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术后即刻膀胱内药物灌注在浅表性膀胱癌治疗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中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男性是女性的3~4倍,吸烟和从事暴露于致癌物的职业是最危险的发病冈素。超过90%的膀胱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5%~10%为磷癌,2%~3%为腺癌。对于浅表性膀胱癌,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为13%~70%。困此,预防肿瘤复发是浅表性膀胱癌治疗的重要难题.而寻找有效的预防复发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近年来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对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有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膀胱肿瘤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30%~90%患者5年内可能复发,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院均采用膀胱内药物灌注来预防肿瘤复发,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膀胱全切机会。我院自1994-01~2005-01对189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给予膀胱灌注,分别选用噻替哌(TT)、丝裂霉素(MMC)、卡介苗(BCG)、羟基喜树碱(HCPT)行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随访观察6~60个月,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疗效进行比较,现将其治疗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物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以及THP与BCG交替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 163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后,随机分为3组:THP组,BCG组以及THP+BCG组,分别用THP,BCG以及THP与BCG交替3种方法行膀胱灌注,比较3组肿瘤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HP组的肿瘤复发率为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THP+BCG组的肿瘤复发率为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结论 THP+BCG组的效果优于THP组和BCG组,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70%~80%的膀胱癌为浅表性膀胱癌。浅表性膀胱癌治疗方法原则上以保留膀胱的手术为主,但大约40%~80%的浅表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在随访期间会出现膀胱肿瘤的复发[1,2],因此术后坚持正规的膀胱灌注治疗非常必要。目前临床应用的膀胱灌注药物选  相似文献   

5.
膀胱表浅肿瘤占膀胱肿瘤的2/3,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在治疗中需采用损伤小、可重复进行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transurethral vaporization of bladder tumors,TV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2月-2010年10月我  相似文献   

6.
<正>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肿瘤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2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应用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TUR-BT术后复发,经随访观察,获得满意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2~77岁,平均46岁。膀胱单发肿瘤13例,多发肿瘤7例。其  相似文献   

