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婴戏纹饰是陶瓷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明代景德镇民窑曾出现大量婴戏纹饰,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符号学也是当今最流行的人文学科方法论之一,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明代民窑婴戏纹饰可以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婴戏纹饰进行能动的多元分析。通过对婴戏纹饰的符号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使符号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明代民窑婴戏纹饰得到更好的解读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代后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体现出了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儿童吉祥、多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推动了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题材审美的创作。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婴戏纹民俗内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传统哲学思想都对婴戏纹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仁"的伦理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佛教莲花化生童子的信仰以及道家"复归于婴儿"的自然审美观,构成了明代民窑青花瓷婴戏纹饰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对于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饰艺术表现有着巨大以致不可估量的影响。明代后期民窑青花婴戏纹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也表现出超越时代的价值,这也正是明代民窑青花婴戏纹饰文化艺术不断创新与传承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青花瓷无论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因此它成为了古人身份的象征。青花瓷纹饰种类繁多,其中婴戏图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民间艺术中更是极为盛行。婴戏青花瓷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因此,了解明代的青花婴戏纹对于我们研究青花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王俭 《陶瓷研究》2020,(1):108-110
婴戏纹饰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更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题材。其主要以儿童为主要绘画对象,表现儿童纯真,或借以其他物象,组成吉祥图案,在我国陶瓷绘画上广泛运用,有着深刻的社会形态特征和思想文化的背景。其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明清两朝日臻成熟,并延续至今。在西方艺术史当中,儿童形象大都通过神话人物或宗教相关的艺术品走进人们视野,用以表现某些宗教思想或精神诉求。本文主要探讨陶瓷婴戏纹饰在我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演变概况,以及笔者对我国陶瓷婴戏纹饰和西方艺术品中儿童形象横向对比下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婴戏纹是陶瓷人物纹饰的传统题材,文章按时间顺序的脉络,分别就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当代各时期婴戏纹特点的剖析,阐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婴戏纹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婴戏纹是一种传统的吉祥纹样,它以特有的装饰风格在陶瓷装饰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是古代陶瓷装饰纹样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久远,数量、种类繁多。中国古代瓷器上常饰有各种各样的纹样,其中儿童题材是我们常见的一大类。陶瓷上的婴戏纹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董健丽 《中国陶瓷》2002,38(1):49-52
本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瓷质礼器作了概括的介绍。探索了明代瓷质礼器烧造的历史背景 ,即明代礼制的完备和在礼制活动中明廷对使用瓷制礼器的提倡 ;论述了明代瓷制礼器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证明它不仅是明代礼制活动的载体之一 ,而且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引言 粉彩瓷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优势品牌。“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传统陶艺创作中的重要题材。现代粉彩婴戏图注重以新材质、新手法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在陶瓷上,笔者针对陶瓷装饰纹样中一种独特的幼童戏耍装饰,对瓷上婴戏纹样的发展过程、粉彩婴戏图悠久的文化价值、粉彩瓷与婴戏图相互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徐智明  董亮 《中国陶瓷》2007,43(8):61-62
对中国历代瓷器款识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其成因作深入浅出的分析,旨在剖析其深层次内涵,使人们对中国瓷器款识的演变脉络形成清晰的印象。主要分为明代以前、明代、清代三个时期进行系统分析,其中更着重分析明代这一款识形成和兴起的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10.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民间的图式、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历代青花的演变、重点阐释明代民窑青花的形成、题材、装饰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牡丹纹作为为元明清青花瓷中重要的装饰之一最晚出现瓷器不过宋代,布局和绘画方式变化多样。主要特点为枝叶舒展或是多枝相交,花朵怒放被枝头环抱。明朝时期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现存明朝时期的青花牡丹纹饰例,分别分析不同风格和技法的青花牡丹纹饰,从而论证其艺术特色,以及对后期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占晓初  石荣国 《中国陶瓷》2007,43(10):74-76
青花红绿彩作为加彩器的一种,比传统的观点早一个朝代,根据明中青花红绿彩盖罐结合最新的窑址考古成果,得出元代的窑炉设计和釉面配方的缺陷,使元代青花红绿彩的生产和存世极少,明官窑中由于斗彩的出现,青花红绿彩在民间一直沿烧。与元代风格相近,只是到了后期风格才大变。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时期是粉彩瓷发展的鼎盛期,工笔风格成为乾隆粉彩瓷主流。工笔瓷画从明代时开始流行,而乾隆粉彩工笔瓷画是工笔瓷画最典型的代表,达到空前盛行程度。乾隆粉彩工笔瓷画的兴盛是在社会审美趣味、对外贸易、工艺进步、艺术潮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1,47(18):25763-25768
The earliest cobalt application to porcelai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production of the widely recognised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n Jingdezhen did not mature until the late Yuan dynast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texts, imported cobalt pigments were applied to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n Jingdezhen kilns from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and native Chinese cobalt pigments replaced imported sources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s such, scholars have focused intensive studies on the sources of these blue pigments used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n this study, fifteen fragments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excavated from Jingdezhen minyao sites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venance of the cobalt pigment used in the Reigns of Kangxi (1662–1722), Yongzheng (1723–1735) and Qianlong (1735–1795). The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cobalt rich materials correlate more closely to the Yunnan asbolites, rather than the widely-accepted Zhejiang asbolites mentioned in the historical texts and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11,30(1):34-40
中国髹漆工艺始于新石器时期,木地螺钿镶嵌工艺是其髹漆工艺体系中的一个支流,是贝壳装饰艺术、木工镶嵌、髹漆工艺发展的结果。它缘起史前,肇始商周,成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桼与螺钿的天作之合,以桼之坚牢,贝之绮丽,炫其绚烂,光彩夺目,开凿了螺钿镶嵌工艺发展的漆彩光华。在唐代木地螺钿镶嵌工艺几近完美,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大到漆案、琴桌、柜架、屏风、床榻等木制家具,小到瓶、盒、杯、盘及文房用具等小件,都有其应用,充分展示了华夏匠人的聪明与才智。  相似文献   

16.
程琳  冯松林  徐清  吕智荣 《硅酸盐学报》2004,32(5):616-619,624
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对陕西西岳庙宋、元、明、清早期和清晚期4个地层出土的建筑古琉璃胎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用Star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宋代到清早期的古琉璃胎料几乎没有变化;清晚期的琉璃胎料与宋到清早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明代的三件古琉璃胎的化学成分与同期的其它样品差别很大,与清晚期样品的成分接近,稀土总量和稀土标准化模式的判别均支持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7.
赵春暖 《中国陶瓷》2005,41(5):84-87
鱼纹是明清两代瓷器上的常见纹样,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寓意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8.
黄纪阳 《佛山陶瓷》2006,16(3):31-33
本文介绍了明中晚期至清中期陶瓷对外贸易空前发展的现象,并探究了其蓬勃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元明青花瓷     
李川 《中国陶瓷》2006,42(12):77-78,70
元以后,青花瓷逐渐普及,至明代青花瓷已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主流,景德镇也凭借青花产品一跃而成全国瓷业中心。同时,青花瓷的影响波及域外,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重要一族。  相似文献   

20.
赵春暖 《中国陶瓷》2006,42(3):76-77,65
明清瓷器上的祥禽瑞兽纹饰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