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涛  张悦  孙玉刚  王金秀  韩军  郭喜军  张发明  曲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6-17287,17290
[目的]探究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杨树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2种蚜虫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0,EI值是在0~-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幅度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当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当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在+1~0范围内依次减少,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结论]异色瓢虫显现变种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取决于2种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我国常见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为更好评价七星瓢虫在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状况,以利于在生产中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观测了七星瓢虫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油松和荆条上2种蚜虫——松大蚜(Cinara pintabulaeformis)和棉蚜(Aphis gossypii)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在棉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松大蚜的种群数量时,七星瓢虫明显喜好捕食棉蚜;在松大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棉蚜时,则喜好捕食松大蚜;在2种蚜虫种群数量相近,或者松大蚜种群数量略高于棉蚜时,七星瓢虫仍较喜好捕食棉蚜。  相似文献   

3.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5.
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as)]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异色瓢虫幼虫取食桃蚜后,其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取食豌豆蚜和苜蓿蚜。异色瓢虫幼虫期平均捕食桃蚜525头,成虫每天捕食桃蚜135头,异色瓢虫单雌平均产卵量1000粒左右,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爬行速度较快,田间觅食能力较强,取食量大,可用于田间释放。在田间,利用异色瓢虫控制桃蚜种群数量具有很大的优势,可有效控制大田中桃蚜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对两种常见苹果蚜虫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on der Goot)和苹果瘤蚜(Myzus malisuctus Matsumura)的控制作用,于2010年6月,在青岛农业大学实验室内,研究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同时也研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苹果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3.91和180.98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9 1和1.335 7;4龄幼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88和187.29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6 0和1.163 4。在两种蚜虫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苹果瘤蚜的选择效应略大于绣线菊蚜,但这种选择性差异在两种蚜虫之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梨二叉蚜-天敌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各种天敌与梨二叉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种天敌与梨二叉蚜种群数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卵形异绒螨>食蚜蝇>肖蛸蛛>三突花蛛>异色瓢虫=大草蛉>狼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蚜茧蜂>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8.
经1990~1991年田间系统调查,证明绿豆田食蚜天敌对豆蚜种群的数量变动有着重要作用。室内试验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幼虫,黑带食蚜蝇幼虫、草间小黑蛛成蛛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逐渐增大,至4龄幼虫时,其捕食能力已与成虫相当。异色瓢虫成虫个体之间存在着干扰效应,随着自身密度的增长,其捕食效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牛蒡田牛蒡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长效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6-87,9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各种天敌与牛蒡长管蚜种群数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种天敌对牛蒡长管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大小顺序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蚜茧蜂>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小花蝽>食蚜蝇。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r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一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太原市国槐尺蠖、蚜虫类、白蜡绵粉蚧、侧柏毒蛾主要虫害,进行蠹克和天敌组合的生物防治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蠹克对国槐尺蠖室内4 h致死率达到31.3%,8 h致死率达到68.8%,12 h致死率达到100%;室外3 d死亡率63%,6 d死亡率为75.3%,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蠹克对松大蚜类室内4 h平均死亡率为88.03%,8 h平均死亡率为98.94%;室外3 d平均死亡率为57.45%,6 d平均死亡率为90.3%,防治效果良好。白蜡绵粉蚧若虫室内外试验分别达到12 h死亡率70.0%,2 d死亡率为74.2%。天敌组合实际卵块寄生率半个月达到80%,卵粒达到65.16%,实际寄生率很高。在实际防治中,提高蠹克分散性,能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适宜条件下增加放蜂量可提高寄生率。蠹克和天敌组合可作为一项生物防治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松树根腐病在我国首次发现于雷州半岛10年生左右的湿地松林分。病原菌被鉴定为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另外还发现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不侵染马尾松,但对湿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也是一种病原菌。 松色二孢菌在林间土病根内以菌丝体方式可存活150天以上,在室内5~50%含水量自然土中,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存活120天以上。 松色二孢菌在含水量为40%的湿地松离体根内扩展较快.在含水量为50~70%的离体根内扩展较慢。不论接种前或接种后调节土壤的含水量,一年生松苗的死亡率在含水量为50%土壤中较低,在含水量为5~25%土壤中较高。苗木要经过约20天的干旱影响后,才显示出较易受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3.
热带假丝酵母与深红酵母对Cd的吸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37℃时,深红酵母对Cd2+的吸附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时,每克深红酵母菌(湿重)吸附Cd2+6.81mg(即6.81mg·g-1),37℃时上升到8.78mg·g-1.假丝酵母吸附Cd2+受温度的影响与深红酵母相似.环境pH<4时,两酵母菌对Cd2+的吸附均较少并随pH升高而缓慢增加;当45时,对Cd2+的吸附量开始减小.吸附动力试验结果显示,吸附主要发生在开始的半小时内.在37℃,pH=5,菌龄48h,吸附1h的条件下,深红酵母吸附量为8.86mg·g-1,假丝酵母则达15.02mg·g-1.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城市林木病虫害防治中减少农药施用对环境的污染,最好对城市林木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为主,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作好检疫、测报工作,采取生物、物理等相辅相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芬兰真绥螨捕食作用研究初报——功能反应和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芬兰真绥螨对山楂叶螨卵、幼若螨的功能反应为H0llingⅡ型.其功能反应方程(RH80±10%,T=25士1℃)分别为Na=N/(3.6133+0.0141N)和Na=N/(2.2165+O.2527N)。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71.11粒和4头.在山楂叶螨各(土艹两)态中,对卵有明显的正喜好,其次是幼若螨。对雌成螨则表现负喜好。在山撞叶螨和苹果全爪螨雌成螨间,对苹果全爪螨表现明显的正喜好。  相似文献   

