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丹江口大坝下游河床岩体为变质辉长辉绿岩及变质闪长岩,岩性坚硬,但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较多,裂隙密集.初期工程1973年建成后投入使用.目前,为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正在进行加高工程.初期工程完工后,对泄流建筑物的运用及其下游河床的冲刷情况的观测为计算大坝加高后下游河床冲刷坑深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考虑岩体结构、泄流特征等因素,根据简易估算、模型试验成果对后期大坝加高后坝下河床冲刷坑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大坝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水的需要,需加高13 m。初期工程泄洪调度贯彻了先开深孔,后开表孔的原则,根据记录,深孔泄洪9~11坝段的3~8孔泄洪历时最长,下游河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刷,并形成了多处冲刷坑。目前,下游河床冲刷在深度上已稳定,但往上游、东侧两方向仍有发展。大坝加高后,挑距加大,可能在下游侧产生严重冲刷,并且冲刷坑最低点向下游侧移动;深孔坝段可能使目前的冲刷坑加深,并向下游河床扩展。为了保证大坝安全运行,需要采取相关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汛期安全泄流对保护水库大坝及下游建筑物安全至关重要。乌溪水库坝后河床狭窄,存在以下水库安全泄流问题:泄流时挑流水舌是否砸击到两岸影响其稳定性;冲刷坑水垫厚度可否满足抗冲消能要求,是否需要设置二道坝;泄流涌浪、冲刷是否影响下游岸坡稳定性。该文针对乌溪水库存在的这些安全泄流问题,通过相关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改进溢洪道边墩形状,以最大限度缩小挑流水舌冲刷岸坡范围;确认冲坑不会危及河床坝段的坝基稳定;冲坑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岸坡薄弱部位需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这些试验结果为乌溪水库施工图设计和安全泄流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白石窑水利枢纽下游水位降低可能影响水闸泄洪消能的问题,分下游河床下切前、后两种情况,选取典型工况进行了断面模型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枢纽下游水位降低基本不会改变水闸下泄水流原有消能流态,下泄水流的主要消能条件变化不明显。但局开控泄、电站甩负荷工况及流量低于500m3/s时,下游水位下降导致下游河床流速增加且水深较小,可能对河床造成冲刷,建议适当增加开启孔数,减小下泄单宽流量,确保泄洪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拦河闸的水力特性,针对某拦污工程,通过1∶70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对各工况下拦河闸的流态、流速、流量和冲刷等水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流量系数、冲坑范围和深度及上游水位壅水高度,对多孔拦河闸的泄洪能力、消能防冲和上游淹没进行验证,进而对原方案运行方式、电站船闸处导墙长度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优化结果表明:拦河闸进水平顺,水面光滑衔接,流速分布合理,流量满足要求;下游流态良好,冲坑深度和冲坑下游坡度满足要求;上游淹没范围满足要求。该研究可对类似工程理论分析及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汾河二库是一座大型的狭谷型水库,库容1.33亿m^3 ,泄洪工程主要是布置于坝体的四个底孔和坝面溢流段。为研究泄洪工程的合理布置方案,进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主要内容为:1)四个泄洪底孔布置于溢流堰右侧的原方案泄洪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坝后水有不均匀,左侧回流范围宽约70m,长达250m,边岸流速局部可达6m/s以上,超过岩石的抗8冲流速。坝脚、边岸、变电站及防洪堤首部等处形成严重冲刷;2)试验表明原布置方案如改变原设计运行方式后,即尽量减少泄流底孔开启孔数,把溢流堰的泄洪能力参与到泄洪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后流态有所改善;3)通过布置方案的优化比较,将泄洪底孔对称布置于溢流堰两侧的修改方案,使坝后流态彻底改善,冲坑基本均匀,冲坑最深点抬高了5-7m。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后的水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含枢纽泄流能力、溢流坝面及门槽边壁压力特性以及坝下河床冲刷等,并与大坝加高前已运行30余年的原型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存在的问题亦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坝址河段弯曲、下游河道逐渐缩窄,泄洪流量较大,泄水闸泄洪的下游河床冲刷特性是工程设计和运行关注的重点。在泄水闸下游河床动床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水闸下游缩窄型河道的流态和河床冲刷特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由于泄水闸下游河道右岸坡往河道收缩,水流产生顶冲和回流,增大了右端闸孔下游消能工的单宽流量、水流波动和下游河床冲刷。