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范志文  陈思怡  汤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39-342, 34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行下肢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各组腘静脉和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比较各组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IPC组及IPC+LMWH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 < 0.01),LMWH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IPC组发生下肢DVT 2例(8%),LMWH组2例(8%),IPC+LMWH组1例(4%),空白对照组8例(32%),各治疗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各组均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应用IPC与低分子肝素是安全、有效地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DVT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朝金  潘小芹  王逊 《当代医师》2013,(10):1375-1376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骨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骨折患者53例(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23例(DVT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的血浆FDP和DD水平,并就不同骨折部位的血浆FDP和DD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骨折组及DVT组患者血浆中FDP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FDP水平明显低于DVT组(P〈0.05)。(2)骨折患者血浆FDP总阳性率为45.28%,DD总阳性率为54.72%。不同骨折部位患者FD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在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FDP及DD水平可密切关注体内凝血及纤溶的状况,对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 ≤ 16分,n=178),B组(ISS>16~ < 25分,n=62)和C组(ISS ≥ 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 < 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 < 0.01和P < 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王文玺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1):1531-153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胫腓骨骨折术后凝血功能影响,分析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胫腓骨骨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7例,A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联合0.5 μg·kg-1·h-1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联合1.0 μg·kg-1·h-1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内麻醉,比较3组凝血功能、应激反应指标变化,并分析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麻醉,并顺利完成手术。3组病人镇痛时间、麻醉满意度、血流动力学改变度、术后下肢功能恢复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愈合、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按A、B、C组呈递升现象(P < 0.01);3组病人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和B组APTT、PT、TT、MDA、NE、COR水平均升高(P < 0.05),Fib、SOD水平均降低(P < 0.05),C组无变化(P>0.05);SOD与APTT、PT、TT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与Fib呈负相关关系(P < 0.01);MDA、NE、COR与APTT、PT、TT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与Fib呈正相关关关系(P < 0.05~P < 0.01)。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手术前后凝血指标(APTT、PT、TT和Fib)差值、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SOD、MDA、NE、COR)差值均为影响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麻醉后应激反应影响老年胫腓骨骨折术后凝血功能,二者共同影响骨折愈合。右美托咪定抑制应激反应、改善术后凝血功能的效果与给药剂量相关,与低剂量0.5 μg·kg-1·h-1相比,高剂量1.0 μg·kg-1·h-1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刘郑  穆景颂  刘海华  卢节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1):1518-1520, 152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147例,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双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健侧下肢有无血栓,分为健侧伴DVT组(18例)和健侧不伴DVT组(129例),比较2组病人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2组病人年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伴DVT组D-二聚体、意识障碍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高于健侧不伴DVT组(P < 0.05~P < 0.01)。结论意识障碍和使用呼吸机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健侧DVT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健侧下肢血栓的筛查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病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对子痫前期(P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PE诊断的孕妇78例为观察组,并按照发病时间分为观察组1(早发型PE组,孕周20~ < 34周)和观察组2(晚发型PE组,孕周≥34周)。同时选取产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同样按照孕周分为对照组1(孕周20~ < 34周)和对照组2(孕周≥34周)。所有受试者采血和测血压,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D-二聚体(D-D)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1的体质量指数(BMI)、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高于对照组1(P < 0.01)。观察组2 BMI、SBP、DBP值高于对照组2(P < 0.01)。观察组1 D-D值高于观察组2(P < 0.01)。对照组2 BMI、D-D、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1(P < 0.05~P < 0.01)。观察组BMI、D-D、SBP、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2 PT、INR、FIB、TT水平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1 TT与观察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1 FIB、TT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PT、INR、APTT、FIB、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E病人D-D与孕周、PT、INR、APTT、TT、PLT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9、-0.235、-0.247、-0.236、-0.351、-0.286,P < 0.05~P < 0.01)。PE病人D-D与FIB、MPV、PDW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早发型PE病人高凝血状态较晚发型PE病人更为明显,PE病人D-D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D-D可以作为预测PE发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与艾地苯醌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恢复情况和神经损伤指标及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CI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病人采用阿替普酶和艾地苯醌联合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2组病人均治疗2周。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和神经功能、预后、凝血功能及TXB2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50/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33/60)(P < 0.01)。2组病人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S、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病人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治疗前D-二聚体、TXB2和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TXB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阿替普酶与艾地苯醌联合用药治疗ACI,病人的神经功能得到较好恢复,血液凝血指标及TXB2含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疗效及对细胞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33(IL-3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的变化和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TNF-α、IL-33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 < 0.05),FⅩⅢ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疗效,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效果优于单独拜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病人急性肾损伤及其他脏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脓毒症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病人按照指南给予标准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参附注射液。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情况、其他脏器损伤以及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前2组病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及脑钠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病人的死亡率(2.8%)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 < 0.05),且生存时间也长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有效减轻脓毒症病人急性肾损伤及其他脏器损伤,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叶云  张爽  江泳  黄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23-1026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病人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肝硬化病人一般资料,根据病人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观察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2例)和对照组(肝硬化,123例)。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和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观察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量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分析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人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病人TC、LDL-C和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大于单一指标诊断,其中当TC≤2.69 mmol/L,HDL-C≤0.98 mmol/L,LDL-C≤1.61 mmol/L,肝硬化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均会增加(P < 0.01);2组病人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症组病人TC、LDL-C和HDL-C水平均高于重症组(P < 0.05~P < 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G与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TC、LDL-C和HDL-C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 < 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且均与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谢辉  刘会敏  马宏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3):302-303,30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定量检测在骨折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24例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及第7天进行血浆DD及FDP的定量检测,观察指标变化。结果:124例患者有15例并发深静脉栓塞(DVT),其中3例并发肺栓塞(PE),并发DVT组术前、术后血浆DD及FDP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血浆DD及FDP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D及FDP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和FDP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22例 ,对照组14例 ,均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251.4±62.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5.1±49.2)ng/ml(t=2.349,P<0.05) ;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 (268.1±50.2)mg/dl、(3.01±1.12)mg/L与对照组 (242.7±42.8)mg/L、(2.55±1.24)mg/L相比无明显变化 (t=1.813、1.153 ,P>0.05)。 结论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必要时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因其他原因仅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手术前及术后第1、6天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6项指标水平。结果:(1)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PT、APTT、TT水平与术前及术后第6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6天6项指标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6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Fg、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第一天凝血系统被激活,Fg、plt、D-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有继发性纤溶亢进,且这三项指标优于常规凝血常规检查,可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孕期阶段(早、中、晚)孕妇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lasma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200例孕妇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并对FDP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凝血四项、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三个阶段的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FIB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模式CT指导下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UIS)病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神经内科就诊,并在急诊多模式CT指导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WUIS病人28例(观察组);收集同时期发病时间窗<4.5 h的非WUIS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病人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和14 d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及临床疗效和结局。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临床结局良好率分别为78.57%和75.00%,对照组为83.33%和80.00%,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PLT和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0.01),PT和APT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P<0.01);对照组变化趋势与观察组一致,但2组各时间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