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前后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用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54例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高效细胞毒性T细胞治疗(ECTL)的患者每次处理抗凝全血(2055±342)ml,抗凝剂(225±27)ml,时间为(57±13)min.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的患者每次处理抗凝全血(1776±206)ml,抗凝剂(209±27)ml,时间为(49±15)min.结果 单采后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与采集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粒细胞计数与采集前比较无变化(P>0.05),采集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集后的WBC、PLT、Hb、HCT虽然分别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且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能采集到足够数量单个核细胞供肿瘤免疫治疗,采集方法可靠,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临床表现为单纯贫血,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患者多伴有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引起纯红再障者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面色苍白伴乏力5年余,...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机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红髓容量减少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但发病缓急、病情轻重又不全相同.临床上,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应考虑AA的可能,进一步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常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免疫学指标,并探讨免疫学指标改变与恶性程度和预后相关性。方法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8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和25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血清IgG、IgA、IgM、C3、C4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纤维化(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下降,与病情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因多种原因导致人体内叶酸、维生素B12减少或缺乏,引起造血细胞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营养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增高,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血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浓度测定,或叶酸和(或)维生素B12试验性治疗有效.但在临床上患者就诊时医生首先获得的是其全血细胞减少的血象资料,因此会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巨幼细胞性贫血或急性白血病等,须行骨髓涂片及骨髓病理学等常规检查,虽然外周血可根据MCV提示是否为大细胞性贫血,但其与MDS的鉴别较为困难.骨髓涂片是主要的检查手段,受血液肿瘤诊断模式的影响骨髓病理学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全血减少患者.我们回顾性分析72例MA患者骨髓涂片和相应的骨髓活检,发现两者存在一定差异,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传才  陈琦 《山东医药》2006,46(11):21-22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组)及18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Hb及RBC计数呈负相关(P均〈0.05);血清TPO水平白血病患者(20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则低于对照组,除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PO水平与PLT计数不相关外,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与PLT计数呈负相关。提示除白血病外,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伴发的贫血均可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伴PLT减少时,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亲(rhTPO)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7.
例1患者男,22岁,因反复乏力8年,伴间断腹痛、便血半年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乏力、全血细胞减少,经多次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长期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前患者出现间断腹痛伴便血.血常规示WBC 2.5×109/L,Hb38 g/L,PLT 14×109/L,CRP 28.6 mg/L,抗核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均阴性.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隆起溃疡性病变,表面糜烂,黏膜肿胀明显,回盲瓣及阑尾开口结构不清,病理检查示大部分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其间见少量淋巴结组织增生,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排除淋巴瘤,诊断为CD.半年来以环孢素规则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此次患者因腹痛、便血再次发作入院,血常规示WBC2.8×109/L,Hb 93 g/L,PLT 48×109/L,肠镜检查示回盲瓣结构破坏,末端回肠见一环堤样溃疡,直径约2 cm,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性反应伴糜烂,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可见潘氏细胞化生,碱性磷酸酶NBT/BCIP特殊染色(+),支持CD诊断.经抗感染、支持、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液学异常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16例SLE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SEL合并血液学异常的多种表现,其中贫血最常见(84例,占73.68%).单纯贫血42例(血小板减少24例.白细胞减少24例),5例全血细胞减少,3例单纯血小板减少,1例血栓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TMAA),116例病人经过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多数患者外周血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血小板及白细胞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高龄男性患者血液生理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确诊MRSA感染的46例高龄男性患者(83~95岁),均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0.6g、1次/12h,疗程10~14d。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网织红细胞(Ret)等血液生理指标变化。观察治疗期间出血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HB[(95.609±14.210) vs (102.478±15.941)g/L]、WBC×1012/L [(6.944±2.590) vs (8.728±2.277)]、Ret[(1.124%±0.844%) vs (1.789%±0.831%)]和PLT×109/L [(142.913±62.065) vs (227.304±56.250)]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共有22例患者发生出血倾向,出现2个部位出血患者10例(22%),3个部位出血患者4例(9%),≥4个部位出血患者2例。结论利奈唑胺能降低高龄男性患者HB、PLT、Ret水平,治疗期间需警惕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沈建良 《山东医药》2011,51(12):1-2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症候群。该病发病机制复杂,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生活质量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虽然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有效,但仍存在供者选择、排异、费用昂贵、起效缓慢、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输注辐照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临床效果。方法:比较220例患者输注辐照悬浮红细胞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与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各患者输注成分血后至30d有无TA-GVHD相关症状,比较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变化。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患者外周血RBC、Hb、Hct、P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TA-GVHD相关症状。结论:输注辐照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TA-GVHD,并能明显提高RBC、Hb、Hct、PLT的值,在临床治疗中达到改善贫血、预防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和血细胞参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及健康体检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检测血细胞参数、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LY)、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NEUT、RDW、MPV、FIB、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MPV、NLR、FIB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LY、PT、APTT、TT指标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EUT、LY、RDW、MPV、NLR、PT、APTT、TT、FIB、D-D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NEUT、M...  相似文献   

13.
