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被膜薄,仅由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纤维构成,脾小梁明显,红髓和白髓混合,无明显的分界,鞘毛细血管发达;瓦氏黄颡鱼脾小梁细而少,白髓中淋巴细胞密集,在靠近被膜的脾实质边缘区域密集的淋巴细胞形成外形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岩原鲤脾小梁发达,伸入脾实质将脾脏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叶,白髓中密集的淋巴细胞较少,未见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分散存在,无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网的形态、密度、排列方式及其空间联系,探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的组织构筑与功能。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基质结构主要由密集、交织的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并在高内皮微静脉周围形成轮样结构。结论:高内皮微静脉周围网状纤维形成网状纤维网,并与淋巴迷路周围的淋巴迷路周围的网状纤维网相连,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3.
一例豹猫脾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脾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研究豹猫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作者用Nikon80研究显微镜观察了豹猫脾的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H.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豹猫有副脾,两个脾形态上大致相同,其解剖位置、颜色、硬度及弹性均正常。豹猫脾呈扁椭圆形,被膜较厚,小梁发达。动脉周围淋巴鞘发达;脾小结发达并形成生发中心。脾窦不甚发达,腔隙小,形状不规则;含有大量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体胸腺和周围淋巴器官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多种T细胞和NK细胞单抗和免疫组织化学的ABC技术,在冰冻切片上对人扁桃体、淋巴结、牌和胸腺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D5、CD8、CD4、CD3和AIG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扁桃体,淋巴结的副皮质区、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胸腺,但各种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同。从各种T细胞工群的染色强度和形状看,胸腺髓质部的胸腺细胞相当于周围淋巴器官内的胸腺依赖区。胸腺内T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质膜上的抗原也有相应变化。NK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淋巴结和扁桃体的副皮质区,脾的红髓以及胸腺的筋质部。这些不同的分布,说明NK细胞不仅与淋巴小结的活动有关,可能还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大鼠输卵管沙眼衣原体感染后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输卵管沙眼衣原体(CT)感染后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方法选择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从卵巢囊接种沙眼衣原体E型株.于感染后第1/2d、7d、14d、21d、28d和第35d处死动物取材,显示输卵管和脾内DC的变化.结果 1. 实验1/2d组输卵管未出现S-100 DC,在实验第7d、14d、21d、28d和第35d组输卵管均有S-100 DC出现;2.感染后脾淋巴小结数量增多,体积较大,淋巴小结内S-100 DC密集,动脉周围淋巴鞘内S-100 DC增多.结论输卵管CT感染后,输卵管和脾内S-100 DC增加,提示在体内DC对CT具有抗原提呈和启动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DC具有作为CT治疗性疫苗基础构建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斑马鱼(Daniorerio)脾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脾主要由脾髓和网状组织两部分构成,脾髓分布于整个脾,分为白髓和红髓,但界限不明显,呈混合分布。红髓染色相对较浅,占脾实质的大部分区域,主要由密集的红细胞构成,可见脾窦结构,脾索结构不明显。白髓染色较深,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淋巴细胞的胞核染色较深,呈深紫色。经Gordon-Sweet银染显示网状纤维后,可清晰观察到脾小结,从而可清晰区分红髓与白髓,脾小结与哺乳动物的类似,主要是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酸性磷酸酶染色可见斑马鱼脾内有大量吞噬性细胞存在。电镜结果显示,红髓分布有不同类型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浆细胞,白髓分布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多泡体,这可能与淋巴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斑马鱼脾与大多数硬骨鱼相似,未观察到椭球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斑马鱼(Daniorerio)脾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脾主要由脾髓和网状组织两部分构成,脾髓分布于整个脾,分为白髓和红髓,但界限不明显,呈混合分布。