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有效控制炎症、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发生率是临床重要问题。中医药多成分、多环节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控制炎症、预防癌变、已变防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监测预防及中医药防治癌变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重在探讨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无特殊处理;模型组:饮用DSS造模;阴性对照组:仅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用巴柳氮(40mg/ml)灌胃;乳酸杆菌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灌胃;丁酸梭菌组:DSS造模+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合用组:DSS造模+(2×1010/ml乳酸杆菌菌液+2×108/ml丁酸梭菌菌液灌胃。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EMAP-Ⅱ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EMAP-Ⅱ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对EMAP-Ⅱ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诊治水平的进展,长病程的UC患者逐渐增多,发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风险明显增加。UC癌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病程、广泛肠段受累、累积炎症负担(cumulative inflammatory burden, CIB)、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CRC家族史等,其中炎症的反复发作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CAC)与散发性CRC在癌变模式、发生机制、分子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氧化应激、异常免疫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癌转化中发挥的作用。基于危险因素对UC患者进行CAC风险分层,高危患者应进行更频繁的结肠镜监测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目的:总结UC相关腺瘤和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的发病概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2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确诊的UC患者603例,对其中UC相关腺瘤和UcCRC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病理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结果:603例UC患者中,UC相关腺瘤28例,发病率为4.6%(28/603);UcCRC 4例,发病率为0.7%(4/603)。UC相关腺瘤患者的UC中位病程为3年,UcCRC患者的UC中位病程为29年。UC相关腺瘤好发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16处)、降结肠(7处)、横结肠(6处)、升结肠以及回盲部(4处),UcCRC发病部位分别为升结肠(1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UC相关腺瘤和UcCRC的临床症状与一般UC相似。结论:UC相关腺瘤和UcCRC的发病率随UC病程的延长而增加。长期病程的UC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对预防和早期检出结直肠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勇彬 《胃肠病学》2012,17(1):43-46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是溃疡性结肠炎(UC)最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由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背景下的遗传学改变在Uc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就UcCRC中的常见基因组和表观遗传不稳定性,包括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微卫星不稳定性(MSI)、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CRC)的风险明显增高,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一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就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UCACC)的化学预防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瘤变[包括UC相关异型增生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CR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组(38例)和进展期瘤变组(18例), 进展期瘤变包括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5例和UC-CRC患者13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UC相关瘤变年龄为(47.4±14.7)岁, 病变范围以广泛结肠型为主, 占71.4%(40/56), 5例(8.9%)患者合并结直肠狭窄。进展期瘤变组病程长于LGD组[10.5年(3.5年, 14.5年)比2.0年(1.0年, 5.0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5.000, P=0.001), 进展期瘤变组18例患者中有4例合并结直肠狭窄, 该比例高于LGD组的2.6%(1/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33)。进展期瘤变组有7例患者为多灶性病变。13例UC-CRC患者中有5例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香连片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癌变预防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香连片组和柳氮磺胺嘧啶组,每组15只,采用1,2-二甲基肼(DMH)/葡萄聚糖硫酸钠(DSS)复合法诱导小鼠UC癌变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DKK-1和WTF-1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β-链蛋白(β-caten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β-catenin及PANA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香连组和对照组β-catenin和PANA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香连组和对照组β-catenin和PANA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KK-1 mRNA表达降低,香连组和对照组表达升高,其他各组WTF-1 mRNA均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香连组和对照组DKK-1和WTF-1 mRNA表达均升高(P<0.05);香连组和对照组DKK-1和WTF-1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连片可以通过抑制β-catenin和PANA蛋白表达、提高DKK-1和WTF-1 mRNA表达阻断Wnt通路,发挥预防UC癌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玉洁  袁耀宗 《胃肠病学》2008,13(12):741-744
