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群,具有多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因此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有利于提供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的依据,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InVEST模型,选取生境质量、碳储存、水源供给、土壤保持4个指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经济价值叠加制图,最后得出大湾区重要的本地化生态系统服务经验数据及综合价值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政策的制定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碳储存整体呈下降趋势,降速先减缓后加快,土壤保持波动式下降,而水源供给呈“U”型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生境质量呈中部向四周辐射降低的环状分布;碳储量呈中部区域—伶仃洋东岸低、四周高;水源供给量呈西北部—东部山地低、北部—西南沿海高;土壤保持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2)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量波动式下降。空间分布上,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价值呈中部低、南部沿海—北部林地高。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碳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大湾区在2005、2010、2015、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02.41×106、200.87×106、199.99×106、200.10×106 t,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大量的林地、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大湾区碳储量降低了1.14%,年损失率为0.09%;3)2015—2018年大湾区固碳量转负为正,说明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初见成效。在低碳湾区发展目标下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推进增绿碳汇工程将会大大提高湾区的碳储存与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3.
柯超  彭恺 《城市建筑》2022,(9):80-84
为探讨新城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本文选取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四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用地识别,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武汉花山生态新城2008—2018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建设用地剧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和降低的地块呈现一定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研究基于湖北省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对土地变化速率、空间集聚程度、土地转移方向与数量进行测算,并分层次探究驱动力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变化速率上,两江流域较其他区域活跃,城镇较乡村活跃;(2)各类型土地空间集聚性上,城镇空间逐步增强,农业空间逐步降低;(3)驱动力构成上,乡村比城镇构成模式简单,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性;(4)区域差异性上,鄂西受区位、高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鄂中、鄂东地区受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颖  陈锐  杨鑫 《城市规划》2015,(11):16-22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程慧  任春悦 《室内设计》2023,38(3):60-66
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人居 环境研究为基础,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 相关、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对该区域2010— 2019年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 行分析,并借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进一步探究其 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的四大准则层均低于0.150,总体水平偏低,除 经济环境外,其他三大准则层均呈小幅度上升态 势;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 平缓上升态势,各省份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 1%的相关性检验,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 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湖北境 内,并向西南方向偏移;标准差椭圆主要分布于中下游地区;污水年排放量、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人口密度、社会消费平零售总额等对长江 经济带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大,且各省份驱动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 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邵大伟  吴殿鸣 《中国园林》2020,36(10):57-62
土地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和质量,高度城镇化地区镇域空间尤为突出。以TM/ETM数据为基础,借助当量因子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镇域尺度分析1995—2015年5个时段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大幅减少,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居于主体控制地位,水域、耕地主导用地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减幅仅为1%,水域增加有效缓冲了损耗;3)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价值约占总价值的8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一且明显衰退;4)镇域空间整体具有不断加强的集聚特征,局部低值贫瘠区、退化区的"一核两片"和高值核心区、保育区的"一环一带"格局基本稳定,中心城区-昆山沿线及周边具有加剧衰退的迹象,过渡区、退化区范围不断强化。基于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分区、分类的管控对策,以期为生态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摩天大楼是现代城市崛起的重要标志,过去百余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国家,探索全球摩天大楼的演化过程、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与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基于此,文章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全球200m及以上摩天大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摩天大楼的演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空间上表现出“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态势,其时空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等因素影响。研究指出中国摩天大楼的发展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颂  张浩鹏  裴新生  王颖 《中国园林》2023,39(4):121-125
科学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定量化分析视角,运用长时间序列数据,综合多种模型算法分析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芜湖市村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簇时空演变特征。依据其演变规律将芜湖市域分为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稳定供给区和波动供给区2个功能大区,并进一步细分为都市生态修复、长江生态保护、生态农业维护、丘陵生态保育、生态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和丘陵生态恢复区7个功能区,并提出差异化的生态系统管理建议。研究有助于提升生态功能分区客观性和科学性,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流中的悬浮态泥沙对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输移转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室内平衡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对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的泥沙粒径、初始泥沙浓度等关键要素对磷酸盐吸附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三种泥沙粒径在不同泥沙浓度时的吸附特性,认为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着泥沙浓度和粒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通过Langm iur吸附等温式的拟合,求取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认为三峡库区悬浮态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是Langm iur型第五类吸附,在清样浓度和吸附量较高时出现吸附最大值,并随着清样浓度的继续增加而减少;(3)泥沙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随着磷酸盐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约为2~4 h。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及其危害性。首先对库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其后列举了自古至今该区地质灾害的危害事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分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给该区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五个方面危害性。结论认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长期给该区社会经济环砍造成了重大危害,且呈日趋严重之势,应尽早实施科学的防、减灾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的城市交通建设需适 应山地库区环境及机动交通发展的要 求。论文通过总结三峡库区城市道路与 交通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 三峡库区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库区环境 适应性、山地环境适应性及机动交通适 应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 设对策。  相似文献   

14.
Riparian zone is a typical ecotone that connects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environmental stress magnifies here and the natural regulation of rivers is extremely active. In other words, the most dynamic and vibr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rivers and landscapes occur in riparian zon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dams and the operation of reservoirs have turned many riparian zones into river/reservoir alternation interfaces, influenced the shaping of hydrological and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basin ecosystem as well. By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and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 By studying the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ject of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 of Pengxi River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Chongqing,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 element design, structural design, functional design, and process desig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river ecosystem restoration. The results of 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tored ecosystem of the Wuyangba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 has an obvious increase in habitat type 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a strong abil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to adapt to seasonal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and an improvement in purify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he project demonstrates the coordination and symbiosis of interfa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waterfro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 project offers an innovative effort in exploring ecosystem restoration design and practice of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s. The design strategies and framework can be a reference for other ecosystem restoration cases that are affected by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in river/reservoir interfaces.  相似文献   

15.
赵万民  朱猛 《时代建筑》2006,(4):176-179
文章以1994年至今十余年的时间段为研究对象记叙库区城市(镇)形态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库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狭长的地形与复杂的山地环境特征,决定了支线航空有广阔的前景。支线航空运输具有建设投资省、方便快捷、服务半径大等优点,是三峡库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条件。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航空运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及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支线航空交通的前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列输沙试验,研究了三峡水按156m方案运行时期涪陵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涪陵城区沿岸将发生普遍的淤积,淤积的主要部位是河床较宽浅的边滩,弯道凸岸和岸线参差不齐的凹岸缓流区。 分析了泥沙淤积给港口航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肖强 《重庆建筑》2016,(7):46-48
郑万高铁进入三峡库区后,在长江北侧多次跨越长江支沟,该文针对三峡库区常年存在的岸坡稳定问题,结合郑万高铁在前期选线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可为今后的类似项目积累选线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澜凯  朱猛 《室内设计》2013,28(2):20-24
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城市综 合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 讨库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 的问题。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8个区县 2004-2011年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数 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人居环 境和经济发展指数,确定协调程度;再 通过横向对比,总结出库区人居环境与 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种类型,并分析四种 类型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 后续人居环境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城镇江岸是在拆建改建基础上形成,空间条件受限,历史遗留问题多,并受到峡江坡岸地形条件和水位大幅度消落变化的影响,治理提升难度极大。本文在认识三峡库区城镇江岸特点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化治理提升存在的问题,引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基于景观的整体性思维和过程性方法,提出强化江-城联系、注重系统优化、加强建设协同的综合治理策略,以及与水共处的防洪排涝策略、结合自然的生态修复策略、动态适应的空间利用策略和注重体验的场所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