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得出2001-2011年兵团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得分,再根据计算出的城镇化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综合得分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等级连续提升,但协调类型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魏敏  胡振华 《科研管理》2006,40(11):67-84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赋权,借助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前者明显快于后者,两系统时间性协调存在不均衡性;从结构功能看,两系统相互作用不明显,整体功能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动态趋势看,两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协调类型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各市协调发展度存在不均衡性,东部城市远高于中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系统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测度方法.通过对三峡库区1997-2005年度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实证分析发现,三峡库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演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三个不同时段显示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任成 《科技与管理》2014,16(6):18-22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两大子系统内部差异探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8—2014年西部地区相关数据,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度等方面分析其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支持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显著,第一产业贡献最弱。从三次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看,第一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变为严重不协调,而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由基本协调转变为优质协调。基于此,从产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探讨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机理,采用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结果显示,江苏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单项的凶果关系,且就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比产值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影响要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系统论与协同学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度水平计算模型,对湖南省2000-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情况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协调性不同向,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较高,而产业结构演变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两者发展轨迹出现明显逆向演变现象;在速度维度上协调性不同步,两系统增长速度之间相关性不够强,在演变速度上没有实现协同发展;在结构功能上互动性不够强,两系统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相互作用不明显,协调发展度偏低;在演变趋势上可持续性不明显,两者协调发展呈现较好势头,协调发展度不断提高,但其协调状态演变趋势可持续性不明显;各市协调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呈现从东向西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甘肃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通过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得出,未来就业空间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空间最小,并且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系数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较差,这样的产业结构不能为就业结构提供充裕的就业空间,相应的劳动力就业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增加产值和优化结构的功能。最后,分析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协同耦合.从系统协同论思想出发,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测度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资源科学》2013,35(10):1984-1990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部分社会滞后、经济滞后或生态滞后,一定程度表明今后仍需注重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系统三者间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志丹县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能够发挥相互利导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故必须重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述入手进行分析,分别对于广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现状、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作出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升级、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并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发展对策,旨在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并从经济角度提出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彬  李震 《科技与管理》2012,14(4):74-78
在分析南京市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和演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就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速度快于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等原因,南京城市化发展由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向两者协调发展演进;为了促进南京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市区,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胡坚  李向东 《科学学研究》2011,29(5):716-721
 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中关键角色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动态演化过程,构建不同策略的产业结构形态如何形成稳定性趋势。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态不稳定,存在纵向一体化专利联盟为主导研发和产业链自主研发的多种模式,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伟 《科研管理》2009,30(6):39-47
摘要:大规模企业具有垄断势力的市场结构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西方学者在熊彼特假说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经验和理论层面的深入分析。本文借鉴这些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一个在产业演进动态过程中把握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中国作为后发转型国家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机制及四个阶段的变化过程,进而对熊彼特假说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含义做出新的解释,并分析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②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③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都较高且差异较小,南部地区城镇化各维度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各维度指数都较低。立足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现状,建议增强城镇化市场机制,打破地区分割,深化产业的上下游和区域合作,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