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和生理特征,眼科检查可提供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能够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各个组织层面的厚度,以评估视网膜的退行性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从而更直观地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间接地反映脑神经元和血管的病理特征。就OCT测量视网膜厚度及OCTA测量视网膜血流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dusion, RVO)作为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视力损伤的常见原因。但年轻RVO患者的视力下降,整体影响会对社会危害更大,且常伴随全身性疾病的存在。论文系统回顾了年轻RVO患者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全身及眼部)、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与老年患者的差异,旨在为年轻RVO人群提供个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定量分析高度近视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患者黄斑及视盘区域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6月~12月在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76眼),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应用ETDRS分区,根据脉络膜大血管暴露程度,将受检眼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和3级组。采用OCTA测量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以及视盘区视乳头层、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层(RPC)血管密度,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总面积(TCA)、脉络膜管腔面积(LA)、脉络膜基质面积(SA),并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统计学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s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与豹纹状眼底分级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 各组间黄斑中心凹DCP血管密度、视盘区RPC层血管密度、SFCT、TCA、LA、SA、CV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豹纹状眼底分级与黄斑中心凹DCP血管密度、CVI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与氧化应激、补体失调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多种机制有关的一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近年来AM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MD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一直是AMD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FFA无法显示病变的断层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但是无法显示血流形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实现了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流和结构的无创可视化,在显示各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的血流状态及结构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已经成为研究AMD发病机制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论文对OCTA在AMD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与氧化应激、补体失调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多种机制有关的一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近年来AM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MD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一直是AMD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FFA无法显示病变的断层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但是无法显示血流形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实现了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流和结构的无创可视化,在显示各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的血流状态及结构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已经成为研究AMD发病机制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论文对OCTA在AMD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应用激光结合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和疗效比较,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和研究思路。方法 对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21),治疗组为视网膜激光治疗加中药,对照组为单纯视网膜激光治疗。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视力的提高与眼底改善方面,治疗组疗效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医药治疗RVO,视力恢复良好,体征有显著性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中药加激光治疗RVO,弥补了目前单纯激光治疗的不足,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其继发的黄斑水肿则是导致视力受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在消除黄斑水肿及提高患者视力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主要就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以及黄斑水肿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硅油作为一种玻璃体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硅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眼内的填充仍可引起眼前段及眼后段的多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出现和应用,有关硅油填充对视网膜脉络膜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论文主要就运用OCT及OCTA观察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是一种双侧、进展缓慢的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检测MacTel 2的理想工具。OCTA显示,MacTel 2的毛细血管扩张最早出现在旁中心凹颞侧的深层毛细血管丛,与椭圆体带丢失密切相关。随后出现的旁中心凹血管密度降低最先累及小静脉相邻的毛细血管。而直角小静脉的发展可促进视网膜-脉络膜吻合形成。一部分晚期MacTel 2患者可进展为新生血管,而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对未经治疗的新生血管效果显著。现就OCTA近期在MacTel 2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血脂改变,探讨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确诊视网膜静脉阻塞且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46例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病例组无差异的45例健康查体者,既往无眼底血管性疾病史。检测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例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上述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血症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通过对视网膜微血管网络进行分层定量分析,使得青光眼血管变化的临床监测成为可能。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视盘旁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尤其是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层的血管密度具有较高的青光眼诊断效能,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能够辅助青光眼结构和功能检查,从而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青光眼在不同阶段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FFA、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经球旁注射曲安奈德及倍频YAG532激光机进行早期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术后1、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F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视力增加37例,不变4例,减退1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11例,治疗后23例。治疗前CMT为(561±104)μm,治疗后6个月为(349±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后1、3、6个月分别有2、6、1眼眼压增高,滴用降眼压药水后均能控制。结论 早期激光联合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光感受器细胞层与最佳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RVO患者88例(88眼)的资料,其中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分支静脉阻塞60例(60眼)。采用三维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层连续性。根据对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层的检测情况分为完全连续组(36眼)、不完全连续组(40眼)、完全缺失组(12眼),比较3组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结果 3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5±0.32、0.54±0.27、0.08±0.06,完全缺失组与完全连续组和不完全连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完全连续组与不完全连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76.00±42.00)、(165.00±34.00)、(152.00±33.00)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5,P>0.05)。结论 RV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随自身光感受器细胞层连续性增加而提高,应注意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非对照的临床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RVO继发ME 30例30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继发的ME 9例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的ME 21例21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结果 B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77±0.24)logMAR、(0.27±0.19)logMAR,CMT分别为(596.8±139.6)μm、(272.6±29.2)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83, P<0.05; t=7.189, P<0.05);C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7±0.55)logMAR、(0.43±0.2)logMAR,CMT分别为(647.3±163.6)μm、(393.1±121.5)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88, P<0.05; t=7.189, P<0.05)。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治疗RVO继发ME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