于平均值615℃.3个岩浆囊的边缘温度可能在400 ~600℃间,中心温度可能在700~1200℃间.3个岩浆囊中心的现今温度已达到流纹岩浆(600~900℃)、安山岩(800 ~ 1100℃)和玄武岩浆(1000~1250℃)的形成温度,进一步说明腾冲火山区目前3个岩浆囊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我们发现在用δ-△图解法判断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平衡的过程中,在保持2条拟合直线的斜率符号相反的条件下,无论如何剔除数据点,都不能使δ13CCO2-ΔCO2-CH4拟合直线的截距bCO2和δ13 CCH4-ΔCO2-CH14拟合直线的截距bCH4之差bΔ小于0.1245,说明2条拟合直线的交点不能落于δ轴上,而这一数值与Horita方程的常数项接近,这说明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方程中确实存在常数项,CO2和CH4间在再高的温度下都存在碳同位素的分馏.δ-△图解法判断CO2-CH4间碳同位素分馏平衡准则应修正为:在保持2条拟合直线的斜率符号相反的条件下,δ13 CCO2-ΔCO2-CH4拟合直线和δ13CCH4-ΔCO2-CH4拟合直线应相交于δ轴附近截距差0.1245处.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98个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1)古新世—始新世: 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2)渐新世: 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大范围沉积缺失, 指示上述地区大面积隆升.沿雅江自东向西古河形成(大竹卡砾岩).西昆仑和松潘—甘孜地区仍为隆起蚀源区.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构造压陷湖盆沉积.塔里木西南部为压陷盆地滨浅海沉积.渐新世末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3)中新世: 约23 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 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 约18~13 Ma高原及周边出现中新世最大湖泊扩张期.约13~10 Ma期间, 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 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4)上新世: 除可可西里—羌塘、塔里木、柴达木等少数大型湖盆外, 大部分地区为隆起剥蚀区.由于上新世的持续隆升和强烈的断裂活动, 使大型盆地的基底抬升被分割为小盆地, 湖相沉积显著萎缩, 进入巨砾岩堆积期, 是高原整体隆升的响应.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坳陷, 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相似文献   

10.
《地学前缘》2017,(1):65-77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发现了角质层保存完好的侧柏化石。通过与已知化石种及最近亲缘种的宏观形态和微细构造特征对比,建立一新种Platycladus tengchongensis P.Deng et B.N.Sun sp.nov.。基于当前新种与现生种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化石种Platycladus yunnanensis在宏观形态及角质层特征的相似性,统计了3个种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并用气孔比率法重建了云南腾冲上新世晚期和云南梁河晚中新世的古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417.9×10~(-6)(386.5×10~(-6)~471.3×10~(-6))和409.9×10~(-6)(392.2×10~(-6)~433.3×10~(-6)),结果与Berner全球碳平衡模型中CO_2浓度变化曲线上的变化范围基本相符,故表明Platycladus tengchongensis和Platycladus yunnanensis叶片可以作为测量古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生物指标。根据文中恢复的云南西部上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古大气CO_2浓度平均值均高于现在,推测新近纪时期云南西部的气候比现在温暖。综合云南腾冲地区已有的古气候研究与化石和现生叶片角质层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云南腾冲上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此外,文中化石的发现为侧柏属自然分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近期研究表明,不仅火山喷发期会向当时的大气圈输送大量的温室气体,火山间歇期同样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火山活动间歇期,火山区主要以喷气孔、温(热)泉以及土壤微渗漏等形式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腾冲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火山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水热活动区,那里出露大量的温泉,然而目前未见腾冲火山区温泉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数字皂膜通量仪测量了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温泉中CO2的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温泉向当今大气圈输送的CO2通量达3.58×103 t·a-1,相当于意大利锡耶纳Bassoleto地热区温泉中CO2的排放规模。腾冲火山区温泉的CO2释放通量主要受深部岩浆囊、断裂分布、地下水循环、围岩成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温泉中CO2的排放特征,将腾冲温泉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温泉CO2通量远高于北区的温泉,热海地热区的通量为腾冲CO2通量的最大值。在北温泉区,CO2通量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分布;而在南温泉区,除受到断裂控制外,热海地热区底部的岩浆囊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成为CO2气体的重要物质来源,同时高温的岩浆囊为温泉及CO2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热源。  相似文献   

