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但客源不足。在公众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析西藏旅游客源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加强交通建设;完善旅游产品;多种形式促销;形成良性循环。以便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仓储业是物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在现代物流环境下,城市仓储设施规划、布局应有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文章针对现代仓储业发展特点和布局影响因素,在提出仓储业规划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大连市为例,提出了大连市仓储业布局规划方案,对大连市仓储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方法初探--以大连市旅顺北路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交通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模式受到时代的挑战。本文以大连市旅顺北路为例,探讨新时期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方法,具体阐述了新时期交通经济带产业规划的理念、技术方法,并重点指出此种规划方法的创新之处即通过空间功能管制区(基本功能单元)的划分来推进规划,使规划落到实处,最后对该种规划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公园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以温州生态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旅游规划的一般目标、原则和基本步骤,并通过对温州生态园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态公园旅游规划在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导则、产品设计和设施规划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旅游规划的规划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可拓方法在区域易损性评判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辉霞  陈国阶 《地理科学》2003,23(3):335-341
首先介绍了可拓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区域易损性评判中的应用步骤,然后以四川省为例检验了其实际应用效果,探讨了可拓方法在区域易损性评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四川省承灾能力总体偏低,其中极高易损区和高易损区的面积比重达85.88%;并且易损性区域差异大,基本上呈连续成片分布,各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也不同.最后指出将可拓方法应用于区域易损性评判中的思路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并认为可拓方法在自然系统界线识别和自然要素空间分异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1-306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山东省莱州市区域发展规划研究,阐明系统动力学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应用范围、过程及意义,并针对系统动力学方法与模型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特点,对区域发展规划中数学模型的多功能化发展进行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8.
我国山区村镇防灾减灾意识和规划比较薄弱,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该文面向村镇,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为研究对象,从供需双向考虑出发,在总结公共设施区位模型和探讨村镇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的村镇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方法。首先,运用道路易损性评价方法规划疏散通道,作为避难场所规划的前提;其次,通过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保证了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并利用现状避难场所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局部优化;最后,针对现状没有或需要新增避难场所的情况,对避难人口总数和避难需求比例随时间变化进行估算,运用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覆盖模型进行新增避难场所规划,并对总体和单个避难场所进行评价。以神农架松柏镇区为例,完成了该规划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验证了其适用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解空间形式和功能的理论、空间描述手段和情景分析工具,为城市中老城区的更新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文利用空间句法轴线图模型,选择了整合度、平均深度和智能度分析参量,分析了株洲市建宁老区的空间结构,并对规划方案做了评价.应用结果证明了空间句法对规划中经常出现的前期研究和空间设计方案之间“断层”问题有所改进,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SPOT5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局部异质性较大,采用基于像元的传统方法分类精度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北京市海淀区SPOT5图像为例,应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试验,并将该方法与传统基于像元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对SPOT5遥感图像进行分类,不仅使分类结果具有丰富的语义信息,有效抑制“椒盐现象”的发生,还可以显著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话题。以西藏夏乌村为研究案例地,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视角,透视地方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剖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何以构建。经研究发现:① 藏族村民与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 )、耕牛互动时,借助物质、情感、空间以及身份转型等多重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联结,经由人的自然化实践,建构起表征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此时,青稞和耕牛作为工具化的自然,是村民的身体表征,在人类行动者缺场或受限时,扮演为日常生活叙事的角色。② 藏族村民与虫草(Cordyceps)、猕猴(Macaca)互动时,借助意义、制度、空间协商等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建立联系,经由自然的人化实践,建构起链接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此时,虫草和猕猴作为对象化的自然,被社会所建构,并赋予社会生命,逐渐嵌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视角,以黄山市歙县卖花渔村为例,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3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卖花渔村空间转型经历了内生性缓慢转型发展、外源性空间快速扩展、有序化空间品质提升3个阶段。2)随着盆景产业复兴和乡村旅游业兴起,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分化重塑、社会空间解体重构、制度空间日趋完善,呈现出空间功能复合化、社会关系开放化、空间主体多元化的空间转型特征。3)在社会关系变迁、资本投入、权力干预等共同作用下,社会空间、物质空间及制度空间互动演进,共同推动了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建华  刘巧芹  藤丽 《中国沙漠》2000,20(3):283-285
