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梳理古代医家对慢性咳嗽的认知源流及其治疗用药规律的文献证据,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专家意见征询,确定慢性咳嗽的古汉语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作为检索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条文,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436条文献条文,其中3/4出自明清时期。最早描述中草药治疗慢性咳嗽的条文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火(热)邪、燥邪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脏腑分类以肺咳、脾咳和肾咳为主。频数分析≥3次的中药方剂有13个,其中阿胶散是最常用的方剂,其次是贝母汤和补肺汤。共检出263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草药,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草药是生姜、蜂蜜、甘草、款冬花和杏仁。关联分析得出最常用的核心药对如紫菀配伍款冬花、生姜配伍杏仁、紫菀配伍桑白皮、人参配伍杏仁等组合。聚类分析得出8个具有治疗潜力的新处方。结论:古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治疗时注重清热化痰、养阴润肺、降气止咳、敛肺止咳、温肺止咳、燥湿化痰等治法的联合应用,基于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的新方代表提示慢性咳嗽病机的复杂性,可为治疗慢性咳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慢性咳嗽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TCMISS V2.5)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2007—2017年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中药处方,应用TCMISS系统分析129个处方中各种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在筛选出的129个中药处方中,共出现300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15的中药有22味,而甘草、桔梗以及苦杏仁为使用频次高的前3位。使用频次高的前3位归经分别是肺、脾、胃经。中药四气属性前3位的分别是温、平、寒,而五味属性前3位的分别是苦、甘、辛。根据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是"甘草,桔梗""桔梗,苦杏仁"和"甘草,苦杏仁"。结论: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常用中药以宣肺化痰止咳药、健脾益肺药等为主,药物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脾、胃经,而四气五味以性温、平、寒,味苦、甘、辛为主,其中甘草、桔梗、苦杏仁、陈皮、茯苓、蝉蜕、前胡、麦冬、黄芩、白术、桑白皮是临床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韩明向教授临床辨治慢性咳嗽处方用药规律与临证心得。方法 收集韩明向教授临床诊治慢性咳嗽病案650例,提取方药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核心网络药物分析。结果 ①650首方药,共用药227味,频数11371次,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百部、陈皮、紫菀、款冬花等;②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最常用的药对为:百部→前胡、紫菀→前胡、陈皮→茯苓、百部→款冬花等;③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共聚为13类,按功效归纳出韩明向教授临床常用健脾、温肺、润肺、清肺、解表、固表6法治疗慢性咳嗽。④核心网络药物图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紫菀 + 百部 + 款冬花 + 白前 + 陈皮 + 茯苓 + 炙甘草;白前 + 陈皮 + 半夏 + 荆芥 + 细辛 + 茯苓 + 白术 + 桔梗;干姜 + 细辛 + 五味子 + 麻黄 + 苦杏仁 + 紫菀 + 款冬花 + 浙贝母 + 陈皮 + 炙甘草;紫菀 + 款冬花 + 百部 + 浙贝母 + 干姜 + 细辛 + 五味子 + 麻黄 + 苦杏仁。结论 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多从温润立法,或佐以温肺化饮,或佐以疏表散寒,或佐以健脾化痰,或佐以益肺固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挖掘古代医家治疗郁证验案中的用药规律,以期为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整理《医案类聚》中的古代郁证医案,提取医案中的中药处方数据,对获取的处方中药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 5集成的数据挖掘功能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及其属性、分类,常用药对,核心方药组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医案数据364案,461诊次,中药处方数据439条,涉及古籍67本。共涉及中药607味,总用药频次4 127次。高频药物有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和白术(94次)等,常用中药性味以温、平、苦、辛为主,多归于脾、肺、心、肝四经。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人参-茯苓等,核心方药组成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郁证用药以健脾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原则,气血兼顾、肝脾心同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用药规律,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08~2018年中医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频数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排前十位药物分别是:夏枯草、甘草、黄芪、柴胡、当归、浙贝母、茯苓、白芍、白术、党参;常用中药(用药频次≥10)共16味,涉及药性有5种,药味7种,归属9经,分属7种不同功效类别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3味药物(用药频次≥5)得到聚类方6个,多具有补益脾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化痰或软坚散结的功效。结论初步探索出中医药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当今主流指导资料结合古籍经典作为检索源多途径收集常用方药,为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常用方药的遴选原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小儿咳嗽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常用方药遴选研究为例,检索3类国家推荐的药品、中医(中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3本中医类儿科教材、名家经验,古籍中治疗小儿咳嗽的方药,分别建立古今方药数据库归纳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当今治疗儿童咳嗽的有71个常用方药,临床适用证型占比前3位分别为痰热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与高频药物对应功效前五位分别为止咳平喘、清化热痰、发散风寒、清热泻火、发散风热。