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膝与透视引导下穿刺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因下肢动脉闭塞行双向开通术的67例病人资料,根据逆穿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组和透视组,其中超声组32例,透视组35例,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67例病人逆行穿刺均获得成功,超声组在平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上均明显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同时,ABI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和76.5%,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1.4%和73.3%,两组间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血肿及穿刺血管痉挛,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透视引导下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穿刺次数,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管,再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患肢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3±0.17)vs(0.31±0.12),P〈0.01],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开通方法 和疗效.方法 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经腔内开通后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病变34例,并回顾分析其髂动脉闭塞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远期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除髂动脉破裂1例(2.94%)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0±0.14增至术后7 d的0.81±0.13(t=2.67, P=0.02).随访3~42个月,平均(19.32±2.22)个月;7例发生再狭窄,3例闭塞,经PTA和/或置入内支架解除.患者术后6个月,1,2,3年一期通畅率和辅助一期通畅率按随访顺序依次为86.27%,74.40%,61.81%,52.98%和96.43%,92.57%,85.96%,85.96%.二期通畅率4个随访期均为100%.术后6个月,1,2,3年的肢体一期通畅率及辅助一期通畅率依次为88.41%,77.53%,65.79%,57.56%和96.97%,93.51%,87.27%和87.27%.二期通畅率均为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抓捕导丝、预创建抓捕空间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髂动脉闭塞段开通的成功率;腔内治疗中远期通畅性的维持需要严密随访和对再狭窄、闭塞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动脉重建方式。方法:全组68例病人,男55例,女13例,平均71.2岁。近端动脉重建术37例(40条下肢,Ⅰ组),一期实施近、远端动脉重建术31例(32条下肢,Ⅱ组)。结果:两组病人的肢体缺血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病变动脉的累及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病死率分别为2.7%和3.2%,截肢率分别为7.5%和6.2%,均无差异。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并发症和动脉累积通畅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动脉重建方式,一期近、远端动脉重建术的症状完全缓解率较高,是治疗该症的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逆行穿刺腘动脉,然后介入引导下行SAFARI或SI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其中18例行SAFARI,7例行SI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腘动脉穿刺鞘未使用。ABI由术前平均0.37±0.19提高至术后1周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60~175分钟,平均(126±15)分钟,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时间为3~11分钟,平均(6±2)分钟。术中造影剂用量为40~125 ml,平均(75±15)ml。结论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SAFARI或SIA是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射线接触量;但带来的收益与腘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智红 《护理学杂志》2018,(11):38-39,43
目的提高血液病患者血细胞动脉单采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2例行血细胞单采术的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两组均采用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对照组行盲穿,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肿发生率、穿刺所需时间及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动脉血细胞单采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与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需要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99例,男68例,女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两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SV组,n=49)和腋静脉穿刺组(AV组,n=50)。记录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超声定位时间、静脉深度、静脉最大内径,计算静脉塌陷率。记录深静脉一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成功、总穿刺成功例数和穿刺时间。记录误穿动脉、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V组比较,SV组超声定位时间明显缩短(P0.01),静脉深度、静脉最大内径明显增大(P0.01),呼吸塌陷率明显降低(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二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误穿动脉、气胸等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较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近远端动脉重建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18例,男15,女3,平均67.4岁。通过测定踝/臂指数和经皮动脉穿刺插管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一期实施近、远端动脉重建16例,股-胫后动脉旁路转流2例。结果:全组术前平均踝/臂指数0.4,主、髂、股动脉病变33.3%,股、腘、小腿动脉病变55.6%,髂-小腿全下肢动脉病变11.1%。术后病死率5.6%,截肢率11.1%。术后1月,静息痛症状均得到改善,肢端溃疡愈合,踝/臂指数平均值0.94。平均随访22.5月,近端动脉重建畅通率100%,远端动脉重建畅通率80%,踝/臂指数平均0.85。结论: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同时行近远端动脉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动脉重建流人、流出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顺行-逆行双向对吻技术在膝下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例膝下动脉病变患者,对其进行顺行-逆行双向对吻腔内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结果患者一期技术成功率100%,无逆行穿刺血管闭塞患者。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顺行-逆行双向对吻技术可用于治疗膝下动脉分叉部病变,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复合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复合动脉重建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全组21例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复合近远端动脉重建19例,股-胫后动脉旁路转流2例。