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徐学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175-2177
目的探讨微生物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01倒。按出生日期输入电子表格顺序单双号分成两组,对照组101例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100例给予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91.09%(92/101),对照组疗效优良率为84.0%(84/100),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h经皮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h两组该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8%;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胆红素下降速度,并且具有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间断及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与安全性,指导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选取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因及临床特点,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60例和Ⅱ组60例,I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治疗,Ⅱ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治疗,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检测血清胆红素及粪胆素水平变化情况,计算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黄疸持续时间,评价临床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新生儿黄疸以围产因素与母乳性黄疸为主,二者约占62.5%;(2)I组和Ⅱ组治疗5d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x2=0.37,P〉0.05);(3)治疗后I组和Ⅱ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粪胆素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和粪胆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组和Ⅱ组黄疸持续时间、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排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I组和Ⅱ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3%、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P〈0.01)。结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因是围产因素与母乳性黄疸,间断蓝光照射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茵颗粒能够促进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分解与代谢,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发生,且具有比持续蓝光照射更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时间蓝光照射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4年1月-2007年1月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黄疸消退效果、每天胆红素下降幅度、疗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优于传统长时间连续照射法。  相似文献   

4.
卢晓燕  谭玮 《江西医药》2013,48(1):48-49
目的比较间断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间断蓝光照射组(治疗12h,间断12h)共51例,其中轻中度31例,重度20例;持续蓝光照射组(持续治疗24h)共58例,其中轻中度32例,重度26例。分析两组间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1)轻中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两组的总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持续蓝光照射组的总住院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间断蓝光照射能达到持续蓝光照射同样的效果,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持续蓝光照射总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张学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28-3630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联合间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14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同等剂量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两组均治疗5d。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29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78.1%、80.7%、64.2%,对照组下降70.5%、71.5%、41.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持续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参考依据。方法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均采用单面蓝光治疗仪进行光疗治疗。A组24 h内蓝光照射8 h,停16 h;B组24 h内蓝光照射12 h,停12 h;C组为持续24 h光疗,停24 h,三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统计其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较A组6.7%、B组1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不同光疗时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相似,但是间断光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中8h/d间断光疗更具有临床实践优势。  相似文献   

7.
王伟 《北方药学》2014,(12):149-149
目的:比较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间歇蓝光照射组和持续蓝光照射组,每组52例。研究两组患儿在不同照射方法下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照射72h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间歇蓝光照射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持续蓝光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比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于本院接受黄疸治疗的新生儿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间歇性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FBiL、D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胆红素水平.缓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比较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和可靠性。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应用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胆红素值、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相近,但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势,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石玉龙 《安徽医药》2010,14(4):440-441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时间及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3组。间歇光疗组32例,每天光疗8h,休息16h。持续光疗A组38例,持续光疗24h。持续光疗B组27例,持续光疗72h。结果3组血清总胆红素光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疗后与光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歇光疗组与持续光疗A组光疗后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6,P=0.057),间歇光疗组与持续光疗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P=0.007),持续光疗A组与持续光疗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8,P=0.347)。间歇光疗组与持续光疗A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光疗组与持续光疗B组副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3种光疗方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均有效,24h持续光疗可迅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副作用,且能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可代替8h间歇光疗法,72h持续光疗疗效显著,但副作用发生率高,仅能适用于重症、无换血条件的单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时对血钙的影响。方法对50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均为足月儿)进行光疗,全部患儿分别于照射前和照射后于24 h、36 h、48 h、72 h取股静脉血测定胆红素、血钙、游离钙,应用SPSS11.5医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光疗时间、光疗前后患儿血总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游离钙的变化与光疗时间长短有关,光疗时间长者光疗前后血游离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月儿黄疸蓝光照射时是否需要补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建议常规补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新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192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C组,各64例。A组患儿予以间歇蓝光照射治疗,B组患儿在A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C组患儿在B组基础上加用金双歧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及停止治疗时胆红素水平、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胆红素下降至119.5μmol/L所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及停止治疗时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胆红素下降至119.5μmol /L所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低于B、C组,胆红素下降至119.5μmol /L所需时间、蓝光照射时间长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儿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低于C组,胆红素下降至119.5μmol /L所需时间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金双歧、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 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均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光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 106.2 μmol/L以下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能提高蓝光照射黄疸患儿疗效,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简称光疗)对母乳性黄疸(BMJ)治疗效果。方法 对确诊的BMJ患儿79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37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停母乳加蓝光照射。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X2=16.90,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TB)值下降较对照组快,P〈0. 05,差异显著。结论 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明显缩短疗程,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患儿进行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胆红素每天下降值.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胆红素每天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能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朱汉斌  王兰芬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15+1317-1315,1317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2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每日蓝光照射8h组(60例),每日蓝光照射12h组(60例).结果 蓝光照射gh组与蓝光照射12h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蓝光照射8h组明显少于蓝光照射12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7,P<0.05).结论 每日蓝光照射8h与12h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前者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后者,更易被临床医生及患儿家长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00例,在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基础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长时间连续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患的9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48 h后,其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96 h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皮疹、腹泻、进食奶量减少、脱水、体温升高、烦躁哭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低的临床优势,值得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间歇光疗和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患儿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所选1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间歇光疗组、持续光疗组,对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组蓝光照射同组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组蓝光照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间歇蓝光照射能达到持续蓝光照射同样的效果,而且间歇蓝光照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持续蓝光照射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常乐康)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蓝光照射组(蓝光组)、单纯常乐康治疗组(常乐康组)和常乐康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组(联合组),每组各38例,疗程5~7d。观察各组患)Ltl~床症状变化及血清总胆红素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间血清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Tbil均呈下降趋势,治疗5d后蓝光组和常乐康组问Tbil无统计学差异f(182.45±18.56)VS(183.45±18.65),仁一0.948,P〉0.05],而联合组与蓝光组和常乐康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156.34±14.78)VS(182.45±18.56),(156.34±14.78)VS(183.45±18.65),t值分别为6.324及7.226,均P〈0.05]。联合组(3.86±1.33)血清Thil降至正常所需天数较蓝光组(5.82±1.65)和常乐康组(5.78±1.62)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07及8.924,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蓝光组和常乐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4%vs71.05%,94.74%VS73.68%,x‘=11.586,P=0.021)。结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优于单用蓝光照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儿人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注意补充营养,对存在感染因素者进行抗感染处理,观察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连续3d,并进行蓝光照射,无论皮测胆红素是否正常均连续蓝光持续照射72h,之后停止照射24h,之后根据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则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及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皮疹、发热及腹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退黄效率高,治疗周期短,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