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甲双胍地高血压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23例同血压病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18例高血压病,单纯应用同样降压药物。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胰岛素的变化,并与正常人38例对照。结果二以 较单纯降压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胰钫 分别明显下降。结论二以胍较好地缓解高血压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并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由此所致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3例高血压病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18例高血压病,单纯应用同样降压药物。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胰岛素的变化,并与正常人38例对照。结果二甲双胍组较单纯降压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胰岛素分别明显下降(P<0.05,P<0.02)。结论二甲双胍较好地缓解高血压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并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由此所致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4.
假性黑棘皮病 (acanthosisnigricans,AN)是一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的皮肤特征性改变 ,在不同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常常伴有假性AN。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已被证明对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及早发现和识别高胰岛素血症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二甲双胍除降低血糖外 ,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 ,从而改善高胰岛素血症。本研究旨在观察二甲双胍对假性AN中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二甲双胍治疗患有高胰岛素血症的非糖尿病肥胖症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4例肥胖症伴高胰岛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2例患儿的治疗方式为饮食控制和锻炼,治疗组12例患儿的治疗方式为在饮食控制和锻炼的基础上服用二甲双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MI和HOMA-IR有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有明显下降,但HOMA-IR并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内有3例患者发生腹部不适及腹泻,治疗1个月时,1例患儿出现发热伴腹泻症状,治疗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无异常反应。结论二甲双胍在治疗患有高胰岛素血症的肥胖症患儿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而且二甲双胍的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IR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给予苯那普利片加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单纯用苯那普利片。治疗前、后均作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2组间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及动态血压的变化。结果:2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2 h胰岛素均无显著下降。联合组2h血糖下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后胰岛素敏感指数有显著升高(P<0.05),以联合组为显著(P<0.05),2组降压疗效均显著,但对照组降压药剂量比治疗组大。结论:对伴IR的高血压患者苯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IR,能提高降压疗效,且能降低降压药用量。  相似文献   

7.
32名年龄在12~18周岁的肥胖或超重青少年(男18名,女14名),经1个月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体重无变化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检查,并检测身高、体重、血压和心率,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1/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格华止)1000mg/d,对照组给予外观相同的赋形剂,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体重略有减轻,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结论二甲双胍治疗伴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或超重青少年,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关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时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88例高胰岛素血症假性黑棘皮病(AN)肥胖儿童给予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对空腹胰岛素、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胰岛素和AN评分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改善假性AN肥胖患儿高胰岛素血症状态,AN分级方法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无创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单独或与苯那普利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将120例伴糖耐量减低非糖尿病EH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9例)和苯那普利组(61例),分别以二甲双胍500mg,3次/d和苯那普利10mg,1次/d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者,给予上述2种药物联合治疗,剂量同上;达标者继续原治疗不变。总疗程为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二甲双胍组和苯那普利组在治疗1个月后收缩压分别下降(12.5±6.4)mmHg和(14.9±6.5)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8.5±6.2)mmHg和(9.9±3.8)mmHg;在治疗2个月后收缩压分别下降(16.9±5.0)mmHg和(19.9±6.4)mmHg,舒张压分别下降(13.1±5.3)mmHg和(14.3±1.2)mmHg,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联合用药率均为56%。②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胰岛素、糖负荷1h胰岛素、糖负荷2h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1、2个月后明显下降(均P<0.01);在苯那普利组除糖负荷1h胰岛素于治疗1个月后开始下降外(P<0.05),其余于治疗2个月后明显下降(均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二甲双胍组于治疗1个月后明显高于苯那普利组(P<0.05),在治疗2个月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苯那普利对伴糖耐量减低EH患者具有相似的降压效应和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病人的降压疗效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例高血压伴IR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给予坎地沙坦酯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服药后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服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IR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 (EH)伴糖耐量减低 (IGT)患者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4 3例EH伴IGT患者分组进行非诺地平降压治疗 (Ⅰ组 )和非诺地平降压加二甲双胍治疗 (Ⅱ组 )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脂代谢和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 :Ⅱ组患者IGT、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 ,与Ⅰ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血脂水平、体重指数较Ⅰ组也有所下降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二甲双胍能较好地用于EH伴IGT患者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方法:测定无糖尿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80例、健康对照组43例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2h胰岛素(P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进行对比。