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近年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快速改变着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村镇,在农业生产、村镇规划、乡村治理、传统村落保护等各领域广泛探索。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相结合,加速乡村信息化步伐。  相似文献   

2.
张浪 《园林》2022,(6):2-3
<正>进入2022年3月后,上海经历了新冠疫情以来最严峻的一场考验,而且明显表现出中心城区严重于郊区;高密城区内高楼林立,大量人口群集在相对狭窄空间里,这与生态化的乡村社会是全然不同的,如此让人想起中国有句古话,“大疫止于野”。同时,乡村“十里不同风”与城市的“千城一面”截然不同,生态化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共生、空间生态资源共享的,也是危机软着陆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正>盛夏时节,陇原千里沃野郁郁葱葱。走进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徐扈家乡乔干村,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图呈现在眼前,一座座庭院美丽敞亮,一面面墙绘绚丽多彩,村口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陇原深贫之贫,临夏首当其冲。地处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乔干村,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其中一大亮点。这一改革改变了自2004年"8·31土地大限"以来的土地储备和经营性土地公开竞价出让制度,必将对中国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宽松的集体建设用地政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民宿则恰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入口。民宿旅游作为新型的度假方式,恰逢发展的好时机。而民宿的创意设计可以给乡村风貌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上的提升,在对民宿设计时,着重将当地特色文化与民宿的设计融合并且营造民宿主题文化氛围,以及利用特有条件创新民宿旅游体系等,使民宿成为乡村的一个特色点,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老旧村落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被赋予了乡愁,通过木结构的演绎再次重生.木材,唯一可再生的建材,经由建筑载体焕活新生,表达乡愁情愫.吸引人们穿越城市水泥森林,去寻找美.笔者通过梳理国家相关政策,顺势而为,将现代木结构的优势及特点整合,并以产品形式融于现有实际场景,以期投入市场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村镇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提升,但村镇建设的短板和问题仍然不少:规划设计、建造水平不高,居住品质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距实现美丽宜居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未来村镇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视野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高效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日韩均地处东亚地区,自古以来社会经济往来密切,彼此之间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社会实践方面多有借鉴。自2005年我国开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内学者高度关注韩国的新农村建设和日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大量对比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4月,《小城镇建设》杂志策划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基础在于发展农村产业,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系统工程,其中水果产业的助力尤为突出。充分认识农村果业发展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地位与优势,据此探索促进农村果业发展的路径,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0.
11.
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精神世界均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康居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就乡村振兴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1):87-88
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培训工作的核心,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019年,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农民学院按照"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完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的总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培训新模式,构建培训新体系,努力提高培训实效,培养培训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3.
2023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推进乡村建设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是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村庄规划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阐述当今村庄规划编制、实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通过科学的村庄规划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刘洋孜  余聪  何佩 《四川建材》2022,(4):252-253
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施工企业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工程项目模式的策划,本文提出了施工企业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三种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均在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决策的部署,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环境与效益、规划与需求、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矛盾,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本期专题中,围绕改善目前乡村规划难以落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模式单一的现状,从制度、理念及实践等层面进行探索。如针对基于产业兴旺而破坏自然环境的乡村产业规划的弊端,提出绿色振兴理念,践行绿水  相似文献   

16.
正从乡村发展的历程来看,乡村建设又是施策的重点,路径和对策需因时、因地而异。广西各地有着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民俗文化等基础条件,需要探索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乡村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优先"的地方,只有三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也就是说,教育、"三农"和就业,都是需要优先发展的事业。"优先"二字,就是让我们自觉地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位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为今后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1):97-101
笔者从农科学会如何坚持政治引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致力于乡村振兴,更好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三农"服务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结合16家农科学会党委工作总结,梳理各自特色特点,从"坚持党对农业科技社团的领导、坚持服务三农,致力乡村振兴、坚持团结凝聚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3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针对国内社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其因,提出了执行学会党建工作"四同步"制度、深化"党建强会",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强化党建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     
<正>自2004年至2018年,中共中央连续十五年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