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巴西和墨西哥湾的深水海底盐下油藏的发现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其储层距海平面5〖KG*9〗000〖KG*9〗m以上。通过对全球已发现深水油气藏的总结和对比分析,认为深水油气藏以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油气藏为主,深水扇体等浊积体所形成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为辅,不同地区地质条件不同,成藏模式也各不相同。将南海北部深水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与国外已发现的深水油气藏进行了综合类比分析,认为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具备形成深水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近年来在南海深水区也获得了天然气勘探的突破。提出未来勘探方向可以借鉴墨西哥湾、南美和西非的成功勘探思路,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和浊积体沉积体系砂岩储层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新亮点,也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必然发展趋势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南海陆坡深水区属我国油气勘探与研究的新区,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位置,从烃源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圈闭及油气运聚条件等综合考量,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颇具油气资源潜力,其应是我国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战略选区和增储上产的现实区域。在以往研究和所获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围绕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以期促进和加快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3.
深水和非常规油气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油气供给格局。总结和梳理年度油气勘探新发现和分布特征是了解世界油气供给格局特点、研判世界油气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手段之一。2012年海洋新发现油气储量占全年新增储量的90%,东非和南美东部海域成为世界最主要油气储量增长区,南里海和东地中海等油气热点潜力地区勘探不断突破,北极巴伦支海等油气战略接替区勘探进展提速,美洲非常规油气供给带初步形成。发展关键技术、加大深水风险勘探力度、持续拓展非常规油气成为未来世界油气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目前,全球约有60多个国家在深水区开展油气勘探,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300×108t。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西非近海、亚太地区大陆边缘等4大被动陆缘富油气深水区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也是近几年大型油气田发现的重要领域。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发现的大型油气田的42%。在分析近年墨西哥湾深水区、巴西大坎普斯盆地、西非近海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的油气重大发现和探讨其含油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地质特征,并讨论分析了国外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域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的启示意义及下一步勘探对策。未来几年,我国应将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勘探投入,开展重、磁、电、震联合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建立适应南海地区特点的深水大型油气盆地勘查及综合评价技术系统,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全面展开提供技术支撑,并进一步加强深水区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区域地质、二维地震及大洋钻探等数据,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地震相研究,分析了东地中海埃拉托色尼海山(ESM)及其周缘孤立台地形成、生物礁体类型及油气成藏条件等,指出了未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东地中海ESM等系列孤立碳酸盐台地形成演化与新特提斯洋的开合休戚相关,早期为从非洲-阿拉伯板块上裂解出来的垒武断块,形成于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勘探油气储量发现再创历史新高,成熟区勘探拓展连获成功,勘探新区新领域不断开辟。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是中国海油"十二五"勘探突破的重要保证。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理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油气成藏理论及南海西部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的重大创新,以及针对中国海域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地球物理采集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重大创新,引领了中国海油,在渤海海域、南海北部深水领域、高温高压层系获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十三五"将继续创新地质认识,发展关键技术,为中国海油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新生代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复杂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及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通过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深水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属性、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类比,系统剖析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与运聚成藏控制因素以及勘探上的关键地质地球物理问题,同时通过类比亦获得了一些有关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葵东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滩海葵东构造带钻探程度低、断裂发育、断裂组合关系复杂、储层变化大、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等地质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有利地质条件和成藏特点,提出“多期成藏、多层次含油、环洼带状分布”的成藏规律。研究认为,燕南断层为本区的主要油源断层;构造是控制该区油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断块油气富集程度和含油气层位存在较大差异;岩相变化影响断层侧向封堵性,同时影响油气富集程度。以新的地质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取得良好勘探效果,并进一步初步确定葵东构造带的3个局部构造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是深入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西区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证实深水区具备良好的烃源和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规模及生烃潜力、油气成藏机制及分布规律、下一步勘探突破领域依然不是很清楚。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地球化学与地质分析方法,开展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条件与油气成藏机制研究,进而指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勘探突破领域。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深水区发育始新统湖相、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及半封闭浅海相2套3种类型的烃源岩,其规模大、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巨大,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勘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深水西区与深水东区油气成藏机制存在一定差异。深水西区乐东_陵水凹陷中央峡谷周缘上中新统轴向水道、海底扇岩性圈闭带和陵水凹陷南部斜坡古近系/潜山圈闭带以及深水东区的宝岛凹陷宝南断阶带、长昌凹陷西部环A洼圈闭带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领域。上述成果对于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勘探瓶颈问题、指明下一步勘探突破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生界油气藏是东濮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根据已有的资料,对马厂地区上古生界储集层、油气源岩、油气藏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地区上古生界油气显示活跃,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量背景和勘探潜力,在东濮凹陷古生界油气勘探领域,马厂地区上古生界应占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西非油气富集的关键地质因素及勘探战略部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林  杜向东 《中国石油勘探》2012,17(3):70-76,82,8