12.
云南腾冲全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欣  刘嘉麒 《岩石学报》2012,28(5):1507-1516
通过对腾冲火山群的黑空山、打莺山和马鞍山火山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腾冲全新世火山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包括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和英安岩。该套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不相容元素,具有高的87Sr/86Sr比值(0.705862~0.710614),低的143Nd/144Nd比值(0.511941~0.512526)和较高的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38.962~39.155;207Pb/204Pb=15.620~15.659;206Pb/204Pb=17.872~18.269)。主量、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腾冲全新世三座火山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地幔富集与古洋壳俯冲有关。它们是由相同的地幔源区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阶段的产物,打莺山岩浆演化程度最高,黑空山次之,马鞍山岩浆演化程度最弱。通过腾冲全新世火山岩与藏南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对比,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暗示两者的源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in 30 samples of synsedimentary volcanic ash-derived tonsteins and detrital claystones from coal seams within the late Permian coal-bearing formation of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s,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he tonstein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of detrital claystones because of the former's unique volcanic-ash origin. The detrital clayst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V, Ti, Sc, Cr, Co and Ni, relatively low content of Th and U, Th/U ratio, and small negative Eu anomaly (Eu/Eu* 0.63–0.93). Overall, these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stent with a mafic source similar to the composition of basalt rocks in the erosional region on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study area. In contrast, the tonsteins are low in V, Ti, Sc, Cr, Co and Ni contents and have a high Th/U ratio with a distinct negative Eu anomaly (Eu/Eu* normally in the range of 0.2–0.4), consistent with a silicic magmatic source.Within the group of tonsteins, those from the lower section (P2.1) of the coal-bearing formation are relatively high in Ti, Zr, Hf, Nb, Ta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as compared to those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sections (P2.2+3). In trace-element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scatter plots) of Hf–Ta, Ti–Ta, Ti–V, Hf–Sc, Lu–Hf and Lu–Th, tonsteins from the P2.1 horizon always fall in isolated distribution areas, separate from the tonsteins of the P2.2+3 horiz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s of tonsteins from the two separate horizons we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volcanic ash falls of two distinctly different nature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and assemblages of trace elements between various magmatic rocks, the source materials of tonsteins from P2.1 horizon were mostly composed of calc-alkalic, silica-poor volcanic ash (similar to rhyodacitic magma), whereas those from P2.2+3 were apparently more siliceous and K-rich (rhyolitic magma). Thus, tonsteins from the two different horiz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geo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remain constant over a wide lateral extent. Integration of trace-elemental compositions with mineralogical and textural observations makes possi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onstein stratigraphy, thus, facilitating more precise and reliable coal-seam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0203):326-336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春景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12,31(203):326-336
在整理、分析云南大理至瑞丽拟建铁路沿线及其邻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该区地温场与岩浆活动、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中高温温泉(中高地温场)的空间分布与地表岩浆岩的出露、地表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分布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综合研究后认为,该区的中高温温泉可归结为岩浆热源型、断裂深循环型和岩浆热源叠加断裂深循环作用型3种基本成因类型。同时还发现,该区的温泉分布与区域地震活动空间上也存在密切的关系,并据此将区内划分为4个地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温泉分布所反映出的地温场特征对本区的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aleohydrogeologic condition and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 ep-och of the Au(Cu) ore fluid in the bordering orogenic belt of Simao-Nanping basin reveal that the com-plicated paleohydrodynamic condition during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period in the northern Ailao-shan was favorable for the pre-enrichment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and that the migr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re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driven by temperatured and hydraulic gradients during the Yanshan-Himalayan movement epoch.Therefore,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w-pressure zone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s effective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Au deposits (ore spots).  相似文献   

18.
云南思茅-南坪盆地边缘造山带金(铜)成矿流体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研究云南思茅-南坪盆地边缘造山带金(铜) 成矿流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入手, 通过氢-氧、碳-氧、氦-氩同位素组成示踪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流体成分测试及物理化学参数计算, 认为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并且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的特点, 不能排除构造/岩浆活动中其他壳源流体加入的可能性, 其性状为浅成(低压)、低温、高盐度、弱碱性和弱还原性, 流体组分别具有Na+ > K+和Ca2+ +Mg2+、Cl- > F-的特点, 还原形式存在的硫占绝对优势, 它对金的迁移和沉淀起着关键的作用; 运用古水文地质学方法模拟成矿流体的水动力场与排泄条件, 强调多成因含矿流体受古水文动力场运移、分布形式制约, 高能量、高矿化度成矿流体经历漫长的地下反复溶滤、渗透、岩浆和构造驱动双重作用下, 在水动力低压区排泄、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9.
丘北飞尺角铝土矿床是云南近年新发现的具大型规模的铝土矿床。针对矿区沉积型铝土矿(岩)石、下伏灰岩和玄武岩进行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铝土矿(岩)主量元素主要由Al_2O_3、SiO_2、TFeO和TiO_2组成,具高铁、中硅、低铝特点。铝土矿(岩)Al/Si(0.69~5.19)、Al/Ti(5.01~29.47)比值与下伏灰岩(Al/Si=0.65~1.33,Al/Ti=3.53~14.32)接近,Harker图显示玄武岩与铝土矿(岩)线性关系更为显著,表明铝土矿(岩)物源具多源性特点,灰岩和玄武岩均有贡献。铝土矿(岩)微量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Th、Nb、Zr、Hf和Ti)与下伏玄武岩相似。在Zr-Ti图上铝土矿(岩)相对集中分布在玄武岩区及其附近。铝土矿(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缓右倾、稀土总量、δCe值与玄武岩相近。在LogCr-LogNi和w(La)/w(Yb)-w(REE)图上铝土矿(岩)分布接近玄武岩区而远离碳酸岩区。铝土矿(岩)具正Ce异常,中等Th/U和高Sr/Ba比值特点。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认为飞尺角铝土矿(岩)是在富氧的海相环境下由沉积作用形成,其下伏玄武岩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源,灰岩贡献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