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1β(IL-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通过检测Bax,Bcl-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1)在低血清中,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Gax/Bcl-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且Bax/Bcl-2比值升高,表明发生细胞凋亡,(2)IL-1β作用下,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但Bax/Bcl-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在正常皮肤降低。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Ⅰ、Ⅱ型受体的表达及TGF-β1,β3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GF-βⅠ、Ⅱ型受体含量。结果:KFB胞浆内阳性信号明显强于NFB(P<0.05);经TGF-β1,β3处理组胞浆内阳性信号差别均不明显(P>0.05)。结论:KFB存在高表达的TGF-βⅠ、Ⅱ型受体;TGF-β1,β3均能促进KFB TGF-βⅠ、Ⅱ型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IL-32基因抑制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增殖的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IL-32(rAAV2IL-32)及腺相关病毒空载体感染人KF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rAAV2IL-32的感染效率,RT-PCR法检测IL-32的转录水平;用MTT法检测KFs增殖的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Bcl-2、BAX、TGF-β1的表达。结果:rAAV2IL-32及腺相关病毒空载体感染KFs 48h后,RT-PCR检测显示rAAV2IL-32组出现高表达电泳条带,而腺相关病毒空载体组则未出现电泳条带;MTT法检测显示r AAV2I L-32组明显抑制了KFs的增殖;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rAAV2IL-32组KFs中Bcl-2、TGF-β1表达降低,BAX表达增高。结论:rAAV2IL-32可能是通过减少KFs中Bcl-2和TGF-β1的表达以及增加BAX的表达来抑制瘢痕疙瘩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浸润、增生、老化3个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性状。方法以6例瘢痕疙瘩为标本,6例正常皮肤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的疗法研究了瘢痕疙瘩3个不同部位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对白介素-1β(IL-1β)(200U/ml)和白介素-6(IL-6)(100U/ml)的反应。结果 IL-1β抑制瘢痕疙瘩增生部成纤维细胞而剌激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对浸润及老化部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影响。IL-6抑制所有的成纤维细胞。结论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对 IL-1β和 IL-6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的表达、含量,及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对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活性及凋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核心蛋白多糖以及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线粒体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表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活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核心蛋白多糖mRNA含量较正常瘢痕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降低,而TGF-β1 mRNA表达则较正常皮肤及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升高.结论 核心蛋白多糖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减少,提示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合成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同时使TGF-β1表达上调,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迁移,合成过量胶原.表明核心蛋白多糖是抑制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AMPK激动剂对瘢痕疙瘩(Keloid)形成过程的干扰作用,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缺氧环境及不同浓度(0 ng/m L、2.5 ng/m L、5 ng/m L、10 ng/m L和20.0 ng/m L)TGF-β1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型向瘢痕疙瘩相关细胞表型转化,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及Western blot检测来验证诱导结果。随后加入不同剂量(2.5μmol、5μmol、10μmol和20μmol)AMPK激动剂(A769662),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及ELISA检测,观察AMPK激动剂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型向瘢痕疙瘩相关细胞表型转化的干预作用。结果在缺氧条件下及加入不同浓度TGF-β1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会发生改变,纺锤形态丧失;在TGF-β1浓度不断增加至10 ng/m L的过程中,TGF-β1刺激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浓度继续增加时,效果出现停滞并有逆转趋势;在同一TGF-β1浓度诱导下,随着加入AMPK激动剂剂量的增加,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型向瘢痕疙瘩相关细胞表型转化过程被逐步干预;在缺氧环境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VEGF和IL-6的表达均明显提高,在TGF-β1诱导下,VEGF和IL-6的合成进一步增加,而随着AMPK激动剂的添加,VEGF和IL-6的表达逐步减少。结论 AMPK激动剂能干预由缺氧及TGF-β1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型向瘢痕疙瘩相关细胞表型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调节作用,及TGF-β1与瘢痕的关系。方法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TGF-β1处理,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1、MMP-2和TIMP-1的水平。结果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MMP-1、MMP-2和TIMP-1的生成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加TGF-β1处理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MMP-1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MMP-2的分泌量显著升高(P<0.01),而TIMP-1的分泌量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显示MMP-1、MMP-2和TIMP-1增加,TGF-β1在生成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普通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HIF-1α、IL-6、IL-8、TGF-β的表达情况,以及HIF-1α的表达水平与其他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自2016年1~12月就诊患者共18例,将其分为正常皮肤组(A组)、普通瘢痕组(B组)和瘢痕疙瘩组(C组)各6例。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技术,观察不同瘢痕组织的形态学,对其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HIF-1α、IL-6、IL-8、TGF-β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明确其相关生。结果 HE染色可见瘢痕疙瘩组织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C组中HIF-1α、IL-6、IL-8、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增高。通过相关生分析可见HIF-1α的表达与炎性因子IL-6、IL-8、TGF-β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瘢痕疙瘩组织处于乏氧微环境下,其乏氧程度可能与其组织炎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Ⅰ型受体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mol/L)5-氟尿嘧啶干预24,48,72h。