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规律。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建立205人的研究队列,利用内镜普查和定位活检的方法,前瞻性观察贲门组织癌变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1)H.pylori 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贲门癌在发生位点上具有重叠关系。(2)贲门组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背景中组织损伤程度重细胞增殖活跃(ki-67表达增强),肠上皮化生、腺上皮萎缩、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3)贲门组织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自然转归表现为痊愈、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4)贲门组织不典型增生和粘膜内癌的自然转归具有稳定、减轻、进展等表现形式。结论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起源于组织再生过程,是组织再生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规律。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建立205人的研究队列,利用内镜普查和定位活检的方法,前瞻性观察贲门组织癌变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1)Hpylori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和贲门癌在发生位点上具有重叠关系。(2)贲门组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背景中组织损伤程度重细胞增殖活跃(ki-67表达增强),肠上皮化生、腺上皮萎缩、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3)贲门组织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自然转归表现为痊愈、肠化、萎缩、不典型增生。(4)贲门组织不典型增生和粘膜内癌的自然转归具有稳定、减轻、进展等表现形式。结论早期贲门癌的发生起源于组织再生过程,是组织再生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食管贲门原发性多发癌陆续见有报道,贲门癌合并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并发展为癌的临床报道尚少,我们曾收洽1例;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 男,65岁,河北安国县人。上腹不适3个月,于1986年4月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管未见异常,贲门大弯侧有指压形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有钡剂分流及软组织阴影。食管镜检查;距门齿30 cm处食管粘膜轻度隆起,贲门部呈菜花样肿物。二次分段拉网及复查食管镜清理报告: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图1),贲门部高分化腺癌。1986年5月于全麻下开胸探查,食管中段未扪及异常;贲门部可扪及4cm×7cm大小肿物,周围淋巴结不大,行贲门癌根治术,弓下食管、胃吻合。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类癌仅占0.87%。近年我院曾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男,60岁。因进行性下咽困难、消瘦3个月,于1979年2月7日入院。体检无特殊发现。胃钡透示胃底粘膜不规则,并见软组织块影及充盈缺损。初诊为责门胃底癌。经胸行贲门胃底癌根治木。术中见贲门胃底部不规则巨大溃疡型癌灶约9×8cm,中心区坏死,边缘隆起,胃壁增厚僵硬,癌灶向肝浸润,周围淋巴结肿大。病理报告:贲门胃底嗜银细胞瘤(癌),伴胃体粘膜肠上皮化生,癌灶周淋巴结转移。术后因并发脓胸死亡。例2:男,38岁。因左下腹隐痛、包块伴粘液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7例鼻咽活检组织的非癌部位电镜观察,发现鼻咽粘膜上皮的增生、化生与癌变有关,不典型增生和化生是癌前病变。其癌变过程有一个渐进性的发展阶段,不典型增生(或化生)与癌组织有移行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郎罕细胞(LC)和淋巴细胞在贲门癌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免疫学意义,为判断病人预后提供理论根据。方法以LSAB免疫组化法,用S-100蛋白抗体对正常贲门粘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及癌组织进行染色,油镜下观察LC及淋巴细胞的分布及数量变化,将所得结果用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贲门粘膜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组织中LC的数量较癌组织中的少,正常粘膜组织内更少见。癌组织中LC的数量与其分化程度关系密切,同时在密集的区域常有淋巴细胞伴随。结论牌号癌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LC及淋巴细胞的多少,可作为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腺。  相似文献   

8.
食管粘膜下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2例粘膜完整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发生。结果:12例标本中有6例食管粘膜上皮为单纯增生,5例为不典型增生,1例为原位癌。这些病变与粘膜下的浸润性鳞癌无任何过渡关系。在9例标本中发现食管粘膜固有层及粘膜下层腺体有单纯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可见不典型增生向鳞状细胞癌过渡的现象。结果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不仅可起源于粘膜上皮,而且还可能来自食管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p53、Bcl-2在30例贲门癌、10例胃溃疡胃壁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灰度检测,并对胃壁上皮组织或癌组织中凋亡细胞进行计数。结果观察和比较自胃远端切缘、癌旁至癌灶等胃壁组织中的变化,发现PCNA呈显著的增高趋势,癌灶组织中PCNA呈强阳性表达;p53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不表达,在癌灶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Bcl-2在癌旁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灶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在癌灶组织中显著降低。胃溃疡病灶边缘的胃黏膜组织PCNA呈阳性表达,p53呈阴性表达,Bcl-2呈弱阳性表达,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高。结论在非典型增生的贲门黏膜组织中,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均非常活跃,而一旦细胞凋亡受到严重抑制,即可导致贲门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我种方法联合检测了120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情况,发现胃癌,不典型增生,肠化生组织中HP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胃窦部癌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体或底及贲门部的胃癌。结果表明,HP可能在从浅表性胃炎转化为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用 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简称 MNNG)溶诱液(500ug/ml)采取“连续定量限期”法给药诱发大白鼠腺胃胃癌病理形态学动态观察结果。在第84、168、217天分别诱发出粘膜内癌、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与多灶性癌,获得较高诱癌率(47/80只),表明给药时间以7~14个月为宜。47例胃癌共97个癌灶,大部分位于胃窦。粘膜混浊、灰白或灰黄是腺癌的最早期改变。组织学类型以高分化腺癌最多,其次为粘液腺癌、混合型癌、印戒细胞癌。研究表明,癌前病变为腺瘤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而非肠化,癌变过程为粘膜糜烂→再生性增生(腺瘤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早期癌(粘膜内癌与早期润癌)→浸润癌。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1987,4(1):078-78