7.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确诊后应首选手术治疗.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约有50%~70%患者肿瘤复发[1],故一般术后采用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治疗以期杀灭潜在的残留癌细胞,以防复发.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使膀胱内药物灌注的临床疗效得以很大提高.2000-2008年我们对4种常用化疗药物卡介苗(BCG)、丝裂霉素(MMC)、羟基喜树碱(HCTP)、吡柔比星(THP)行膀胱内灌注并进行为期8年的临床观察,肯定其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可使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任何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包括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经膀胱镜电灼术、膀胱部分切除术,2年内复发率达600%~90%,故术后均常规进行膀胱内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灌注治疗。丝裂霉素C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细胞较敏感,是烷化类细胞抑制剂,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其分子量大于200,不易被膀胱黏膜所吸收,如膀胱黏膜无创伤或创面已愈合则无全身反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膀胱肿瘤术后应用不同化疗药物行膀胱灌注的疗效,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月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112例,应用不同的化疗方案给予膀胱灌注,在局部化疗前、灌注过程中及灌注后观察患者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中,出现尿路刺激征42例(37.5%),肉眼血尿16例(14.29%),膀胱结核2例。随访2~3年,1年之内无复发病例,2年内复发6例,3年内复发10例。肿瘤分化为Ⅰ级的复发患者2例,Ⅱ级复发6例,Ⅲ级复发8例。结论对膀胱灌注后患者的情况进行细心的观察和护理,能使肿瘤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浅表性膀胱癌灌注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浅表性膀胱癌灌注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其疗效逐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临床几类灌注治疗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研究的深入,治疗方案不断改进,免疫治疗药物卡介苗的不良反应大大降低;丝裂霉素C、吡柔比星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但联合药物膀胱灌注对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尚存争议.本文系统总结近年来浅表性膀胱癌灌注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梁宇  沈群山  张珺  孟杰  李海波 《安徽医药》2019,40(6):609-612
目的 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TURB-t术后且行二次电切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残留、肿瘤的复发率及进展率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首次TURB-t术后残留率为8.33%,观察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对照组患者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复发率为50.00%,观察组为1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8,P=0.014)。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肿瘤进展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结论 二次电切能减少肿瘤病灶残留,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能够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药敏试验指导膀胱灌注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癌药敏试验指导膀胱灌注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药敏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药敏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对照组根据经验随机应用化疗药物灌注,2组均为单药灌注。随访24—72个月。结果2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药敏组复发7例,复发率17.5%;对照组复发12例,复发率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药敏试验指导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选择,能显著地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刘世学  谢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083-208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表浅性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表浅性肿瘤电切(TUR-BT)治疗的56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膀胱灌注药物浓度不同分为高浓度组25例,低浓度组31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灌注剂量30 mg,高浓度组为1.0 g/L,低浓度组为0.6 g/L。术后每周灌注1次,8周后,每月1次,至术后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CT)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QC30)以及表浅性膀胱癌患者特异性量表(QLQ-BLS2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随访(17.6±1.2)个月。其中高浓度组随访期内1例复发,复发率为4.0%(1/25),复发时间为术后(12.4±0.8)个月;低浓度组随访期内3例复发,复发率为9.7%(3/31),平均复发时间为(9.8±0.6)个月。两组复发率以及平均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龚强  朱金海  张小马  方军 《安徽医药》2014,(11):2122-2124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进展预后(指标)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后联合膀胱灌注化疗,随访3-96个月了解复发进展情况。结果153例患者中复发58例(37.9%),其中Ta期36例复发9例(25%),T1期117例复发49例(41.9%),G1期52例复发13例(25%),G2期91例复发35例(38.5%),G3期10例复发10例(100%)。结论浅表性膀胱癌的患者的复发进展及预后与肿瘤的体积、分期、分级、肿瘤多灶性有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虽可有效降低复发率,但不同药物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浅表性膀胱肿瘤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整切除。随访2年,58例未再次复发,12例1年内再次复发,5例2年内再次复发。结论:TURBT联合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简单,疗效好,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榄香烯及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低级别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116例,均为单发低级别浅表性膀胱癌(Ta,T1),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榄香烯(治疗组,52例)、表柔比星(对照组,64例)行膀胱内灌注,观察两组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榄香烯组复发率为15.4%,表柔比星组复发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榄香烯组不良反应复发率低于表柔比星组(9.6%vs.42.2%,P<0.05)。结论榄香烯膀胱灌注预防低级别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采取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对照组术后采取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时,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辣椒辣素联合利多卡因膀胱灌注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效果。方法: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安慰剂对照组(B组)。A组15例,2%利多卡因40mL灌注保留30min排空后再用辣椒辣素溶液(100μmol.L-1,100mL)膀胱灌注保留30min后排空。B组15例,用安慰剂呋喃西林溶液(1∶5 000)替代辣椒辣素及利多卡因,方法同A组。观察A、B两组用药前、用药后1周、1个月、用药后3个月的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尿急程度)和尿动力学参数(FDV、MCBC、Qmax)。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参数比较,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辣椒辣素联合利多卡因膀胱灌注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指标,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表柔比星(EPI)对比丝裂霉素(MMC)行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平台生物医学数据库(OVID)、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23年2月1日发表的EPI(试验组)与MMC(对照组)治疗术后NMIB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RCTs,1 10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53例、对照组550例。试验组术后肿瘤复发率[OR=0.52,95% CI(0.38,0.71),P<0.000 1]、膀胱刺激征发生率[OR=0.51,95% CI(0.32,0.81),P=0.004]、血尿发生率[OR=0.47,95% CI(0.28,0.78),P=0.00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种药物行术后膀胱灌注的其他不良反应(肝肾损害、皮疹、恶心呕吐、尿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 CI(0.36,1.27),P=0.22]。结论 使用EPI行膀胱灌注治疗N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略优于MMC,但是仍需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