以增长极理论、区位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理论为指导,简要论述了建立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对其规划进行了详细陈述。立足张掖地区实际,体现示范区功能,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①本示范区空间布局采用多核心空间结构;②按照示范区发展侧重点和技术层次高低之不同,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并通过方案对比选择一个最优方案作为实施方案;③该方案把示范区分成中心园区和示范基地两个部分,中心园区依托张掖市东北郊开发区建设,示范基地在各县市条件适宜的位置选建,二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示范区各项职能;④本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洛阳市郊区为例,分析总结了城市郊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作中应确立的思路、遵循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实施绩效。作者认为,只有切合实际,科学性地编制规划,才能增强其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既保护耕地又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华 《地理科学》2016,36(6):863-870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1980~2014年间丹霞山瑶塘村和断石村在旅游引导下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驱动下,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两村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资金扶持,有力保障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防止“公地悲剧”和“虚假城镇化”现象发生;农村社区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旅游经营和社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就业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以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为主的外来力量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资金、劳动力、文化和信息等支持,其作用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加大。研究认为,当前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民空间、职业和身份都发生转化的城镇化,而是农民通过参与旅游就地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生型城镇化,未来可通过“村改居”方式逐步向区域城镇化转换。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意义空间3个维度审视多元权力主体的“物质-关系-情感”联结以及与旅游发展的自洽性。结果表明:1)物理空间在权力主体的更迭下得以重新规划,有助于劳动力的回流。村寨的原真性在规制的约束下得以维护,但建构的景观符号是对民族村寨的错位表达。2)对于社会空间中的冲突,当地居民采取退让不退出的策略与管理者达成空间错时使用与管理默契。威权人物寨老成为消解分歧、推动社会关系巩固与凝聚的代表。对游客及外来经营户的让渡与周全,体现了当地居民开放包容的待客之道与处事哲学。3)意义空间通过当地居民对节事、文化的情感注入,对文化惯习的传承、对乡约的承继、对怀旧物的回忆与想象得以再生产。对于处在发展上升期的民族村寨而言,多元权力主体会基于利益的共同性与社会关系的粘连性考虑,做出符合当地旅游发展与自身容纳限度的调适与让步,来适应旅游发展带来的空间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战略,深度改革的总抓手,与之密切相关的乡村更新成为热点并向高级阶段发展。从德国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策略与代表性案例韦亚恩实践出发,就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由来、内涵界定、策略实施以及城乡的双向驱动发展进行了理论及实践总结。研究表明,韦亚恩整合性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有:凝聚共同的发展愿景,高度的公众参与,专业帮助和网络的合作,土地管理的有效运作,乡村阻滞城市向郊区的蔓延,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于中国都市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出以下启示:“乡愁”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根基,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公众实质性参与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基础,提升了新型城镇化实施的凝聚力;人才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关键要素,保障了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宜居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理想目标,引领了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取向;高效服务是整合性乡村更新的有力保障,倒逼了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突破。整合性乡村更新提升了社区建设品质,夯实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涉及多个时空尺度,目前正由全球性研究不断转向针对性的区域性研究。典型区域的小尺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性农村评估(PRA)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地区居民进行非正式访谈来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方法。文章借助PRA结合实地测量,以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尧勒甸子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绘制一系列尧勒甸子村建国以来各个时代的土地利用图,重建和恢复了其50年来的土地利用过程,并运用GIS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从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义。而地方认同则是对某个地方作为社会角色自我感知的一部分的认知,通过地方的意义来形成对个人或社会群体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以地方与身份认同作为主要的研究维度,将广州独特的“艺术村...  相似文献   

20.
城市近郊区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城市郊区、特别是城市近郊的各种旅游中发展十分活跃。但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该文根据城市化作用下的城市近郊乡村旅游演变的规律和原理,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探讨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影响,分析城市化影响下鹤鸣村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提出鹤鸣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