16.
A total of 216 survey interviews were completed in the orchards of the Aksu Region and the outskirts of Korla City, in October, 2009. The questionnaire was structured around fruit growers' opinions about insect pest management, bird conservation and included brief profiles of the growers' social backgrou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st management was a great concern to all types of orchard growers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m would like to attract more birds to their orchards. The age, income level,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orchard type of the fruit grower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ir opinions about bird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健康嫩茎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有4条酶带,刺伤组织较健康组织新增加3条酶带。分别用松色二孢菌华中型(HZ型)代表菌株JH-1和华南型(HN型)代表菌株BY-2接种被刺伤的湿地松嫩茎,接种弱致病力的菌株BY-2后,感病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比刺伤对照新增加1条酶带;接种强致病力的菌株JH-1后,感病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中较刺伤对照新增加3条酶带。2个供试菌株在侵染寄主后导致寄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上出现差异的表现,与它们在形态特征、产孢条件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表现相同。  相似文献   

18.
以植物生长调节物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为诱导子,以常规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外源茉莉酸对棉花幼苗单宁和蛋白酶抑制素以及其它抗虫相关酶活性诱导的浓度依赖性和持久性,讨论了棉花抗虫相关物质的抗虫效果.结果表明,0.01、0.1和1.0 mmol/L茉莉酸都能在2周内诱导棉花单宁和胰蛋白酶抑制素(Proteinase inhibitors,PIs)含量增加,诱导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升高.对3种浓度茉莉酸的诱导效应进行分析表明,0.1 mmol/L茉莉酸对于诱导PIs、PPO、POD和CAT最有效,0.1和1.0 mmol/L茉莉酸对于诱导棉花单宁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效,二者的诱导效应均高于0.01 mmol/L.对茉莉酸诱导抗性的持久性进行分析表明,最佳诱导效应发生的时间各不相同:POD活性在JA处理后第1天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PIs和单宁含量分别在JA处理后第7天和第14天达最大值;JA处理后第1天和第7天的PPO活性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第14天;JA处理后第7天和第14天的PAL活性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第1天;JA处理后第1、7和14天棉花叶片的CAT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茉莉酸可通过增加棉叶单宁和PIs含量、提高棉叶PAL、PPO、POD和CAT活性等增强棉花幼苗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枣树害螨在树冠上发生的时空动态,筛选高效低毒的杀螨剂.[方法]2011年2月25日至9月20日在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统计记录田间枣树害螨自然种群各螨态的总数,并选用5;噻螨酮EC等杀螨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皮墨垦区枣园害螨5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约30 d.在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上随时间的推移分布动态时有变化,发生早期以东向和南向为多,至发生高峰期,各个方向叶片上分布数量差异逐渐减小;在树冠上、中、下层中的数量分布起初以树冠下层种群密度较高,而后经繁殖扩散,树冠上层种群密度增加,成为害螨在枣树树冠上的主要分布空间.6.8;阿维菌素·噻螨酮EC、5;噻螨酮EC和240 g/L螺螨酯SC等药后7d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在生产上可与常用杀螨剂轮换使用.[结论]枣树害螨8月中旬达到高峰,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豫西地区苹果花果害虫发生种类与为害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99~ 2 0 0 1年对豫西地区 1 4个县 (市、区 )为害苹果花、果的害虫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 6目 2 1科 32种害虫 ,其中蛀果害虫 8种 ,噬花害虫 8种 ,啃果害虫 1 1种 ,刺吸害虫 8种。新发现为害苹果果实的害虫 8种 ,分别为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梨实蜂、日本黄脊蝗、变棘螽、乌苏里呜螽、大青叶蝉和黑尾叶蝉。随着气候以及果园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蝽类、叶蝉类、蚧类害虫种类、数量呈递增趋势 ,预计会逐渐成为常发性害虫 ;蝗虫类、螽斯类、蟋蟀类害虫有可能为苹果果实的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