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各种单一氨基酸铜络合物、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及一些重金属混合氨基酸络合物,分别测定了它们对白粉病原菌、稻瘟病原菌和小麦根腐病原菌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中起主要杀菌作用的是谷氨酸铜、甘氨酸铜、丙氨酸铜和苏氨酸铜.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我们研制的高效低毒农药——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简称CCMA)中铜离子和17种混合氨基酸的络合程度以及该络合物稳定性的情况。此文发表于:《农药》杂志出版单位:化学工业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发表日期:1983年第三期第18页至第19页。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氨基酸铜络合物的解离平衡和氨基酸的酸碱解离平衡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氨基酸的存在不影响铜的定量测定,提出了一种不需破坏氨基酸铜络合物而直接分析总铜量的快速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C·c·M·A杀菌是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的代号,该农药的特点是:高效、低毒、容易被植物吸收,除防治农作物某些病害外,还能促进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施用该农药后,农产品内和土壤中不留残毒,不造成公害。文章介绍了这种新型杀菌剂的生产原理和工艺,并介绍了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经分析结果,该新型农药含有十七种氨基酸的铜络合物的混合物,相当稳定,在田间药效试验证明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菌剂,能防治粮食、蔬菜、苹果树、瓜类等病害。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类农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低毒、低残留量的新型农药。其中,混合氨基酸络铜杀菌剂是一个制备简便、价格低廉的新品种。为了研究混合氨基酸和铜离子的络合程度,需要测定其总铜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1971提到目前国际上氨基酸类农药发展的概况,作者把氨基酸类农药j分为杀菌剂,植物生长促进剂,除草剂类和杀虫剂四大类,又在杀菌剂类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再分为四类,对于每类氨基酸农药的性质,用途及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和增产情况都逐一简介,说明氨基酸类发展的趋势,氨基酸类农药由于它们毒性低、药效高,没有公害,预料不久将求,大有取代当前许多毒性高的有机硷和有机氯类农药,文章还指出哈尔滨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农药(商品名双效灵)时某些作物的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又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文后附有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7.
用甲醛滴定法确立了盐酸水解豆粕和玉米粉制备复合氨基酸液(AA)的条件,研究了复合氨基酸与Fe~(2+)和Cu~(2+)络合反应制取复合氨基酸金属络合物的工艺参数,用极谱分析方法测定了最佳配比和络合率。实验结果表明:使用6.0mol/L的盐酸水解豆粕9h、玉米粉16h,其氨基酸得率均在80%以上;当pH6.5、复合氨基酸与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1(水解玉米粉)和2∶1(水解豆粕)时,络合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90年代铂族元素在分光光度法,溶剂萃取和协同萃取中应用混合配位络合物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引用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9.
用甲醛滴定法确立了盐酸水解豆粕和玉米粉制备复合氨基酸液(AA)的条件,研究了复合氨基酸与Fe^2+和Cu^2+络合反应制取复合氨基酸金属络合物的工艺参数,用极谱分析方法测定了最佳配比和络合率。实验结果表明:使用6.0mol/L的盐酸水解豆粕9h、玉米粉16h,其氨基酸得率均在80%以上;当pH6.5、复合氨基酸与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1(水解玉米粉)和2:1(水解豆粕)时,络合率达98%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电极——互补型混合床电极。实验证明:该电极无论对游离氰还是铜氰络合物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同时铜离子得到大幅度的去除,其电解电流效率、电能消耗及单位体积电解池的处理能力,均优于目前使用的平板电极和固定床电极。  相似文献   

11.
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铕/钬-苯甲酸(BA)-邻菲罗啉(Phen)混合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等实验,确定配合物化学组成为RE(BA)3Phen(RE=Eu3+/Ho3+)。在310 nm紫外光激发下,研究了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铕和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钬对铕具有显著的敏化作用,这些混合配合物可以发出强度更高的红色荧光。当配合物中铕与钬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其荧光发射强度约为未引入钬时的2.2倍。  相似文献   

12.
复合聚电解质的应用性能及作用机理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两种阳离子聚电解质和两种阴离子聚电解质两两复配,考察了其相容性、抗温性、抗盐性、浓度和pH的影响以及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盐、抗温、抗酸性。对防膨絮凝性能的考察后得知,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防膨性能和维护泥浆性能,且具有配制工艺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混配配合物形成的多种途径及表征这类配合物稳定性的几个重要常数.根据文献数据着重讨论了热力学函数对混配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e depression mechanisms of tannin on thediopside surface have been studied by the use of Infraredspectroscopy(IR),simulated pulp and mixed solution tests,Itis found that the first order hydroxy complexes of calciumare able to interact with tannin,and to form chemical com-plexes.The functional groups in tannin molecul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hemical complexation are the hydroxyl groups,andcarboxyl groups derived form the hydrolysis of hydroxylgroups.  相似文献   

