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公园面临着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认知当代园林遗产并处理好遗产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从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引入数字化技术重新观照近代公园的演变历程和保护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园为例,运用数字技术对园林风格和思想流变进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园与城市的多层次动态关系,指出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近代公园价值认知与判断,对于近代公园的遗产价值评价和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青  瞿伊乔 《中国园林》2020,36(10):23-28
从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 U L)视角剖析埃及开罗阿兹哈尔公园由被称为"Al-Darassa"的废弃物堆场转变为城市中心"绿肺"的棕地再生杰出案例;重点关注其棕地再生策略如何回应Al-Darassa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开罗城市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经济及文化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总结了在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案例在整体策略、场所营造和干预机制3个方面对中国棕地再生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郭维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22,38(10):127-132
北京万牲园作为清末政府尝试社会变革之时的产物,是由新思想引发的本土化变革在物质空间层面的直观体现,也是北京近代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先驱,反映了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传统空间转型中的设计应对方式。通过多种史料考察北京万牲园的建设历程与营造特征,解析其在场所功能转换中体现的空间营造手法与设计理念,以此探讨其物质结果呈现与时代背景、政治观念、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对农事试验场、公园、动物园等外来文化中“文明设施”原型的理解,北京万牲园在建构过程中将“农事试验”作为基底进行风景营造,以传统造园手法容纳了农业研究、科普教育、游憩休闲等多重功能;借由交通系统、车轿游船服务与多样化餐饮场所来建构相对完善的游憩服务系统,将游憩与“民智开通”的社会教育目的融合,奠定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公园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变迁、文化更迭、环境伦理观演变,后工业区经历了50年的更新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全球后工业区更新的4个嬗变历程:初现变革、剧烈变革、结构变革、整合性变革,以揭示后工业景观变革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社会与法规、生态主义思想、创新理念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历时性分析,重新解读50年变革历程中的代表性案例,揭示风景园林实践进程中后工业区更新的多元化探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历史分期—变革内涵—里程碑案例的后工业景观研究脉络,以期为当下中国后工业景观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宋菊芳  柳佩  李军  陈庆泽 《新建筑》2021,(2):116-121
近年来,以历史性城镇景观为核心、应对新时代新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管理框架开始构建。历史性城镇景观指的是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已经成为国际遗产界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最新系统性认知。遗产的阐释与展示是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理解及认识的关键手段,对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遗产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现代居住类遗产——汉口里份为例,探究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里份阐释与展示策略,为同类型城市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7.
贺斌  瞿志 《室内设计》2018,(1):96-100
乡土景观是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 要学科,拥有多学科的研究语境。当前对乡 土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科和建筑学 科,而聚焦于宏观区域面貌的风景园林视角 下的乡土景观研究通常不是关注的重点。本 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乡土景观的研 究划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 在研究过程中以农业景观为主线,以成都平 原地区乡土景观的演变过程为对象,详细阐 述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成都平原乡土形成 过程,并归纳成都平原乡土景观的核心特征, 旨在促进广大学者在更宏观的视野中解读乡 土景观,展开更多的乡土景观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及相关历史建筑也逐渐成为大家的选择。历史性城镇景观(HUL)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用于指导历史城镇在面临保护与发展矛盾时的整体性。文章以历史性城镇景观为视角,以武汉宋庆龄汉口旧居革命旧址为例,通过研究革命旧址的现象表征和建筑特征,对旧址资源进行影响因素及脆弱性评估,寻求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期为其他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书法景观逐渐成为营造遗址公园的独特景观元素,成为遗址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赋予审美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以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为例,从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空间序列等角度出发,分析各节点空间和序列的划分、组合.最终得出书法景观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和情感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遗址公园景观环境的结...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秦建中 《中国园林》2022,(S1):35-38
郊野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有独特的景观价值。通过对云栖公园设计及建设过程的总结和思考,对郊野公园定位、景观风格、山水格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郊野公园的建设,保留了当地的生态人文资源,将原本荒废的城市边缘地带转变为可供居民休闲游憩的生态场所,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工业遗产保护呈现物质遗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趋势,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可以更为全面地认知工业遗产价值并促进其完整性保护。以宁波甬江北港区工业遗产为例,从自然与建成环境脉络、基础设施与空间结构演进、工业遗产单元及其工业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揭示各层面关联特征,提出了建立时空框架下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倡导基于工业遗产要素系统关联的整体保护、完善塑造工业遗产特色风貌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昪  赵纪军 《中国园林》2023,39(6):133-138
西安莲湖公园是近代西北地区最早进行系统建设的 自建公园之一,其早期持续的营建活动不仅是近代内陆园林转 型历程的一个缩影,也展现出不同于沿海开埠地区城市公园的 鲜明特色。为探求近代内陆自建公园营造在“西风东渐”文化 冲击下的自主探索与能动受纳,引入“自在”与“自为”这一 对概念,系统梳理近代时期莲湖公园由整备、营造、修葺到重 建4个阶段中“自在”的营建特征和“自为”的主导观念,借 此总结近代自建公园营建之客观内涵背后的能动本质,以史为 鉴反思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也为新时代的公园更新 提供更多参照。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需要一种生态筑底、协同整合的基础设施作为区域联动发展、动态演变的框架。通过梳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挖掘其与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整合潜力,利用"千层饼"模式分析生态过程,结合耦合法统筹系统、要素、场地间的"互适性",探讨跨尺度、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提出依托景观基础设施规划思想,以区域水管理为纽带组织蓝绿系统协同骨架,以复合水乡单元替代单一功能分区,构建多中心水乡簇群为基础的"产城""三生"融合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当代建筑》2021,(11):39-4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契合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工业遗产公园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综述工业遗产公园发展历程,归纳工业遗产公园营建的空间模式和特征;解读"生产单元"作为工业遗产公园空间和景观的规划方法模式,希冀拓展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视角。结合黄石"东钢"工业遗产公园的规划,解读工业生产单元导向下的价值评估、污染治理、建筑干涉、功能分区、景观组织和项目建构规划过程。阐述基于生产单元模式、以生产流程展示为目的的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戴代新  刘颂  张桐恺 《风景园林》2019,26(8):95-100
为了建立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 探究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价值与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采用 SPICED 指标框架建立针对上海近代公园的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自主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 APP 收集、分析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评估意见,对复兴公园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文化服务和使用者、文化服务和公园景点空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复兴公园作为近代公园,其文化服务主要体现为休闲游憩,历史遗产价值公众认知度不高;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公园景点空间类型与文化服务存在相关性;某些文化服务之间存在正、负两面的相关性;最后提出对近代公园更新发展策略的思考。研究基于 PPGIS 技术提高了上海近代公园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将文化服务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园城市以传承与发扬地域历史文化为责任担当, 在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孟 兆祯院士生前全程指导的作品——成都蜀园的建设实践为例, 深入研究巴蜀文化与川西园林文化,明旨立意,以“中国风景 园林设计理法序列”为指导展开设计。蜀园因势利导绘山水, 因境安景始问名,布局有秩成章法,穷理尽微显文脉,达到艺 海妙谛的愿景,余韵可期。以此探索在当代公园城市建设背景 下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天洁  张晶晶  夏成艳 《风景园林》2017,24(10):101-109
现存近代公园是一种活态园林遗产。选取天津中心公园为案例,梳理其发展变迁历程,解读历次改造的规划设计意图,诠释其历史、艺术、社会、精神等价值。并尝试通过网络评论大数据分析、行为注记、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揭示游园者对其多重价值的感知,探究遗产认知与日常需求的关系,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