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是苦杏仁、桔梗、贝母、麻黄、黄芩、半夏、陈皮等,某些药物与苦杏仁、桔梗的内在关联性较高。基于《中华医典》的古籍部分治疗小儿咳嗽的有228个方药数据汇总,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是半夏、苦杏仁、人参、茯苓、陈皮、桔梗、生姜、贝母等,高频药物对应功效前五位分别为发散风寒、止咳平喘、清化热痰、温化寒痰、补气。某些药物与半夏、桔梗的内在关联性较高。做古今用药对比,用药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宣降肺气类和化痰类。但古代小儿咳嗽用药多温补散寒,兼利水消肿、敛肺涩肠;当今儿童咳嗽方药更侧重疏风清热,兼补阴润燥。结论 该研究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治疗小儿咳嗽常用的方药,为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药遴选部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古籍中治疗中风的方剂422首,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次、类别、使用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提取。结果:纳入方剂涉及中药18个种类,药物221种,使用频次共4 058次;使用比例较高的依次为解表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清热药、活血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防风、川芎、当归、人参、白芍等;药物的使用以温、平、微温、微寒、寒为主,性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多以脾、肝、肺、心为主;根据Apriori算法,共产生496条规则,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提取了核心药物节点: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人参和羌活。结论:古代中医治疗中风,重视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治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99味,使用频次479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8.93%;其中药味以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61.02%;药性以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74.42%;归经以肝、脾、心为主,累积频率达58.56%.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瘀滞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11.
鲁敏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5):135-136,154
目的:总结中药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PIC)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儿/儿童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外感后咳嗽"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1996—2016年有关中医治疗PIC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规范相关数据,对所用中药之性、味、归经、分类和药对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48篇,获取方剂62首,使用药物112味,用药总频次635次,单味药使用排序前10位依次为甘草、杏仁、桔梗、紫菀、陈皮、百部、麦冬、款冬花、茯苓、前胡;药物按功效分为26类,其中化痰止咳药用药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清热药、解表药、补阴药;药性排序依次为温、寒、平、凉、热,药味以苦、甘、辛使用较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肺、脾胃、心、肝经;涉及中药传统药对27种,排名前5位依次为甘草与桔梗、半夏与茯苓、半夏与杏仁、黄芩与半夏、麻黄与地龙。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中药治疗小儿PIC组方以止咳化痰药为主,经辨证多辅以补益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心理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代文献中中药治疗心理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心理障碍的中药治疗数据库,利用Excel、SPSS和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中药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高频词药物包括甘草、大枣、人参、当归、茯神、茯苓、麦冬、远志、白芍、陈皮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大枣,甘草","大枣,人参,甘草","当归,人参,甘草,大枣"等,补益气血,养血安神,理气疏肝作用的中药构成了用药关联规则中的主体。结论心理障碍的中药治疗可参考挖掘出的关联规则进行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古代治疗痿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中主要治疗痿证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系统、SPSS Modeler 14.1软件从单味药频次统计、归经统计、关联规则、聚类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对搜集到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17首,包含药物264种,其中使用频次≥30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牛膝(81次)。药物归经以脾、肾经为主。共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牛膝-熟地黄”“当归-人参”“甘草-人参”等。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可聚为4类。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包含牛膝、当归、熟地黄、黄芪等药物。结论:中医药治疗痿证标本兼顾,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祛湿、活血药等以祛邪。用药上,以牛膝、熟地黄、当归等为基础药物。以脾肾为主要脏腑辨治痿证符合古代治疗痿证用药规律。