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患者手肿胀综合征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由于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动静脉内瘘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但在建立和使用内瘘的过程中,会出现手肿胀、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手肿胀是由于回流静脉被阻断或者动脉血流压力的影响,造成肢体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如果血管吻合后静脉流出道梗阻,动脉血流通过侧支循环流经手部静脉或尺侧静脉(贵要静脉)或深静脉,严重影响手部静脉的回流,出现肿胀手,早期可以通过握拳增加回流,减轻水肿,长期肿胀必须重新制作内瘘[1].我院透析中心自2000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发生5例,均经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使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肿胀手综合征是指动静脉内瘘术后发生的持续手部及上肢肿胀,是动静脉内瘘术后少见的并发症,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内瘘中发生率约为1.6%[1]。但随着近些年血液透析病人增多及存活率改善[2],肿胀手的报道日益增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部或上肢肿胀、静脉迂曲、疼痛,甚至可出现冻伤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形成后,瘘侧肢体出现肿胀是由于静脉离断后相应的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而使静脉回流障碍所致.为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内瘘侧手臂的肿胀,常规方法是使用小棉垫或枕头支撑内瘘侧手臂使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但小棉垫或枕头有支撑力差、易变形、角度不好掌握等缺点,影响动静脉内瘘形成效果.鉴此,笔者研制了角度可调的多功能支架,确保内瘘侧肢体处于功能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最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头臂静脉闭塞直接影响同侧内瘘血液回流甚至血栓形成,导致患者丧失透析通路。头臂静脉闭塞临床报道少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通过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功再通头臂静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后上肢肿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上肢肿胀的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形成因素、手术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手术对策。结果瘘管狭窄占72.2%、通路同侧肢体中心静脉狭窄占11.1%、瘘管血流量过大占16.7%,通过近端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上肢肿胀改善者11例、因经济原因选择结扎内瘘者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血管、控制吻合口尺寸、注意静脉分支的处理是预防上肢肿胀的必要措施。采取内瘘重建、血管移植可以挽救绝大多数合并肿胀的内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238例内瘘患者的总结,探讨更好的血透患者的内瘘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从1998年至今实行的内瘘手术238例,分别采用钛轮钉和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建立动静脉瘘。手术部位多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3~5cm或鼻烟窝处将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端或端侧吻合,前臂尺侧腕横纹上贵要静脉与尺动脉端侧吻合。比较各种类型的内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制作的内瘘成功率高,并发症少,6年的内瘘通畅率达90%以上。结论采用动静脉直接吻合制作内瘘是建立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应用4例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及离体标本的灌注,探讨了此皮瓣的血循环机理。动脉血经静脉支部分直接回流,部分进入微静脉经毛细血管达真毛细管网。另部分动脉血入微静脉经动静脉吻合支返回微动脉入后微动脉再入真毛细血管网。因静脉瓣的阻碍,使引流侧皮瓣远端灌流困难,易造成缺血坏死而灌流侧易成瘀血性坏死。因此理想血供应是动脉化干及引流干均应顺静脉血流方向缝接,减少静脉瓣阻力。动脉化静脉皮瓣易发生肿胀、充血、瘀血  相似文献   

10.
血管套接内瘘用于血液透析王国印,张淑岚,徐学明,扬春兰,于秀春方法与步骤1.切口与显露选择左(或右)侧桡动脉和头静脉做吻合(其它邻近动、静脉亦可)。前臂及手部皮肤常规消毒,在腕邻桡动脉搏动处和头静脉区域内局部浸润麻醉,横跨此动静脉做约3-4厘米长弧形...  相似文献   