模型试验优化了海漫末端防冲槽的布置,可确保工程运行的安全。本文将海漫末端冲深试验成果与水闸设计规范推荐的冲刷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丹江口枢纽泄洪深孔下游基岩多年冲刷实例,以及大理的原型观测,收集了冲刷坑的形成、发展等有关资料,与水工模型冲刷试验成果得到相互验证。同时结合河床地质条件、基岩节理块形状、岩石的性质、断层的破碎带、裂隙发育、缓倾角等因素与冲刷坑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挑流下游基岩冲刷模拟方法,为今后挑流下游基岩冲刷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蟒塘溪水电站溢流坝原设计采用平尾墩挑流消能,经试验,坝下游冲刷严重,冲坑上游坡比不满足1∶3.0的抗滑稳定安全要求。后改用宽尾墩挑流联合消能,下游冲刷减浅,冲坑上游坡比为1∶4.0。工程于2000年10月下闸蓄水,经6年运用并经受了大洪水的考验,原型与模型冲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龚嘴大坝坝基及帷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俭 《四川水力发电》1995,14(3):46-50,94
在龚嘴大坝安全鉴定中,对大坝坝基工程地质情况、施工中坝基处理、坝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文章作了概略介绍。对坝基帷幕灌浆、帷幕防渗效果检测进行了评述。目前在坝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对龚嘴大坝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
在施工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柏叶口水库工程面板堆石坝坝基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坝基渗漏,渗漏稳定,地震,防渗处理,基础处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阐述赣江流域峡江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坝址的比较与选择,提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所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陈村重力拱坝原型观测资料,对带缝坝体异常变形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陈村拱坝105裂缝扩展、左坝肩基岩相对软弱、大坝所处高温低水位不利运行工况以及坝体特殊结构型式是产生异常变形的原因。建议实际运行时应调控水位,避免不利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5.
Cipancuh大坝是印度尼西亚最古老的水坝之一,位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南安由地区的Cipancuh河上。作为一座老坝,大坝(包括土坝和附属建筑物)承受着由于气候条件导致的恶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是,流域条件的变化引起了水流特性的极端变化。基于沉积率的计算,预测大坝服役年限仍有81年,因此必须对大坝加以维护。大坝下游有一小城镇,人口约20万,若大坝管理不当,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根据这项研究,Cipancuh大坝被评定为高风险大坝。大坝的维护包括:维修坝体、维修配套建筑物、加大溢洪道泄洪能力、安装新的监测仪器以及使用现有技术加强监测等。总之,有必要改善大坝性能以提高大坝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在工程地质勘察所取得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水库坝肩工程地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龚嘴大坝施工期遗留的主要问题及运行期水工维护、管理工作简况作了介绍。叙述了大坝特中检查和首次定期检查工作的组织、方法、步骤、工作内容和实施过程。通过检查,对龚嘴大坝运行工 安全状况作了结论。  相似文献   

18.
拱坝河谷三维地震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云  刘光廷 《水利学报》2000,31(9):0079-0086
应用半无限相似单元模拟远场,通过动量守恒定理确定辐射阻尼,建立了有限元离散近场的三维波动计算模型。采用中心差分法,可形成显式积分格式,整个近场域具有相同的精度与稳定性。对于规则半无限域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符合很好,说明本文模型是有效的。最后,将此应用于半圆形及不规则拱坝河谷,计算结果表明地形影响显著,特别是薄弱山体地震动放大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到3月上旬,东风水电站库水位一直维持在960 m以上,在该时段内,坝体温度处于一个低温期.因此在高水位、低温度的环境作用下,坝体水平位移尤其是径向位移比常年同期偏大,个别测点的位移值超过历史值.本文通过对上述情况的简述,用观测数据来说明低温高水位的运行工况以及时效因素对大坝结构安全造成的影响,这有利于对今后运行期大坝变形监测的掌握.  相似文献   

20.
加筋土结构在挡土墙中的应用已较为普及,但作为溢流拦河坝的坝体结构目前却较少。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加筋土溢流拦河坝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