陈英  刘红佳  朱秀岩 《山东医药》2011,51(20):59-60
目的观察力蜚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使用对纠正化疗所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轻中度贫血的近期和相对远期疗效。方法将接受2~4个周期化疗的60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力蜚能150 mg,1次/d,饭后口服,治疗28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EPO 3000U/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7次。检测用药前及用药后14、28d外周血中Hb水平。结果治疗14d治疗组和对照组都没有临床获益病例;治疗28d治疗组临床获益率为100%,对照组为46.7%(P〈0.01)。结论对于化疗所致晚期NSCLC轻、中度贫血患者,力蜚能联合EPO可尽快提高及较长时间维持其Hb含量,提高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抗蒿甲醚的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刚果耐药恶性疟疾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青蒿琥酯。给药前和给药后每6 h涂厚、薄血片各1张,在第7d、14d和28d采血检查疟原虫,观察原虫转阴时间及28d复燃情况。结果在治疗7d后,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6.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退热时间分别为(24.25±2.78) h和(48.68±3.46,P〈0.05)h,血疟原虫清除时间分别为(29.38±3.56) h和(59.65±4.29) h,P〈0.01);联合组在治疗后血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疗效优于青蒿琥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红蛋白(Hb)与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测定人选的99例老年男性CHF患者Hb和血清BNP水平,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评价心功能;按Hb水平分为CHF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同时选择13例老年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F患者血Hb浓度明显降低,BNP浓度明显升高(P均〈0.01),随着心功能恶化,Hb水平和LVEF则逐渐降低,而BNP水平和LVEDd逐渐升高(P〈0.05~0.01)。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血清BNP水平[(294.73±488.300)pg/ml比(841.57±1063.310)pg/ml]和LVEDd[(51.58±4.500)mm比(56.33±7.451)mm]明显升高(P%0.01),而LVEF明显降低[(61.21±6.747)%比(52.30±11.721)%,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b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443,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NP水平为CHF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和脑钠肽水平的升高参与了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高贫血发生率可能使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6.
黄枝宁 《内科》2013,(2):140-141,148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慢性病贫血(A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在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ACD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rHuEPO,2次/周,3000U/次,连用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原发病的治疗方案一致,两组间伴缺铁ACD患者均静脉滴注蔗糖铁,3次/周,100mg/次。共用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Hb、MCV、MCH、MCHC及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sF)、转铁蛋白饱和度(sTfR)的变化情况,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贫血症状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Hb由(75.2±11.6)g/L增至(100.5±9.8)g/L(P〈0.01);MCV、MCHC、SI、SF、sTfR有所改善(P〈0.01 orP〈0.05);对照组患者贫血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6例在治疗过程中因贫血加重需输血,上述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HuEPO治疗ACD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血,减轻患者贫血症状,减少输血,使用安全。rHuEPO用于ACD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至2013年间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胃镜、单纯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共107例,比较4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无死亡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双镜联合组、单纯胃镜组,单纯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肿瘤直径分别为(3.7±2.8)em、(2.1±1.2)em、(3.8±2.4)em和(4.2±2.6)em,操作时间分别为(1.8±1.0)h、(0.8±0.5)h、(2.4±1.0)h和(2.5±1.0)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4±42.7)ml、(35.0±37.2)ml、(59.3±54.6)ml和(236,7±332.2)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3)d、(0.5±0.1)d、(3.7±1.4)d和(5.3±2.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0.5±0.1)d、(0.4±0.1)d、(0.6±0.2)d和(3.7±0.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5.1)d、(2.0±1.8)d、(9.2±3.1)d和(11.5±4.0)d。双镜联合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或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肿瘤直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或长于单纯胃镜组(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适用范围广,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潘敢  黄绍康 《内科》2009,4(5):778-782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syadrome, HPS),亦称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reticulosis),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过度分泌细胞因子导致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全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过度伴病态造血,迄今为止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罗钙全(1,25羟维生素D3)和达那唑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彭嵘  邓云  杨黎娟 《山东医药》2009,49(15):96-97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症的效果。方法37例化疗后PLT减少症患者,于第2周期化疗后皮下注射rhIL-1125μg/(kg·d),连用16d,或连续2次检查PLT≥100×10^9/L时停用。结果与rhIL-11治疗前比较,PLT最低值显著升高,PLT≤50×10^9/L时间明显缩短,PLT≥80×10^9/L时间明显延长(P均〈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IL-11能明显促进PLT增殖,可用于防治肿瘤化疗后PLT减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