11.
显微动静脉内瘘术64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目的 探讨供血液透析使用的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显微血管吻合操作技术。方法 收集64例动静脉内瘘术,比较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两种不同术式的内瘘血流量及血管合并症,分析吻合口不同口径对内瘘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内瘘血流量每分钟200ml以上56例,出现内瘘血管合并症8例,因血流量不足再次手术6例。动静脉侧端吻合的内瘘质量比端端吻合好,当吻合口小于0.5cm时内瘘血管合并症增加。结论 桡动脉-头静脉侧端吻合术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血管吻合口的大小以0.5cm为适宜,血管吻合应遵循显微血管缝合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38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建立长共用因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头静脉桡动则吻合内瘘术38例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38例44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其中32例仅1次手术,有6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4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3年,最长已穿刺达300余次,仍使用良好。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动态     
患者,女,73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动静脉瘘关闭术后左前臂肿胀加重入院.患者4年前因尿毒症首次行左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后因内瘘失功,于左前臂原吻合口近心端又新建一自体动静脉瘘.入院前2个月因左前臂肿胀,CT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长段闭塞,遂于外院行瘘管结扎术.术后肿胀未好转,并有加重,晚间手部胀痛明显.体格检查:左上肢较右侧增粗,手部及前臂明显肿胀,左上臂肌张力尚松弛,左前臂局部皮肤桔皮样变,左手背肤色发黑,触痛(+),皮温上升,左手背部可及血管搏动(图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新式的动-静脉内瘘方法.方法 对前臂无法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内瘘患者,经彩超评估上臂血管情况后,采用肱动脉与头静脉或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做侧侧吻合.使用连续性缝合完成的技术要求.结果 20例患者上臂侧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一次性成功,无明显内瘘术后相关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患者使用情况良好.血...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龄尿毒症患者,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建立安全、高效的自体血液透析通路愈发困难。本文报道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血管外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例慢性肾衰患者, 采用肱动脉和其伴行静脉吻合造瘘建立血液透析通路, 将位于内侧的静脉血管通过皮下隧道转位至臂前面, 穿刺体位舒适, 内瘘血流量及有效血管长度可满足透析所用,3例患者未出现前臂缺血、肿胀以及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针对上肢浅静脉血管耗竭又不适宜人工血管造瘘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以尝试使用。  相似文献   

16.
手部静脉分布的规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从临床应用解剖学角度,分析手部静脉分布的规律性。方法将6例前臂离断的新鲜上肢,以过氯乙烯乙酸乙酯溶液为填充剂,制成动、静脉分色铸型腐蚀标本。结果手部深静脉与相关动脉有伴行关系,但多数静脉的管径细小。手部浅静脉无伴行动脉,掌侧静脉管径细小,行程分散;背侧静脉管径粗大,行程规律性强。结论手部深静脉除掌深静脉弓和掌心静脉可供外科作吻合外,其它静脉不具备吻合条件。手掌侧浅静脉网无临床吻合价值,手背侧浅静脉是外科吻合的主要血管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以兔为实验动物,通过微循环观察及血管内灌注填充剂,研究静脉皮瓣的成活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72小时内)为静脉血营养期:静脉血由静脉干通过小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干间吻合支及终末微静脉吻合支回流至另一静脉。术后48小时内毛细血管内无血液运动。第二阶段(术后72小时~6周)为动脉血营养及血管改造期:术后72小时新生血管开始向皮瓣内生长。术后72无皮瓣动脉同主要来自皮瓣周围正常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吻合使动脉血分布于整个皮瓣,这是静脉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内科医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手肿胀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在本院收治1例MHD患者,因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损害引起肿胀手伴疼痛的病例。患者为老年男性规律血液透析,出现左上肢肿胀伴疼痛,以左腕部为重。左腕关节及左掌指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局部皮温略高。患者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20余年,目前每日10 mg强的松口服治疗。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损害活动导致。结果予甲强龙静点抗炎、抑制免疫,联合MTX抑制免疫,同时给予阿法骨化醇、碳酸钙D3抗骨质疏松,另对症加强营养、纠贫、血液透析等综合对症治疗后患者左手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活动受限好转。结论肿胀手综合征是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由于内瘘侧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引起造瘘手的肿胀,但也存在其他疾病所致的可能性,肾内科医师在查找常见病因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术608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动静脉内瘘术608例,其中前臂腕上4 cm端侧208例,端端290例,鼻烟窝30例,肘部端侧50例,前臂三切口桡动脉和贵要静脉端端20例,尺动脉与贵要静脉端侧吻合10例.结果 本组术后瘘口均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扪及震颤,并发症发生率2.3%.并发手肿胀综合征2例,出血3例,吻合口血栓溶栓再通1例,狭窄3例,感染1例,皮下血肿形成后皮缘缺损坏死1例.结论 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內瘘的首选术式,对多次手术者可根据血管情况由远及近选择不同的术式.术前良好的定位,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肿胀手综合征是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发生的持续手部及上肢肿胀,是内瘘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5%[1].随着近些年血液透析病人增多及存活率改善[2],肿胀手综合征的报道逐渐增加.我院于2006年12月~2013年6月也收治了20例肿胀手综合征的血液透析患者,现总结其中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