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紫砂艺壶,它那千变万化的壶艺造型,是由它一整套独有的成形制陶工艺制成,这套成形制作工艺又是经历代艺人手脑并用。智慧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精益求精的工艺制作技法。  相似文献   

2.
严志军 《江苏陶瓷》2010,43(3):26-27
紫砂艺术是传统的民间工艺,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承载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习俗,同时又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具有当代意义的创造。在紫砂壶艺领域中有一大类属于纪念意义的壶体造型,业内称之为“纪念壶”,它既融人了鲜明的民风民俗,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文化修养、社会活动、人生阅历充实到壶艺创作中,形成开放的心境、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用紫砂壶传递纪念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紫砂壶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粗陶器皿到精致手工艺品的演变,这一演变主要建立在不断满足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而中国的文士阶层又十分喜爱这种小巧而朴雅、集饮茶和品位于一身的茶器,由于他们对紫砂壶的文化寄托越来越强烈,因而也带动了壶艺的文化发展趋势,历代中均有文人雅士、名臣学者涉足紫砂,一次次地将壶艺审美和文化内涵推向了高雅殿堂,同时,他们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壶中,将其他姊妹艺术特征提炼于壶上,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文化壶艺气象.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在选壶、用壶、藏壶时都十分注重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作为选壶的标准和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壶艺创作者对各种文化有所了解、知晓、吸收和运用。紫砂《赏月壶》既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又有独到的文化意韵,体现了紫砂壶文化价值的物化,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正>千年陶都,紫艺芳华,五百余年紫砂壶艺历久弥新。三大经典器型:光素器、花器、筋纹器,以及衍生出的花素结合的改良技法、融合雕塑技法的塑器、陶艺系列、仿青铜器壶型等紫砂壶艺,在继承传统的壶艺过程中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紫砂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氛围,也成为手工艺创作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诗句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是葫芦的成长过程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画作中"福禄图"常有寓意多子多孙,又谐  相似文献   

6.
丁志斌 《江苏陶瓷》2012,45(2):57-57
人有人的风采,壶有壶的神韵,给作品赋予神韵是壶艺创作一以贯之的追求。曾和壶友作过这样的比喻: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觉得他光彩夺目、生动有神,而有些人往你面前一站,觉得他无精打采、没有神气。一把壶也是如此,好的壶理应光彩夺目、生动有神。但是壶艺创作多了,在传统和创新中不断徘徊,有时也会陷入创作的瓶颈之中。任何一个紫砂创作者都  相似文献   

7.
兴紫砂壶艺形式随时代兴替而发展变化,在传承与创新中造型与装饰不断彰显时代精神与特质.改革开放以来,艺人们以壶言志、以壶寄情,用新理念、新思维,创作讴歌、颂扬国家繁荣昌盛、社会进步、生活幸福等为题材的壶艺新作.“万象更新壶”则是在设计理念上诠释创新是继承传统的必然规律与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何燕萍 《江苏陶瓷》2010,43(5):24-24,26
宜兴紫砂经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智慧创造、薪火相传,迄今仍长盛不衰。尤其是数百年来形成的独有的紫砂艺术语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壶艺传承人,陶冶着众多壶艺爱好者的心灵,给人带来身心愉悦与无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陈美艳 《佛山陶瓷》2013,(4):51-51,55
紫砂壶艺是经过艺术加工、集思广益后,一种思想的共鸣和思想的融汇,紫砂的创作也是作者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延伸,也是艺人们追求自我成熟,和壶艺逐渐成长的集大成者。这种不断追求完美,形成自我特色的过程,就是壶道。  相似文献   

10.
《荷塘清韵壶》融合了陶刻的精髓和壶艺的精神气质,两者巧妙而独特的结合,把荷塘清韵的意境描绘的如临其境,它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沉淀演变而来,又把美得内在隐含在壶艺之中的表现形式,虽无荷塘在壶,但表现出的绝美意境,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造诣,诉诸一壶实为可贵。  相似文献   

11.
以"文气"二字来概括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界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品味壶艺之文气,一是要着眼于壶艺作品整体品位意味的品读;二是要品评壶体的文气。壶体是壶艺作品文气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12.
周洪明 《江苏陶瓷》2011,44(1):61-62
通过对传统经典“吴经提梁壶”进行造型装饰创新设计尝试,使“壶谐壶”既保存古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通过壶艺作品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期待和赞美。  相似文献   

13.
朱泥壶造形看似简单,却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朱泥小品不论型制大小、泥料的品质、茶艺的内容、文化内涵以及壶艺特点,都是壶中的极品。朱泥壶是以壶体小为特点,又被称为朱泥小品。  相似文献   

14.
周刚 《江苏陶瓷》2006,39(2):18-19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利用紫砂陶土特有的性能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创新的结果(可谓代代相承)。时至今日,由于人们的喜爱,市场的需要,再一次把紫砂壶艺推向高潮,各方面的壶艺探索更是尉然成风。老一辈的成熟风格更加绚烂,中年的艺术之路日渐丰满,青年陶艺家犹如雨后  相似文献   

15.
范小芳 《佛山陶瓷》2013,23(5):57-57
紫砂壶的创作时,首先要明确紫砂茗壶的存在价值。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紫砂壶艺的创作,必须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充分地表达出来,创造一件件壶艺杰作。  相似文献   

16.
以“文气”二字来概括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界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品味壶艺之文气,一是要着眼于壶艺作品整体品位意味的品读;二是要品评壶体的文气。壶体是壶艺作品文气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17.
谢群中 《陶瓷工程》2014,(11):101-101
《荷塘清韵壶》融合了陶刻的精髓和壶艺的精神气质,两者巧妙而独特的结合,把荷塘清韵的意境描绘的如临其境,它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沉淀演变而来,又把美得内在隐舍在壶艺之中的表现形式。虽无荷塘在壶,但表现出的绝美意境,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造诣,诉诸一壶实为可贵。  相似文献   

18.
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谈紫砂壶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菊芳 《陶瓷》2012,(2):35-35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使经典传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时代特点并融合自己的个人情感,把对茶壶的认识、情趣、适合时代文化特点,传统经典发扬光大,把壶艺表达得更加完美,是从业者开拓创新的一贯追求.笔者师承高级工艺师徐元明学习,并进^研究所深造,得到中国工美美术大师徐汉棠悉心指导,开始进行壶艺的设计创作,特别是对紫砂传统经典壶艺特别嗜爱.仔细琢磨,细细分析其泥料、泥性、泥质以及壶艺特点,工艺特色.这种喜好又促使自己在欣赏之余,亲自动手,从配泥到选泥,仿作传统壶.久而久之,自己对传统壶的认识越来越深.从艺至今,笔者尝试专注于紫砂传统经典壶艺创作,先后制成的壶样从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民国的程寿珍、冯桂林,当代的顾景舟、徐汉棠等,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就制作创新传统经典壶谈一些创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吴顺华 《江苏陶瓷》2012,45(4):50-50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宜兴紫砂欣逢盛世,传承有序,创新不断,出现了许多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和谐安康且富有时代精神的紫砂新作,为弘扬紫砂文化、丰富创新题材、张扬壶艺个性增添了不竭的动力。1壶艺、壶文化传承中时代精神的"密  相似文献   

20.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6):I0009-I0009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与壶艺的关系”,所创作品,有的纯朴敦厚,有的大度和谐,有的灵秀巧隽,多件作品获全国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奖。现为“益顺陶艺中心”创作主力,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