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拿谷叩海"法对上肢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群中随机抽取受试对象,测量施"拿谷叩海"法前后肢体血流图波幅及流入时间等.结果:测试侧前后自身波幅值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施术后测试侧比对照侧波幅值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双侧前后波幅差值比较,测试侧比对照侧大,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侧流入时间前后对比无差异;测试侧施术后上肢血流量增加,可能是其治疗上肢痹痛等疾患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头部不同针刺法治疗梗塞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伦新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6):313-315
目的 观察头部不同针刺法治疗梗塞性痴呆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颅CT定位围针组(简称治疗组)20例,常规头针组(简称对照组)20例,治疗6星期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做脑血流图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65.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脑血流图各项指标中,除了上升时间未见明显变化外,转折波比值、波幅、流入容积速度等均有较大的增加(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折波比值、波幅、流入容积速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结果表明头颅CT定位围针治疗梗塞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常规头针治疗,且治疗组在改善脑血流方面较对照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夹脊穴刺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病人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对照,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N20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原波幅缺如者波幅出现;不对称者转为对称;波幅对称者增多;潜伏期缩短.电针夹脊穴组病人的波幅与潜伏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波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夹脊穴法缓解肌肉痉挛的机理之一是通过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实现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与调整作用,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王晓燕 《中国针灸》2006,26(12):866-868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寒邪为主的下肢痛痹病人41例,在患肢悬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通过同一病人强、弱刺激后观察患侧肢体血流图,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结果:强刺激针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针后使波幅上升。结论: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毫火针治疗3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观察毫火针对中风患者患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 32例患者均采用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各患者患肢SEP N9、N20、P40的数值。结果 32例中风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9和N2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患侧上肢SEP N20的波幅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患侧下肢SEP P40的波幅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SEP P40的潜伏期明显较治疗前缩短(P0.01),临床有效率达90.6%。结论毫火针可缩短SEP N9、N20及P40的潜伏期,提高SEP N20的波幅,提示毫火针对中风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随机分为3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20例,针刺组及康复训练组各20例,治疗前后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血流参数进行评定.结果 3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血流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与针刺组、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针刺组、康复训练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针刺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疗效,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针刺和康复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3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针刺治疗过程中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脑卒中治疗组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N20在治疗后波幅增高,其潜伏期和对熙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艾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脑阻抗血流图及血压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采用艾卷悬灸法施灸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肢体健侧穴),每穴灸15分钟,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动态变化。发现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等,说明灸后脑血流量增加;伴高血压的患者,灸治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作用,尤其收缩压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经筋刺法对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5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上、下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下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下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可以改善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医康复疗法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功能训练,治疗组进行针刺+功能训练。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上肢治疗前后STREAM积分无明显差异,下肢改变值、改变效率较上肢显著增高;而治疗组上、下肢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上肢、下肢改变值及改变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上肢、下肢改变值及改变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高。结论中医康复疗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