PTEN具有磷酸酶活性,能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Cdx2是一种肠道特异性转录因子,在调节肠上皮细胞分化、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UC和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和Cdx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UC癌变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在上海瑞金医院1997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的UC患者中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者的蜡块标本,其中UC组17例,UC相关结直肠癌组7例,另收集非UC相关结直肠癌标本35例和正常肠黏膜标本15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和Cdx2表达。结果:PTEN和Cdx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基本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3%和100%,UC组织两者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均仅为6.7%。UC相关结直肠癌组PTEN和Cdx2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非UC相关结直肠癌组(PTEN:28.6%对83.9%,Cdx2:42.9%对90.3%,P〈0.01)。结论:UC与结直肠癌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PTEN和Cdx2在调控肠上皮分化、增殖的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调节点或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对UC癌变进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杨彩虹  吴正祥 《胃肠病学》2008,13(6):376-378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5-氨基水杨酸(5-ASA)是IBD治疗中最经典的抗炎剂。IBD患者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长期使用5-ASA可减少IBD患者发生CRC的风险。5-ASA传统的抗炎机制是通过影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的,新近研究发现5-ASA可能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途径发挥抗炎和抗瘤作用。本文就5-ASA的作用新机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房静远 《胃肠病学》2008,13(12):707-709
以合成或天然物质抑制癌前病变的发展是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的重要环节。纤维素来源于植物成分.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结果证实高纤维素饮食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纤维素的剂量、使用时机、时间长短及其种类均可影响癌变过程。纤维素饮食预防结直肠癌的机制包括纤维素在结肠中经厌氧菌发酵产生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基酶(HDAC)而提高抑癌基因p21^WAF1相关染色体活性,从而阻滞细胞周期。本文就纤维素饮食及其代谢产物与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的相关研究结果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萦晅  乔良 《胃肠病学》2013,(9):513-515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较高。UC相关的异型增生分两种,即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DALM)和非腺瘤样DALM,后者因恶变风险高,常被建议结肠切除治疗。然而,非腺瘤样DALM与腺瘤样DALM在白光内镜下的表现极其相似,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内镜新技术有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黄欢  沈骏  冉志华 《胃肠病学》2008,13(5):312-314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疾病。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未及时治疗,长期炎症将最终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高。在各种结直肠癌预防措施中,化学预防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对IBD合并结直肠癌的现状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几种用于化学预防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强  蔡文伟  王梅  王雅杰 《胃肠病学》2002,7(4):202-205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中脂肪酸的含量和种类有关,而目前有关脂肪酸代谢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S)对人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FAS抑制剂Cerulenin对大肠癌细胞LoVo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对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Cerulenin可抑制LoVo细胞生长,其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5、5、10和20 mg/L Cerulenin作用48h的抑制率分别为3.6%±3.3%、7.8%±4.0%、38.5%±1.6%和58.7%±5.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FCM测定显示,Cerulenin可引起LoVo细胞发生G2/M期阻滞。10mg/L Cerulenin作用48h可使68.2%±3.2%的LoVo细胞阻滞于G2/M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erulenin可诱导LoVo细胞发生细胞凋亡,10mg/L Cerulenin作用12、24和48h后上。LoVo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3%±0.9%、4.7%±1.4%和39.0%±5.8%,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抑制FAS可抑制大肠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克罗恩病(CD)获得成功,TNF-α在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TNF-α在U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研究TNF-α在UC中的作用.方法:35例UC患者和15例对照者经结肠镜取活检,标本分别用于组织学诊断、分级和原位杂交检测结肠黏膜TNF-α mRNA的表达.根据Powell-Tuck评分系统对UC患者作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UC黏膜TNF-α 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但其表达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表达TNF-αmRNA的炎性细胞多分布于远离上皮层的固有层下部.结论:UC黏膜TNF-α mRNA的表达确有增高,但与疾病活动性和组织学分级均无明确关系.TNF-α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佳莹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09,14(4):243-245
微生态制剂定义为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近年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在UC诱导和维持缓解以及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中均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传统治疗少,因此有望成为治疗UC的新策略。本文就近年微生态制剂在UC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