提炼出的核心处方具有补益气血、补肾填精等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肿瘤发热常用药物的规律和特点,为肿瘤发热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36年的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118篇文献中的处方用药归类,查出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东方灵盾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WTM),对符合标准的360篇专利主题词进行在线统计分析。结果:对文献里涉及中药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柴胡、黄芩、当归、人参、地黄、白术、黄芪、知母、白芍。文献收录的156味中药多为清热药及补益药,性多寒、温,味则以苦味为先,其次为甘、辛,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肺、心经。对WTM数据库检索专利进行统计,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茯苓、生姜(干姜)、党参。结论:苦寒入肝经药物为治疗肿瘤发热的常用药,常用药物为甘草、黄芩、黄芪、人参、当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共计109味,使用频次74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84.75%;其中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积频率达86.18%;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2.29%;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累积频率达67.08%。结论:本病以肝肾亏虚,气血虚弱为主,临床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等中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16.
杨漾  梁昊  张秋雁  何莉 《中医药导报》2019,25(11):132-134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筛选近10年来国内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文献,对临床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和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7篇文献,出现81种处方名称,中药共计121味;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理气药;用药频次前4位的补气药分别是黄芪、人参、甘草、党参,用药频次前4位的活血化瘀药分别是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止血药、理气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古典方剂574首,使用药物共计4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为杏仁、麻黄、半夏,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肾为主,最佳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与杏仁,关键核心药物组合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结论古代治疗哮喘的方剂以止咳平喘、燥湿化痰为主,其用药针对性强且具有规律性,为现代临床用药的传承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近10多年来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挖掘分析,寻求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不良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0年1月-2018年1月与应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不良反应有关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总结其配伍及用药规律。结果:初步筛选后,所得具有临床数据的相关文献170篇。最终录入中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不良反应文献31篇,其中含中药方31付,药物114味,共计507频次。(1)频率分析常用中药16味,以柴胡、白术、甘草、茯苓为代表;(2)归属十二经总计293频次,肝经为第一位,占25.26%;(3)归属"五味"总计186频次,其中以甘、苦、辛三味为主;归属"四性"总计113频次,其中以温性、寒性为主。结论:在减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不良反应方面,中药主要应用与肝、脾、肾、心、肺、胃经相关的药物,及具有甘、苦、辛三味和温性、寒性的药物;总体体现了补益肝肾、益气养血、调理脾胃、扶正固本等中医治疗原则,符合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临床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1):34-35
目的 :研究古代脐疗治疗泄泻常用药物,为现代临床脐疗治疗泄泻选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 :以《中华医典》收录的中医古籍为古代文献检索源,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查找符合要求的古代文献条文54条,录入到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脐疗治疗泄泻所使用的40味中药中,药物性质以温里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止血药、开窍药为主;用药频次居前8位的是丁香、艾叶、木鳖子、肉桂、麝香、大蒜、吴茱萸、胡椒。结论:泄泻脐疗的常用药物性质以温里药物为主,兼用攻毒杀虫类药物;单味药物以丁香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蛋白尿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库,检索年限为1980—2009年,对有关中医药治疗CGN文献进行检索。建立CGN蛋白尿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描述。结果共检索得到有关文献105篇,其中中药共计163味,使用频次1996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为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收涩药,占总体用药的80.02%;其中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6.08%;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达96.92%;归经以肝、肾、脾、肺、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86.31%。结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肾虚为本,湿热和瘀血为标。临床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等中药运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