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了连续而又稳定循环的三效吸附式热泵单元——三效冷环,由于各吸附床的吸附循环之间具有先后连贯性,因此既避免了吸附床的过热,又消除了热泵输出端的不稳定工作状态,使得热泵系统的COP值、■效率以及各吸附循环的效率比双效和单效系统有显著提高。重点分析了回收和不回收降温、吸附热时三效吸附式热泵比之与其它系统所存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连续而又稳定循环的三效吸附式热泵单元--三效冷环,使各吸附床的吸附循环之间具有先后连贯性,既可避免吸附床的过热,又能消除热泵输出端的不稳定工作状态,使得热泵系统的COP值、yong效率以及各级附循环的效率均有显著提高。此外,单元化使三效冷环易于长期维持真空度,便于根据余热量的大小进行并联组合成较大的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连续而又稳定循环的三效吸附式热泵单元─-三效冷环,使各吸附床的吸附循环之间具有先后连贯性,既可避免吸附床的过热,又能消除热泵输出端的不稳定工作状态,使得热泵系统的COP值、效率以及各吸附循环的效率均有显著提高。此外,单元化使三效冷环易于长期维持真空度,便于根据余热量的大小进行并联组合成较大的热泵系统。  相似文献   

4.
吸附式热泵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吸附式热泵循环理论、工作原理以及描述热泵性能的参数,介绍了近年来吸附式制冷的研究进展及在低温余热回收方面应用的最新开发成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管强化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强化吸附式制冷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设计了利用高效传热元件热管作为内翅片的吸附床。在能量守恒关系和吸附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吸附床的数学模型,并对此模型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求解结果表明利用热管元件可以显著的改善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过程,缩短了吸附式制冷的循环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该数学模型为吸附床的设计参数的选择和优化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吸附式制冷/热泵循环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D-R方程为依据,在热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吸附-解吸过程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给出的模型中,重新考虑了D-R方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并充分考虑了工质对热物质性如比热容,潜热等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几种重要因素如工质对的性质,循环工况,循环特性,尤其是吸附器的热容对吸附式制冷/热泵系数性能的影响,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吸附式制冷在余热回收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设计了用于大客车发动机余热回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分布参数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吸附床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回质计算模型,提出了新的回质操作方法。模拟计算显示,回质是改善吸附循环性能的重要手段,回质过程提高了循环SCP和COP达一倍以上,回质过程非常迅速,5s即已完成,可以有效地缩短循环时间,提高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从吸附剂一制冷剂工质对、系统循环方式以及吸附床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进展。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优化系统的设计,尤其是对系统关键部件,如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其次,应加强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无阀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大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力度,使之符合建筑一体化的要求。最后分析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新型平板式太阳能冷热联供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积累了太阳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研究的基础上,与现有的平板式太阳热水器制造技术紧密结合,提出了平板式太阳冷热联供循环方式,并在实验室内成功地制作了实物样机。该装置能有效地回收太阳固体吸附式制冷不中吸附床的显热及吸附热,且操作简便。实验结果有效地支持了所提出的设想,为太阳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实用化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内传热传质耦合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  王如竹 《新能源》1999,21(3):6-11
用多孔介质理论方法分析了太阳能固体吸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并相应地按多孔介质的质量、动量、能量传递过程建立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吸附床内传热传质耦合求解的数学模型。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可对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吸附床进行了热动力学分析与计算,并可进一步用于系统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回热器对跨临界CO_2水源热泵的影响判别式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回热器对跨临界CO2压缩循环效率等的影响,推导出回热器对系统的制热效率影响的判别式。在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两种情况下完成了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水源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和制冷效率略高于不带回热器时系统的效率;带回热器时热泵系统的制热效率比不带回热器系统的制热效率高约4%-8%。  相似文献   

12.
王永青  何宏舟 《太阳能学报》2015,36(11):2782-2788
建立双床吸附海水淡化基本循环的数学模型,以硅胶和沸石分子筛为吸附剂,计算并讨论循环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虽然基本吸附式循环的性能比和效率最大可较常规蒸发式海水淡化系统高约30%,但考虑传热温差、吸附床金属热容等实际因素后其性能并无优势,如能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吸附床间的回热率,则可成倍提高该系统的热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床内强制对流进行传热传质的固体吸附式循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坚  王如竹 《太阳能学报》1998,19(4):437-443
采用一维两温度模型,以活性炭纤维-氨为工质对,模拟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吸附床加热过程和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并分析计算了对流热波循环的性能参数。系统的回热率达0.4,热泵效率达1.78,热泵系统的能量密度为1616W/kg。对系统加以优化,可获得更高的回热率和COP。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传统的吸附床吸附作了全新的设计,并采用铝-铝复合吹胀的高新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并在建立吸附床模型的基础上,对吸附床的结构尺寸对其集热效率、温度和理论循环制冷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结构的应力分析,得到吸附床的最佳理论结构尺寸,对吸附式制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描述吸附容量的D-A方程、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新型热力循环的潜力与可行性、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优化控制、实际吸附循环理论以及双效/多效吸附式制冷等是吸附式制冷尚需进行研究的基础课题。本文对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CO2跨临界低温地热源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用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开发低温地热资源,详细介绍了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的运行机理、装置特点、热源选取。通过低温地热源的模拟实验,给出实验最优工况的调节方法,这对开发应用CO2热泵系统用能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水/二甘两级升温吸收式热泵理论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从热力学原理出发,讨论了评价热泵系统性能参数,提出了较全面反映热泵效率的判据。  相似文献   

18.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性能改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台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空调/热泵,对吸附床设计进行了改进,并在样机上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使工况稳定,通过改变热源温度、蒸发温度、循环周期等参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该样机在100℃热源驱动下SCP达到150W/kg,COP达0.4。  相似文献   

19.
提出跨临界CO2热泵和朗肯循环耦合实现加热炉的余热回收。基于热力学研究方法,分别对影响耦合循环效率和CO2跨临界热泵性能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随着热泵性能COP的提高,耦合循环的效率提高。当热泵性能超过限定值后,压缩机耗功比值越大,耦合循环效率越低。排气压力范围内,热泵性能和耦合循环效率均有极值。给定条件下最优排气压力为8.5 MPa,热泵性能COP为4.2,耦合循环效率为0.35。蒸发温度提高或冷凝温度降低,均有利于热泵性能和耦合循环效率的提高。此研究为回收加热炉余热和提高电厂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空气回热的热泵木材干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热泵技术对木材进行干燥除湿具有节能效果显著,木材干燥周期短,木材不易开裂等优点。本文主要就循环空气采用回热的热泵除湿干燥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空气采用回热的热泵干燥机较不采用回热的热泵干燥的单位脱水耗比大大降低,增加回热器对热泵干材干燥机节约能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