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系是城市建设的基底和重要资源,由城水、人水关系衍生出的水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漳州市"水城"规划为例,总结水文化建设对水城风貌的重要性,提出并阐释城市风貌视角下水文化景观(载体)建设的实施步骤,即现状分析与水文化挖掘、空间重塑与水文化筛配、载体优化与水文化呈现,控制与引导更具有整体性和可行性的水文化景观分类建设,激活城市现有水体及其文化载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数据信息开发等政策的出台,以及人工智能、交互设计、虚拟仿真等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了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漳州市城市风貌景观规划利用漳州数字城市信息共享平台为例,探讨在数字城市平台的基础上,如何将以传统调研总结为主的城市景观风貌静态规划转变为以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主的动态规划。  相似文献   

3.
景观风貌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是下一层次各项规划的指导性依据[1]。本文以连城县城为例,介绍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的系统营造,重点强调在特色塑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探索如何在符合省景观风貌导则要求基础上,形成一套既能契合自身特点又具有一定技术方法探索与尝试的景观风貌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4.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着城市特有的文化、自然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经济社会水平。同时,一个好的城市风貌又有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增强其城市的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进行城市风貌建设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土家族为例,从土家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城市风貌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继刚 《规划师》2007,23(8):14-18
城市景观的内涵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城市风貌由形而上的"风"和形而下的"貌"组成,对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包含对显质形态风貌要素和潜质形态风貌要素的研究.城市风貌系统结构呈现出空间生态结构和时间文态结构的双重属性.对城市景观风貌的维育,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原理与技术,强化实施与管治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04、2005;阮仪三,2004)。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相似文献   

7.
李艳华  夏一铭 《规划师》2012,28(8):33-37,47
攀枝花市是景观可识别性不高、风貌有效度较低的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提高其城市风貌有效度,对提高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攀枝花市风貌规划在明确城市风貌有效度的概念及其提升前提和手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风貌有效度评价,主要包括风貌结构的整体性、风貌区的有效比、风貌带的完整度、风貌核的标志级和风貌符号的统一性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建立完整的城市风貌结构和系统的城市风貌载体,打造"山水情境体验""绿色地标""智慧栖居"和"工业文化创意"等内容,为其他的城市风貌规划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自治州小城镇城市风貌改善面临良好的机遇。如何避免干城一面,营造少数民族文化下独特城市风貌,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困惑。本文从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两个方面对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进行分析,总结现有问题,并分别从构建“山水环绕,绿网覆城,民风昌盛”方面提出改善性建议。本文认为只有充分关注城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在开发建设中有意识传承延续特有民族文化特点,才能真正营造出独特的城镇风貌,创造“生态、和谐、独特”的宜居型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滨水城市景观风貌对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关键作用,其规划策略要注重城市形象的美化和城市文化的延续。本文以富阳市为例。剖析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理想状态下《富春山居图》的深入解读,构建滨水城市整体景观风貌体系.优化自然山水与城市整体风貌协调.提出了滨水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对于城市风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基底.对温岭市城市绿地景观风貌规划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探究温岭市的城市特色,并根据城市特色赋予城市绿地景观风貌的独特点.根据不同功能绿地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方式来展现温岭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个性.从地理、人文等多方面推敲塑造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增加吸引力,促...  相似文献   

11.
湿地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空间健康品质意义非凡。杭州江海湿地位于杭州大江东新城的东北两侧。1980年代以来大范围的围海、填海活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对于此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而该地区多样的生境类型使得其营造为集观光、农渔业生产、科教、自然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湿地成为可能,以此为大江东新城提供生态屏障,提升大江东新城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12.
"山-城"眺望景观对感知山地城市魅力,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州市为例,构建眺望点、眺望目标和眺望视廊组成的眺望景观体系."城中观山"眺望景观包括城中山景眺望、外围山景眺望和局部山景眺望,以山脊线以下30%山体高度可见为基准,划定城中山景的前景控制区和背景协调区、外围山景的视廊控制区和视廊协调区、局部山景的最不利眺望点视廊控制区."山上望城"眺望景观包括城区眺望和地标眺望:眺望城区时,以120°视角确定核心眺望区域,对近景范围既有景观、中景范围"高层建筑墙"、远景范围城市天际线提出控制要求;眺望地标时,明确前景控制区与背景协调区的控制要求."山体互望"眺望景观基于双向锥形视廊,明确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代鹏飞  孙泽宇  翟俊 《城市规划》2021,45(8):96-106
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一体化示范区亟需一种以生态为本底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一体化生成、演变和增长的系统框架,来统筹"三生"融合发展。与示范区中大多数的城镇一样,苏州吴江的盛泽从传统水乡向现代纺织重镇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环境破坏加剧,生活品质下降、产业升级迫切等现实问题。本文基于以生态为本底的景观基础设施的五大特征,以盛泽地区为例,从区域、城镇和邻里3个尺度结合传统水乡的高、中、低圩区的格局,探讨构建城乡交互、产城融合的新型水都市模式的策略与方法。该模式是对解决水安全与环境问题,振兴区域经济,促进"三生"协同发展,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的一体化建设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4.
黄林  罗彦  葛永军 《城市规划》2006,30(9):74-78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市场开放性滞后、规划监督缺位、资源紧束和规划维权事件等。提出了深圳在应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展开的一系列制度和标准的创新和改革探索,包括应对市场国际开放性的法制化建设、应对城市规划全覆盖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对策、应对紧束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标准思考、应对地方政府过分干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缺位的对策和应对侵犯城市规划权威性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的思考等。  相似文献   

15.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17.
朱力 《城市规划》2017,(7):42-48,53
分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及其公共政策属性强化的趋势,认为当前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面,制约其公共政策属性发挥的关键问题在于空间认识论的物质化、工作方式的蓝图化以及成果表达的过于技术化。结合《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这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试点的规划编制,介绍了在空间结构、规划管控方式以及成果表达等技术工作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处理好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建设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使历史文化旅游地区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得到切实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成都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绘制利益相关者网络图,进行中心度分析,计算出五大利益主体的结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结论显示,在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利益相关者中游客是一个核心主体,要实现历史文化旅游地区在保护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游客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快速和巨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正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空间急剧拓展和街区肌理的剧烈变化,呈现在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则体现为结构形态的尺度变化和显著外拓,平原型城市的普适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郑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样本,通过梳理平原型城市的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中平原型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此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增长边界、城市骨架、结构模型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工业基地发展、壮大,相应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在长期偏重工矿业发展之后,在世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普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难题.本文基于对辽宁省鞍山市的分析,认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业基地建设与城市综合发展是否协调,基地与城市之间是否良好互动.通过对鞍钢工业基地与鞍山城市的关系梳理,分析了鞍山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不足、环境污染以及单位制社会等诸多方面难题,从总体规划层面提出从下列路径来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城市逐步转型升级:面向区域寻找产业转型动力;同步推进主导产业的精深化与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控矿山开采,加强生态治理;改造社区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