(2)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TGF-βI型受体的表达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中,当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如下: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I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TGF-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后,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验研究肾上腺素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TGF—β1及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RT-PCR检测。肾上腺素作用24h后bFGF、TGF-β1、人Ⅰ型前胶原的mRNA表达差异,并以ELISA检测bFGF、TGF-β1在肾上腺素作用24h后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肾上腺素上调bF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下调TGFβ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但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0.20μmol/L的。肾卜腺素可显著下调人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的表达,而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0.05、0.1和0.2μmol/L的。肾上腺索均可下调人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的表达,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融合后早期(24h),肾上腺素可促进成纤维细胞bFGF的mRNA和蛋白的合成,降低TGF—β1的mRNA和蛋白的生成,降低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各15例,免疫组化检测磷酸化smad2(p-smad2)和磷酸化smad3(p-smad3)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将瘢痕疙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5-氮杂-2-脱氧胞苷(5×10-5mmol/L)干预,对照组用等量的DMEM培养液,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5-氮杂-2-脱氧胞苷(5×10-5mol/L)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smad2、p-smad3、TGF-β1和smad7的表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p-smad2和p-smad3蛋白的影响.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中p-smad2和p-smad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p-smad2和p-smad3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显示5-氮杂-2-脱氧胞苷干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停滞于G0/G1期比例增加并且细胞凋亡率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smad2和p-smad3蛋白的表达减少,同时,TGF-β1蛋白表达减少,smad7蛋白表达回升.此外,5-氮杂-2-脱氧胞苷抑制smad2和smad3磷酸化及核转移.结论 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寻找瘢痕疙瘩致病相关基因,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生机理。方法 利用含1100个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cDNA芯片(cDNA—microarray)对耳垂和胸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检测,初步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总体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 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有8种和17种特异性表达基因被检出。在正常皮肤中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增殖抑制基因Mda-7,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均未被表达。结论 多种基因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增殖因子受体PAR-1和增殖抑制基因Mda-7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检测水蛭素对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水蛭素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水蛭素作用人成纤维细胞24h后,bFGF、TGFβ1的mRNA和bFGF、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浓度为0.156~2.5 U/L的水蛭素可下调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mRNA、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bFGF的mRNA、蛋白的表达,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蛭素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促进其分泌bFGF。结论:水蛭素抑制瘢痕可调节bFGF、TGFβ1分泌,由此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进一步抑制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 1β(IL - 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 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 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 ,通过检测Bax、Bcl 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 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在低血清中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 Bcl 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 ,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且Bax Bcl 2比值升高 ,表明发生细胞凋亡。②IL 1β作用下 ,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 ,但Bax Bcl 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 ,在正常皮肤降低 ,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NFR1和Bcl-2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各15例标本,正常皮肤12例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1和Bcl-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 TNFR1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70%、3.23%和7.72%,TNFR1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却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三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Bcl-2在增生性瘢痕组(19.35%)和瘢痕疙瘩组(48.3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4.07%),三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Bcl-2的持续过表达可能是瘢痕疙瘩呈瘤样增生的原因之一.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及TNFR1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表明TNFR1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自分泌现象和阻断TGF-β受体信号转导对TGF-β1自分泌的调控。方法 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瘢痕疾疙瘩成纤维细胞,加入重组人源(rh)TGF-β1(5mg/L)或含缩短型TGF-βⅡ型体的重组腺病毒(50pfu/cell),并用Northern印迹观察它们对TGF-β1极其Ⅰ、Ⅱ型受体的基因调控。结果 rhTGF-β1能上调TGF-β1(30%-50%)和Ⅰ型受体(30%-90%)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短型TGF-βⅡ型受体在瘢痕疙瘩细胞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TGF-β1(50%-65%)和Ⅰ型受体(21%-55%)的基因表达,但不影响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细胞存在TGF-β1的自分泌现象,而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来降低TGF-β1的自分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