非洲具有比较丰富的油气资源。西非海岸发育了15个含油气盆地,可勘探面积达331×104km2。西非海岸盆地发育3套主要的烃源岩、4套主要的储层,存在4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既有成熟领域,也有新领域。盐岩和巨厚泥岩的发育及强烈活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已经在整个西非海岸15个盆地发现了2095个油气田(藏),待发现资源量还很大,预计达1169×108bbl油当量。近几年来,在西非中部含盐盆地群、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科特迪瓦盆地深水区发现了多个巨型、大型油气田,掀起了西非深水勘探热潮。从勘探潜力和油气富集程度来看,西非是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最重要的油气勘探战略基地。综合对比考虑各盆地(群)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勘探潜力等地质因素和非地质因素(如投资环境、政治经济、与中国关系、安全等),建议中国石油公司重点关注走滑拉分盆地群深水区(重点在科特迪瓦盆地)、中部含盐盆地群深水区(重点在刚果扇盆地和宽扎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加强对西南非盆地群(重点在西南非海岸盆地)、北部含盐盆地群(重点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如果上述盆地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则可作为中国石油公司在西非的后备战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东部油气富集盆地勘探可持续性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我国东部油气富集盆地(如渤海湾和松辽盆地)已进入高难度,高投入和高风险勘探阶段。根据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现状的分析,认为油气越富集的地区或构造带中未探明的油气资源量越多的区域,越需要深入研究和勘探,中新生代盆地与下伏沉积具有叠加作用,目前的勘探层位以及下伏层位存在天然气(特别是煤成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勘探前景好,基础地质和成藏作用研究是当今油气勘探成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黄骅坳陷孔店-羊三木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油气接替难题,由于该区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气运聚规律研究),已经影响到该区下阶段的精细勘探工作。从多年的勘探实践出发,通过对该区周边的歧口凹陷、盐山凹陷和沧东凹陷3大生烃凹陷的主力生油层系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分析油-岩的对应关系,在已知油气藏剖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油气运聚主要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体3大输导体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该项研究对孔店-羊三木地区下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的风险及成本,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首次应用了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该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直接检测有利目标区之上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下伏有利目标区目的层段是否存在油气藏,并预测油气藏的含油气性质。针对白云凹陷深水区复杂地质条件、多种圈闭类型和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利用已钻构造作为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的正演模型,对新发现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最终将油气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的研究成果与地震、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相结合,对微生物异常分布与油气富集规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地质解释,并对有利圈闭和区带进行了含油气评价,从而实现了直接发现油气藏的目的。应用实践表明,在白云凹陷深水区采用微生物地球化学烃类检测技术与常规勘探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新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有利圈闭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陵凹陷盆地模拟的最新成果,以传统的石油地质研究方法对控制油气形成的油源、储层、构造、保存、成油配套史五项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和风险评价,最后利用计算机对五项地质信息进行叠合处理,从而得到一张江陵凹陷油气富集及勘探风险平面变化图。近期勘探实践证明:该图的油气富集带预测、勘探风险评价准确度高,可信度大,对今后该区域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应用、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委内瑞拉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了委内瑞拉各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为例,提出委内瑞拉是海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点战略选区之一。委内瑞拉是世界上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针对像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目前就存在一个向盆地深部的勘探问题,特别是在马拉开波盆地的东部及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埃尔富里尔/基里基雷、大阿纳科油气区,会有重大油气发现的可能。因此,委内瑞拉是一个油气勘探值得期待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文南油田油气富集规律与滚动勘探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文南油田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勘探开发。方法:在石油地质及构造地质特征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勘探实际效果,对文南地区文99反向屋脊带、文南地堑带、文本地垒带及文西顺向屋脊带4个构造带的断裂、生、储、盖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各构造带的油气富集程度相差悬殊,其中文南地堑带油气富集程度最高,文西地垒带、文88反向屋脊带次之,文本顺向屋脊带最差。结论:在文南油田应寻找“墙角”式断块,寻找深层  相似文献   

18.
东濮凹陷三春集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濮凹陷三春集地区下第三系隆起带各高点勘探效果较东翼斜坡带差,但具备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该地区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晚第三纪早中期产烃规模有限,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向固阳洼陷西侧运移,在春东断层下降盘中的反向屋脊岩性圈闭中富集。通过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预测固阳洼陷西侧为三春集构造带陷蔽油气藏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图3参2(张建军摘)。  相似文献   

19.
哈东洼槽是二连盆地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第一个次级小洼槽。本文通过成果,同时通过对哈东洼槽勘探历程的回顾,进一步揭示了加强区带地质综合研究,提高施工质量,提高认识和评价油层的技术手段,以及针对久攻不克的地区,地质研究要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创新认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次级小洼槽只要有有利的烃源岩建造,就可以形成工业性油气富集,其中近油源并处于主油气运移方向上、叠置有利砂体的长期继承性构造高点圈闭,是勘探突破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八面河地区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入手,对该区构造演化、生油条件、储层特征等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该区油气聚集、富集的基本规律,认为古隆起和断裂活动是控制本区圈闲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导因素,古隆起基础上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带是油气聚集、富集的有利区带,反向“屋脊式”断鼻构造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该区下步勘探工作应继续精雕细刻沙河街组目的层,同时还要重视对馆陶组及奥陶系古潜山等新领域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