结果:术后病死率48%,截肢率95%。术后1个月,病人静息痛缓解,肢端溃疡愈合,踝臂指数平均值095。平均随访244个月,近端动脉重建通畅率100%,远端动脉重建通畅率824%,平均踝臂指数值085。结论:复合动脉重建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治疗的87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成形组(n=45,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旁路移植组(n=42,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VAS评分、靶血管晚期管腔损失(LLL)、通畅率、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管成形组与旁路移植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LL、通畅率、再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或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相当,均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以及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2种不同的穿刺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tu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的AVF狭窄或闭塞患者63例。在治疗过程中,按分配床位单、双数,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不同的穿刺入路方式,即超声引导下经桡动脉远心端入路(动脉组)和头静脉近心端逆血流入路(静脉组)对患者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一年内的一期通畅率。结果动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88%)高于静脉组(9.6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导丝通过率(100.00%)与静脉组(83.87%)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PTA术后第3、6、9、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83.87%、77.42%、70.97%,静脉组分别为100.00%、80.77%、76.92%、73.07%,两组间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桡动脉远心端穿刺入路治疗AVF狭窄或者闭塞的导丝通过率高,术后通畅率尚可,可作为PTA治疗AVF狭窄或闭塞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机械吸栓(PMT)与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3月因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PMT治疗(PMT组),30例行CDT治疗(CDT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指标、术后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患者例数、一期血管开通率以及12个月一期血管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MT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DT组[(5.8±0.8)d vs.(8.9±0.6)d,P0.05],但平均住院费用高于CDT组[(7.0±1.1)万元vs.(4.8±0.8)万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出血、术后截肢、穿刺处血肿、穿刺处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PM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DT组(5.4%vs. 26.7%,P0.05)。结论:PMT与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方面同样是安全、有效的。PMT相对于CDT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减少,但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6.
血管扩张成形术加溶栓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血管扩张成形术联合经皮动脉内留置导管,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72h注射小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6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率10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护理要点:做好手术前准备,术后确保导管通畅,预防并发症,观察疗效,尽可能保持患者舒适及患肢温度适宜,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时经双向开通的复杂髂动脉闭塞患者的长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因慢性髂动脉闭塞尝试双向开通并且最终成功完成腔内手术的58例患者(66条肢体)资料,统计长期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6.6%。1年的一期通畅率96.6%(56/58),5年一期通畅率82.6%(19/23),二期通畅率91.3%(21/23),主要不良事件率为8.7%(2/23)。结论腔内双向开通复杂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其长期通畅率并不劣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100例接受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2组患儿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有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婴幼儿深静脉术,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且穿刺时间较短,可避免多次穿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66例,随机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超声引导组(18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78例)根据体表标记盲探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2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18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188/188);对照组178例患者中有5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7.1%(173/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声引导组有181例(占96.2%)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对照组有95例(占53.3%)患者一针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误伤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气胸,对照组有12例患者误伤动脉,5例发生血肿,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气胸。结论超声引导可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Yu HX  Zhang J  Wang ZG  Dong ZJ  Gu YQ  Li JX  Li XF  Qi LX  Chen B  Guo LR  Cui SJ  Luo 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72-174
目的总结腘动脉水平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5年8月56例累及腘动脉及腘动脉以下三分支病变重建肢体血运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阻塞平面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架桥,对多平面、多节段动脉闭塞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和自体静脉桥复合序贯架桥血运重建。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67.3%,二期通畅率78.8%。结论复合序贯搭桥术治疗累及股浅-腘动脉水平以下多节段(平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自体血管不足和单纯使用人工血管腘动脉以下血管重建通畅率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