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插管药物灌注治疗晚期贲门癌的初步探讨(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贲门癌患者多数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周围静脉化疗难以缓解主要临床症状。本文报告7例侵犯食道下段的晚期贲门癌病人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方法,向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内注入一定剂量的抗癌药物治疗,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特别是恶性肿瘤的静脉化疗患者,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升高,化疗病人越来越多,但许多化疗药物有较强的刺激性,再加上病人治疗周期长,患者反复化疗对周围静脉血管损伤较大,容易引起静脉炎。又因静脉输液时间长药液容易外渗,造成血管损伤和治疗效果降低。因此在化疗过程中保护好静脉和局部组织,是确保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现将化疗过程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邓宏武  周征宇  梁英  向春菊 《武警医学》2012,23(10):897-898
静脉化疗和长期输液是乳腺癌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途径,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产生刺激,药液渗出后损害周围组织及反复静脉穿刺,都将给患者带来痛苦。置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central verlous port access system,CVPAS),简称输液港,是一种完全置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可用于化疗药物、静脉营养液的输注及血样的采集等。  相似文献   

4.
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化疗药物是通过静脉输注来完成的。众所周知,化疗药物的毒性大,对血管有强烈的刺激性,容易发生化学性静脉炎,部分药物外渗还会引起周围组织损伤,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严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需要植皮。  相似文献   

5.
目前脑恶性肿瘤在治疗上仍以综合治疗为主要手段 ,化疗是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传统的静脉全身化疗由于受到剂量的限制 ,肿瘤局部摄取量低 ,全身毒副反应大 ,影响其疗效。而经股动脉插管至颈内动脉灌注化疗 ,可将药物有效浓度灌注到肿瘤组织内 ,减轻全身毒性反应 ,延长药物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 ,有效发挥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但其不足的是颈内动脉插管导管口在眼动脉开口以下 ,大部分化疗的病人常常会出现眼部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失明。近年来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 ,微导管的应用 ,采用超选择将微导管插至眼动脉开口以上进行灌注化疗 ,…  相似文献   

6.
在抢救危重病人、实施肿瘤局部化疗时,需行小动脉或静脉插管输液或灌往化疗药物。传统的插管方法是将血管切开,插入导管(血管切开插管法),但常因血管口径小,血容量不足血管塌陷,加之血管壁薄,寻找或反复插管过程中极易撕破血管,导致插管失败。为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我们改为针刺插管法,经31例试用,成功率100%。插管部位分别为人隐静脉3例,胃网膜右静脉18例,胃十ry指肠动脉3例,脾动脉2例,肠系膜下动脉1例,乙状结肠动脉2例,上结肠动脉2例。1据管方法将拟插管的动脉或静脉血管游离出3~5cm,在血管下方穿过1号丝…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已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然而,晚期不能手术切除的胃癌占胃癌就诊患者的50%左右,对这些病例虽采用常规化疗加放疗等多种方法,其临床效果不佳。80年代开始采用介入放射学治疗胃癌经胃动脉大剂量化疗(GAI)再加上胃肿瘤血管栓塞(GAE),可使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比口服或静脉给药提高数十倍,并延长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时间,经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  相似文献   

8.
张惠珺 《西南军医》2016,(2):189-19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等多种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静脉滴注治疗期间常需辅助使用止吐、护肝降酶等药物,由于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故临床多需要建立双通道静脉给药途径,这样不但增加静脉负担和患者痛苦程度,且静脉炎发生率也会明显升高,对患者活动也造成一定的限制[1]。我院将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Power PICC)导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效果较为理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昏迷患者因病情重常需静脉输注高浓度或对外周静脉产生较大刺激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大剂量补钾、血制品及高浓度营养物质等,因此,昏迷患者的静脉通路建:藏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前提。随着PICC广泛使用,B超引导下耐高压PICC在昏迷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昏迷患者意识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加之由于重病卧床、肢体水肿等因素,在临床置管中出现导管插入困难、导管异位,严重者置管失败等情况,操作者应积极有效调整管路,有效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院于2012—04至2013—05行昏迷患者PICC置管362例,  相似文献   

