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 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7日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HIBD激光穴位照射组、HIBD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用Y型迷宫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学习记忆能力以及取左脑进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HIBD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与HIBD组和HIBD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相比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BDNF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35.67&;#177;4.32)个/视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提高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体质量、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①取7d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激光非穴位照射组(16只)、激光穴位照射组(16只)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体积分数为0.08的O2,体积分数为0.92的N2)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②模型制备前12h、后3,10,22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③大鼠于第2疗程结束后(每个疗程10d,疗程间隔2d)第2和3天做迷宫实验,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条件反射形成的次数代表其学习记忆能力。④迷宫实验后取脑进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模型组大鼠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激光穴位照射组虽稍低于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长快。②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条件反射产生次数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激光穴位照射组微管关联蛋白2阳性染色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发育,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且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氦氖激光照射致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braindamage,HIBD),观察其对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新思路。方法:7d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苏木精-伊红、Nissl染色以及采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激光穴位照射组与其他组相比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减轻,胞体内Nissl体丢失较少,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24.06±3.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促进了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体质量、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①取7d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激光非穴位照射组(16只)、激光穴位照射组(16只)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人低浓度氧(体积分数为0.08的魄,体积分数为0.92的Nz)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②模型制备前12h,后3。10,22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③大鼠于第2疗程结束后(每个疗程10d,疗程间隔2d)第2和3天做迷宫实验,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条件反射形成的次数代表其学习记忆能力。④迷宫实验后取脑进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模型组大鼠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激光穴位照射组虽稍低于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长快。②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条件反射产生次数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P〉0.05)。③激光穴位照射组微管关联蛋白2阳性染色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 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发育。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且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7d龄Wistar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缺氧组、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0-乙酰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尼氏体的脱失现象,增加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胆碱ChAT和BDNF的表达。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推测与促进神经元对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氦氖激光照射致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观察其对海马齿状回细胞增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HIBD提供新思路。方法:7d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缺血缺氧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苏木精-伊红、Nissl染色以及采用抗Brdu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激光穴位照射组与其他组相比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减轻,胞体内Nissl体丢失较少,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阳性细胞的表达量明显增加24.06&;#177;3.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激光穴位照射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促进了海马齿状回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疗法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取7 d龄普通级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激光非穴位照射组(n=16)、激光穴位照射组(n=16)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制成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10 min/次,1次/d,并在同一时间进行,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疗程间隔2 d.照射穴位选择大椎、百会两穴.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治疗结束后以三等臂辐射状Y迷宫检测Wistar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取脑组织制备切片,进行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6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缺失值,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激光穴位照射组达到学会标准平均需要的次数(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06&;#177;4.74),(35.92&;#177;5.88),(33.94&;#177;4.68)次,P<0.05];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7.13&;#177;2.99),(27.25&;#177;5.63),(2694&;#177;3.15)次,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条件反射形成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记忆能力(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海马结构CA1、CA2、CA3、齿状回均有大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其中以海马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最密集;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海马结构内仍有一定量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2区、CA3区和齿状回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基本同假手术组;激光穴位照射组CA1区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与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加,接近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使脑组织合成神经递质脑神经元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丰富环境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d、28d两个亚组(n=6)。采用Rice-Vannucci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丰富环境组予以早期抚触及丰富环境刺激治疗。术后7d、28d采用水迷宫检测方法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结果:术后7d、28d,与模型组比较,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BDNF表达升高(P0.05),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改善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的表达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氦氖激光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2只7d龄Wistar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缺氧组、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0-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mnsferase,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lmphic factor,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尼氏体的脱失现象,增加缺血缺氧后脑神经元内胆碱ChAT和BDNF的表达。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推测与促进神经元对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