红髓染色相对较浅,占脾实质的大部分区域,主要由密集的红细胞构成,可见脾窦结构,脾索结构不明显。白髓染色较深,主要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淋巴细胞的胞核染色较深,呈深紫色。经Gordon-Sweet银染显示网状纤维后,可清晰观察到脾小结,从而可清晰区分红髓与白髓,脾小结与哺乳动物的类似,主要是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酸性磷酸酶染色可见斑马鱼脾内有大量吞噬性细胞存在。电镜结果显示,红髓分布有不同类型的红细胞、血小板和浆细胞,白髓分布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多泡体,这可能与淋巴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斑马鱼脾与大多数硬骨鱼相似,未观察到椭球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取24只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及CD20阳性细胞的比例和分布。结果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皮质、髓质分布不规则,皮质、髓质并非完全倒置。皮质由淋巴小结和弥散性淋巴组织构成,髓质内可见髓索和髓窦。CD3、CD4、CD8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CD2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小结和髓质内。结论成年贵州小型猪淋巴结组织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所不同,淋巴结内可见皮质、髓质倒置分布,但并非完全倒置。淋巴结中T、B细胞分布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无法氏囊仔鸡脾脏发育的观察》一文之附图(正义见第10页)图11日龄鸡脾内淋巴细胞的集聚,×200;图2α-萘成酯酶显示1日龄鸡脾内呈T型反应的细胞(箭头示),×200;图3示1周龄鸡脾内淋巴小结基本形成,×400;图4示1周龄实验组鸡脾内淋巴小结中...  相似文献   

10.
在Balb/c、C57和昆明鼠的消化道不同部位以人精子抗原免疫后,取其脾、肠系膜淋巴结、Peyer氏淋巴小结及子宫或附睾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培养。以ELISA法测定了这些部位的淋巴细胞所分泌的以及免疫小鼠肠道冲洗液和血清中的抗精子抗体。结果提示,Balb/c和昆明鼠抗精子免疫反应较强,而且雌性强于雄性。免疫部位以小肠及Peyer氏淋巴小结内注射的免疫效果较好,不仅可引起消化道局部免疫反应,而且子宫、附睾等生殖道组织也有淋巴细胞分泌抗精子抗体。  相似文献   

1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高等动物体内具有强吞噬能力及防御机能的细胞系统,现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有关问题分述如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 1913年Aschoff观察了细胞的吞噬活动认为血窦、淋巴窦的内皮细胞,脾、淋巴结及骨髓内的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等均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并认为它们均来源于网状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双哌达莫(DPM)、腺苷(ADO)与ADO拮抗剂茶碱(TH)治疗博莱霉素(BLE)肺纤维化小鼠,观察肺、脾等病理变化,探讨肺纤维化发病机理,方法:实验第1天100只小鼠经气管注入BLE8.5mg.kg^-1,随机分BLE,DPM,ADO和TH四组,第2天起分别给予NS(100μl.d^-1)、DPM、ADO和TH,剂量为50mg.kg^-1.d^-1,共7天,第4-30天内处死动物,组织化学法观察肺内纤维变化与脾、胸腺、骨髓病理学改变。结果:BLE组和TH组第4-6生脾。胸腺须质与骨髓中许多基质细胞坏死导致组织严重疏松,BLE组第20天后脾与胸腺逐渐萎缩,肺与脾内网状纤维大量增加。DPM组与ADO组第4-6天脾、骨髓增死基质细胞较少。第30天肺未发生纤维化,淋巴器官未萎缩。结论:BLE能致脾、,骨髓等基质细胞大量坏死与严重组织疏松,内、外源性ADO能轻度减少基质细胞坏死,促进淋巴组织与造血组织增生,抑制BLE诱导的肺纤维化与淋巴器官萎缩。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中华花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的特点是暗带较窄,心肌纤维束状排列.肝脏分3叶,肝实质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分界不清楚.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由白髓和红髓构成,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一对,为长形扁平囊,肺泡囊状,肺泡内可见管壁的结节状膨大.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和收集管6部分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在肾小体附近可见致密斑样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一系列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冰冻切片上对不同胎龄(9~38周)的脾,比较观察了淋巴组织形成过程中,B细胞膜抗原的变化。结果发现胎儿脾内T、B淋巴细胞集聚是沿血管分布的,开始为集落样,随着淋巴细胞不断增加,则分别发育为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B细胞由集落发展为脾小结时,膜抗原出现一系列变化,如Leu14和BA-1由弱阳性到阳性,OKB-2和Tac由阴性转变为阳性。