10.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例女性生殖系统晚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了32例次股动脉插管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尤其是对Ⅱ期患者的治疗,明显提高了生存率,并使一些患者再次获得了手术机会。笔者对导管的选择,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药物剂量,浓度,推注时间,以及对该法的合理性、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放、化疗致放射性肺炎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乳腺癌放疗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及其他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85例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放疗的照射剂量,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种类、患者的年龄和肺部疾病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临床有放射性肺炎症状者5例,其中1例需要积极治疗;有影像学改变的放射性肺炎共16例,为18.8%,与放疗剂量、化疗时间、药物种类和肺部疾病史有关。结论 照射剂量、放疗后化疗、肺部原有疾病增加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肺癌患者支气管药物灌注化疗是一种新型化疗方法。其优点是反应轻、用药剂量小、毒性作用低,效果较静脉给药化疗佳。但由于支气管插入肺部注射药液可引起支气管损伤、水肿,从而导致暂时性支气管炎,阻塞等较静脉化疗特殊的并发症,如何作好护理是提高疗效,减少付作用的重要手段。现将134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大剂量动脉化疗加血液透析治疗晚期癌症受到临床重视 ,通过介入、手术置管的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 ,可以提高癌肿区域药物浓度 ,同时加用血液透析 ,可迅速清除体循环中的毒性药物。 1996年 3月以来 ,我们运用大剂量动脉化疗加血液透析治疗晚期癌症 2 0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 5 6 1岁 ;体重 4 4~ 70kg ,平均 5 7 8kg。均接受过根治或探查手术 ,大多数还接受过常规剂量的静脉、介入化疗 (18例 )和放疗 (14例 )。接受本治疗前 ,肿瘤或进行性增大、增多 ,或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14.
静脉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见方法,因化疔病人疗程长,输液次数多,抗癌药物刺激性大,加之化疗药物的外漏可致血管变硬、变细、局部组织疼痛甚至坏死,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化疗时保护好病人的每一条血管,减少静脉损伤,提高静脉的使用率显得十分重要。在护理实践中,获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见方法,因化疔病人疗程长,输液次数多,抗癌药物刺激性大,加之化疗药物的外漏可致血管变硬、变细、局部组织疼痛甚至坏死,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化疗时保护好病人的每一条血管,减少静脉损伤,提高静脉的使用率显得十分重要。在护理实践中,获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牛黄解毒丸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性静脉炎39例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焕莉  石敏 《西南军医》2006,8(3):59-59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刺激性强、毒性大,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及静脉炎。我们用95%酒精加牛黄解毒丸外敷治疗因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性静脉炎3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孙小霞 《人民军医》1995,(12):50-52
近年来有关治疗带状疙疹的药物报道很多,我们对这些药物加以分类,并从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和减少后遗神经痛方面分别介绍几个重点药物的特点,以便于临床医生选择应用。1抗病毒药物1.1无环鸟着在带状殖疹初期用大剂量无环鸟着静注,连续5~7d,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疼痛,尤其可防止免疫损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感染播散。但是无环鸟着在此剂量可发生很多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减退、胃肠刺激、静脉炎及静脉周围组织损伤等。应用时要加入平衡液中,稀释到对血管无刺激的安全浓度(ig药物溶于1L液体中),于1h内缓慢静注,这样能避免肾功能损…  相似文献   

18.
小细胞肺癌(SCLC)预后恶劣,但其中多数对化疗较为敏感。某些化疗药物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但大剂量化疗势必引起相应毒副作用增加,特别是骨髓抑制。因此,国外近年来开展了大剂量化疗并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肺癌。我们选择骨髓外毒性作用较轻的第二代铂类抗癌药物卡铂为主并ABMT治疗肺癌6例,现报导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患者化疗前一般资料见表1。所有患者均经多部位骨髓穿刺,除外骨髓转移。ABMT前病人一般情况按卡氏(Karnosky)计分法,SCLC按1973年美国VA-SLG分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按1988年IASLC修订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卡铂是继顺铂之后的第二代铂类抗癌药,单药抗癌疗效高,常规用量200~300mg/M2每4~6周1次,与顺铂相比,卡铂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而骨髓外毒性较轻,是近年来国外研究推荐用于大剂量化疗的药物。为了探讨大剂量卡铂化疗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我们对其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现将药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选自呼吸内科住院肺癌患者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1.8岁(19~55岁);全部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小细胞肺癌(SCLC)5例,低分化鳞癌1例。从发病到开始接受大剂量化疗时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