15.
菜籽加工工艺及其蛋白产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螺旋机榨法、溶剂浸出法及水剂法制油工艺进行比较,并将各工艺生产的菜籽蛋白产品的PSI及活性赖氨酸含量分析比较。 传统的机榨法和溶剂浸出法都采用蒸炒工艺,对破碎的菜籽进行较长时间的湿热处理。机榨法在100~130℃下蒸炒达 2小时之久,另外螺旋压榨时,膛内压力及温度都非常高。浸出法不仅要蒸炒胚,还要对含溶剂湿粕进行脱溶,一般采用110~120℃蒸烘40~60分钟的脱溶方法。这些强烈的加热工艺都使蛋白质大量变性,氨基酸大量破坏,有效赖氨酸含量明显降低。 水剂法在菜籽破碎前蒸籽钝化酶,温度不超过110℃,加热时间较短,此过程及105℃的菜籽干燥都不会使氨基酸大量破坏。含水湿粕的干燥也不会严重破坏氨基酸。因此,水剂法生产的脱毒菜籽浓缩蛋白氨基酸有效性降低很少。测定结果表明,水剂菜籽粕的活性赖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机榨饼和浸出粕,其营养价值甚至高于大豆粕。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催化环己烷氧化合成己二酸用仿生催化剂,研究了以吡咯、3,4 二甲基苯甲醛和金属盐为原料,合成一种带多个疏水性短碳链对称卟啉化合物meso-四(3,4 二甲苯基)卟啉(简称TDMPP)金属钴(Ⅱ)、铜(Ⅱ)配合物的方法,探讨了溶剂配比、反应时间、反应物的物质量浓度等对产率的影响;并利用UV Vis和IR对合成的物质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TDMPPCo的适宜工艺参数为:v(丙酸)∶v(冰乙酸)等于2∶1;n(吡咯)∶n(3,4 甲基苯甲醛)∶n(醋酸钴)等于100∶104∶029;吡咯的物质量浓度为0.25mol/L;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125~130℃;产率达32%.合成TDMPPCu的适宜工艺参数为:v(丙酸)∶v(冰乙酸)等于3∶1,n(吡咯)∶n(3,4 甲基苯甲醛)∶n(醋酸铜)等于100∶104∶027;吡咯的物质量浓度为0.25mol/L,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130~135℃,产率达38%.  相似文献   

17.
配合物MoO2(OC6H4CHNCH2CH2S)和Mo(SC6H4NH)3在溶剂CH2Cl2中与I2的加合作用通过UV光谱进行考察,大约在290nm呈现一强的电荷迁移吸收峰,360nm附近出现碘的蓝移峰,电荷转移加合物摩尔比是1:1。分离出Mo(SC6H4NH)3.I2.2.5CH2Cl2和Mo(SC6H4NH)3.2I2的固体加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8.
S-苄基-半胱氨酸的合成及其质子化常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重要的氨基酸衍生物S-苄基-半胱氨酸.阐述了合成物质的配位化学功能;经元素分析仪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目的产物进行了组成表征;经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并计算了产物在乙醇/水混合介质中的质子化常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具有特定配位方式的Eu(Ⅲ)杂多元配合物的靶向合成,首先采用稀土硝酸盐与β-萘酰三氟丙酮(NTA)和二苯基亚砜(DBSO)配体反应合成先导化合物,然后利用对甲氧基苯甲酸(POBA)取代先导化合物中的硝酸根实现羧基与稀土离子配位,并通过利用先导化合物中β-萘酰三氟丙酮和二苯基亚砜配体形成的较大空间位阻阻禁羧基桥式配位,实现了羧基双齿螯合配位的靶向合成。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与荧光光谱等手段对相关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并根据表征结果推测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螯合型配合物Eu(NTA)2(POBA)(DBSO)2比混合配位型配合物Eu(POBA)(NTA)2(DBSO)2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与更高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出现主发射峰劈裂弱,发射峰半高宽变锐的特征;而混合配位型配合物Eu(POBA)(NTA)2(DBSO)2比双齿螯合型配合物Eu(NTA)2(POBA)(DBSO)2具有稍好的热稳定性。得到了2种鲜艳红色的高效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