<正> 21例早期胃癌2例术前胃镜检查发现,余为胃切除标本中发现。21例均为单发灶,溃疡型居多,12例局限于粘膜层内,粘膜下深层浸润者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1例中仅1例死于术后癌复发。21例中肠化者和不典型增生者均为90.47%,伴萎缩性胃炎71.4%,表明三者与早期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切除手术后食管标本粘膜碘染色小片不染区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随机采取我院胸心外科自2004年2月至2004年5月因原发性食管鳞癌住院手术切除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在食管切除后2~5min内在食管粘膜上喷洒1.25%复方碘溶液。采取呈小片状食管粘膜碘染阳性区(不染色或淡染),行常规HE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征象。结果在46例染色标本中食管粘膜碘染阳性区(呈小片状食管粘膜不染色或淡染区)共132处,除正常鳞状上皮外,发现异常病变的阳性率约为81.8%(108/132)。其中在主癌灶外另发现的小片状癌灶为35处,食管慢性炎症31处,轻度不典型增生灶21处,中度不典型增生灶10处,重度不典型增生灶6处,原位癌5处。结论①食管鳞癌患者普遍存在主要癌灶附近的第二癌灶或/和癌前病变灶现象。②这些发现支持食管“田野癌发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贲门癌(benmenai)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但是它又与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48例胃底贲门癌的X线表现,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充盈缺损(颗粒状、息肉状、边缘型),胃贲门区软组织肿块、分流征、喷射征、肿瘤染色.同时讨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出最好使用贲门部的充盈像、半充盈像及粘膜像来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22例早期胃癌和癌旁病变,共有癌灶28个(3例多灶性癌)的粘液组化和超微结构观察。本组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85.93%)、肠化(81.22%)和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78.59%)。这些高发病变与早期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从AB-PAS和HID染色结果,肠型癌灶20个(71.42%)、胃型癌灶5个(17.85%)和混合型癌灶3个(10.71%),结果表明人肠化在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电镜观察肠型癌含有与癌旁肠化杯状细胞的粘液颗粒及微绒毛,显示肠化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有类似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提示不典型增生细胞是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6.
贲门癌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37例贲门癌患者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贲门正常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最低,从正常组(1/30,3%)→不典型增生组(4/16,25%)→贲门癌组(16/30,43%),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升高趋势(x2=10.991,P<0.05).结论:COX-2可能在贲门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例1,男,53岁。上腹部间歇性疼痛反复发作3年,近3天疼痛加剧,进食后心窝部有梗噎感,伴黑便,不发热;钡餐X线检查及胃镜均提示“贲门癌”。行贲门癌根治术。次全胃切除标本检查:于贲门部小弯侧有2×1.5×1cm大小的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粗糙,切面灰白色,质硬,胃壁层次不清。镜下:溃疡边缘粘膜、粘膜下层及浅肌层内见大量印戒细胞弥漫浸润(见图1)。溃疡边缘肌层内见两个典型的平滑肌瘤,直径分别为0.4cm和0.8cm,灰白色(见图2)。病理诊断:胃贲门部印戒细胞癌合并微型平滑肌瘤。 例2,男,69岁。上腹部不适伴嗳气十余年,近两月病情加重,纳差,消瘦,偶有黑便;钡餐X线检查于十二指肠降部有两个圆形憩室约2.5×2.5cm;胃镜见一息肉,长径0.8cm。当即在胃镜内行单纯息肉摘除术。镜下:胃息肉见局灶性粘膜内印戒细胞癌。粘膜肌内见一平滑肌瘤,直径0.4cm。  相似文献   

18.
<正> 高铁二胺(HID)组化技术常用于胃粘膜肠化生的分型。有关胃癌与HID组织化学染色的关系报道较少。作者采用HID组化法对胃癌及癌旁粘膜进行研究,着重讨论胃粘液细胞癌HID染色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1.材料标本取自手术和内窥镜活检材料。其中腺癌10例,粘液细胞癌5例。4例粘液细胞癌旁粘膜中,3例伴肠化生,1例伴不典型增生,正常胃粘膜5例。 2.方法标本取下后用蒸馏水洗去血污,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yclinD1和GST-π在不同食管病变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及其周围正常食管粘膜、20例食管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20例食管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中Cy-clinD1和GST-π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30%,45%,65%,78%,癌组织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在正常粘膜、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GST-π阳性率分别为82%,75%,60%,52%,癌组织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中GST-π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P<0.01)。结论:Cy-clinD1和GST-π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纤维光导胃镜检查时,咬取胃粘膜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表面微细变化。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些协助内诊镜查找早期胃癌或癌前状态的依据。作者认为,除注意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等表现外,各种不典型增生现象也很重要。例如胃小凹和小凹间的粘膜皱褶形态的不规则;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的长短不齐,分布不均;出现粘液颗粒和各种突起、凹陷、孔洞等。上述现象有助于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