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FINS及PINS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13.5±5.0)mU/L:(9.2±4.6)mU/L,(40.9±10.4)mU/L:(16.1±6.9)mU/L,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IS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0.3):(-3.4±0.3),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其发生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压和体重指数将10 8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2 8例 )、EH非肥胖组 (46例 )、EH肥胖组 (34例 ) ,所有 EH患者均接受非洛地平治疗。检测受试入选时和 2个月后血压、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 (IS) ,计算 IS敏感指数。结果 :EH患者血压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5 ) ,6 6 .7%的 EH患者存在高 IS血症及 IR,非洛地平治疗后 EH非肥胖组血清 IS明显下降 (P<0 .0 5 ) ,但 EH肥胖组血清 IS无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非洛地平降压疗效确切 ,并能改善不伴有肥胖的EH患者的 IR,而对 EH伴肥胖者的 IR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抗高血压治疗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特异性的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3例高血压病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AM水平。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础血浆A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55.78±15.08)ng/L比(39.90± 6.93)ng/L,P<0.01]。II期患者的平均血浆AM水平显著高于I期患者[(61.87±13.48)ng/L比(48.64±14.62)ng/L,P<0.01];伴有左心室肥厚(LVH)者高于无LVH者[(66.49±14.11)ng/L比(53.29±9.62)ng/L,P<0.02];有肾功能损害者也高于无相应病变者[(67.32±15.92)ng/L比(53.09±11.47)ng/L,P<0.02]。福辛普利治疗3个月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AM水平降至(45.91±10.25)ng/L(P<0.01),但LVH或肾功能损害者仍高于无相应病变者(均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AM水平升高,尤其是伴LVH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后其水平显著下降,说明AM可能对血压的调节和肾功能的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氯沙坦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2例 ,用氯沙坦 5 0mg·d-1,疗程 6周。对照组为 31例 ,用福辛普利 10mg·d-1,疗程 6周。  结果 氯沙坦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8± 6 )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2± 7)mmHg(P <0 0 1)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 (15± 8)mmHg(P <0 0 1) ,舒张压下降 (14± 6 8)mmHg(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糖负荷后 12 0min胰岛素下降 (13± 11)mU·L-1(P <0 0 5 )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1± 2 ) (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 12 0min时胰岛素下降(17± 15 )mU·L-1(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 (3 8± 3) (P <0 0 1) ,氯沙坦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降低 (0 0 4±0 0 1)mmol·L-1(P <0 0 5 ) ,福辛普利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长期服用福辛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肥胖度、胰岛素敏感性、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血脂和血糖等的影响。方法 :4 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口服福辛普利 14个月 ,以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开始 30min后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比值 (△I3 0 /△G3 0 )为 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标 ,观察血压、体质指数 (BMI)、腰围 /臀围比 (WHR)、血糖、血脂等的变化。 结果 :EH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下降 ,BMI(治疗前后分别为 2 7.4± 2 .8和 2 6 .8± 3.0 ,P <0 .0 1)显著下降 ,WHR稍下降 (治疗前后分别为 0 .932± 0 .0 72和 0 .92 8± 0 .0 72 ,P >0 .0 5 ) ,ISI(治疗前后分别为 5 2 .2± 15 .8和 5 8.7±18.6 ,P <0 .0 1)和△I3 0 /△G3 0 (治疗前后分别为 2 0 .0± 17.9和 2 6 .6± 2 6 .5 ,P <0 .0 5 )显著提高 ,血糖和血脂显著下降。结论 :长期服用福辛普利能降低EH患者肥胖度 ,延缓脂肪分布的衰老性变化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 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 ,改善糖代谢和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方法对无糖尿病病史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32例、老年对照组30例测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C肽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空腹胰岛素,高血压组为(13.1±5.4)mU/L,冠心病组为(11.1±0.3)mU/L,对照组为(10.3±1.9)mU/L;餐后2小时胰岛素,3组分别为(62.3±16.8)、(44.3±6.4)及(10.8±3.1)mU/L。均为高血压组高于冠心病组,二者又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及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为对照组大于冠心病组,二者又大于高血压组(分别为P<0.01及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均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降低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对伴有微量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伴有微量蛋白尿( MCA) 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改善肾损害的作用。 方法 采用连续样本,自身前后及分组对照方法,对32 例高血压伴MCA 者(EH 组) ,男24 例,女8 例,平均年龄(71-6 ±6-8)岁,观察在治疗前和每天服用氯沙坦50 m g 12 周后的血压、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Cr) 、24h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尿白蛋白/ 肌酐(Alb/Cr) 的变化,EH 组治疗前在BUN、Cr 、Ccr 方面与12 例非高血压老人作对照( 对照组) 。 结果 治疗前EH 组的Ccr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5) ,用氯沙坦治疗后,除血压有明显下降外,尿Alb/Cr 亦显著性降低( P< 0-01) ,Ccr 明显升高( P< 0-05) 。 结论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可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醛固酮逃逸现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后并发的醛固酮逃逸现象.方法 6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使用依那普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根据治疗3个月时的醛固酮浓度,判断有无并发醛固酮逃逸.结果 依那普利治疗后1个月,AngⅡ、Ald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但3个月时,AngⅡ有所升高,Ald明显增高.65例中有28例并发醛固酮逃逸,发生率约43%.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3个月以上)使用ACEI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