其他的各种SIg,HLA-DR也有相应改变,这些膜抗原表达的变化,提示B细胞向成熟方面发育,但未发育为浆细胞,脾小结内也未见有生长中心。T细胞数量由少到多,但染色强度没有改变,这是因为T细胞不在脾内发育,而且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功能上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探讨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人淋巴结的分布,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人类腹股沟、腋窝、肠系膜、肺等淋巴结40例,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呈细丝状沿被膜和门部结缔组织小梁及血管进入皮质后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环境淋巴小结,进一步分支到达髓质。同时在淋巴小结发生中心及副皮质区有S-100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髓质髓窦内有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论;淋巴结内有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支配、并有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广东乌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纤维束状排列,可见闰盘结构.肝脏分3叶,肝内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分界不清.肝血窦内含色素细胞.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为一对长形扁平囊.支气管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支气管的黏膜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肺泡囊状.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收集管等部分构成.颈段和中间段均由单层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收集管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相似文献   

17.
鲤鱼和鲫鱼脾脏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鲤鱼和鲫鱼的脾脏中都没有小梁,其红髓和白髓是混合的。脾脏中都有椭圆体,其末端向脾髓开放。脾髓的纤维网眼中缺乏血管壁,椭圆体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可直接流入脾髓网状结缔组织的腔隙中。腹腔注射墨汁的鲫鱼,2小时后即可在椭圆体的巨噬细胞中看到碳粒的积累,可见脾脏的过滤作用主要在椭圆体中进行。在注射墨汁的鲫鱼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比未经注射鱼的脾脏明显,且数量增多,它和哺乳动物淋巴结和脾脏中的生发中心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月龄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组织特点进行观察,为其用于建立人类免疫相关疾病模型提供基础形态学资料。方法2、4和12月龄小型猪免疫器官被分别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4月龄前,胸腺内胸腺细胞和胸腺小体的数量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12月龄时,胸腺细胞数量有所减少,排列比较疏松,胸腺小体的数量和体积基本没有变化;2月龄时胸腺小体周围可见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泡状细胞和细胞碎片。4月龄前,脾白髓动脉周围组织淋巴鞘和脾小结在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增大,但12月龄时有所减少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其变化与大鼠和鸡的基本一致。2月龄淋巴结皮质靠内,髓质靠外,4月龄两者分界不明显,12月龄淋巴小结较大,淋巴细胞排列疏松,髓质内淋巴细胞较少,毛细血管增多。结论从整体结构上观察,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免疫器官的组织学结构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淋巴管的行程中,是淋巴液回流至血液的必经之路,具有滤过淋巴液的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所以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但是,由于淋巴结是一个细胞密集的网状组织(网状纤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了胎儿(胎龄27~38周)和成人肠系膜淋巴结内树突细胞的分布及对S-100蛋白抗体和HLA-DR抗体的反应。结果显示胎儿淋巴结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细胞分布在外周区,中央区较少;这些细胞对HLA-DR抗体亦呈阳性反应。成人淋巴结的树突细胞有两种,一种是位于初级和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的小结树突细胞,另一种是位于小结间和副皮质区的交错突细胞。小结树突细胞与HLA-DR抗体呈阴性反应,而交错突细胞则呈强阳性,提示这两种细胞不仅在分布上不同,而且对HLA-DR抗体反应也不同。进一步证实了小结树突细胞和交错实细胞在细胞来源和免疫功能方面是不同的两种辅助性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