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温胆汤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不寐,证属痰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所致不寐,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宁神。郁症,证属肝气郁结,痰热内扰所致郁证,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眩晕,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眩晕,治宜理气化痰。癫狂,证属痰热扰心所致狂证,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指出: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  相似文献   

2.
李文杰教授临证多年,在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认为现代临床痰证不寐较为多见。痰浊致不寐原因有二:一是痰热扰神而不寐,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二是风痰上扰而不寐,治宜熄风宁神、健脾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李师从痰论治不寐承前意而不泥古迹,立足于患者的病因病机,辨别痰的病性、病位、病势,灵活组方,随证加减,个体化治疗,疗效确切。既遵循了"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又体现了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 不寐之证,究其机理,无外虚实两端。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邪气之扰者,言痰火湿食诸邪上扰神明也;营气不足者,言阴血虚而神明失养也。然临证每多兼挟,往往虚实互见,当谨守病机,详察施治,兹将个人治疗不寐证的体会介绍如次。一、肝火扰心清肝泻火兼安胃如情志不舒、暴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都化火,木火助长心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不寐。然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多致胃腑不和。对肝火扰心之不寐的治疗,当泻其  相似文献   

4.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虚湿阻痰热扰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宁等。路老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汪勤  邓悦 《吉林中医药》2007,27(4):62-63
《类证治裁·不寐》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在《景岳全书》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不寐的病机大致可分为外感和内伤。由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引起[1~6]。本文就失眠证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如下。1治疗方法1·1从火论治田令群[7]认为,不寐病在心神,其发生不外心神失养及心神受扰两大类。治疗方面除心神失养属虚当从补虚着手外,因心神受扰所致不寐的病机与阴阳失交,阳不入阴,阳盛或阳…  相似文献   

6.
抑郁性失眠是以抑郁症为基础疾病的一类失眠病证,归属中医"郁证"与"不寐"范畴。抑郁性失眠既有"郁"的一面,又兼有心神不宁之"不寐"一面,其病机核心为肝郁胆虚,心神不宁。肝郁胆虚,多影响脾胃运化,致痰浊内生,若痰浊凌心扰神,则加重失眠。温胆汤为中医治痰名方,重在解郁温胆、理气化痰,对于此类失眠病证甚为适用,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7.
失眠证治验     
失眠证治验河南450002河南省中医院张登峰,宋红湘主题词失眠证/中医药疗法失眠中医称做不寐,是临床常见病证。其原因虽多,但不外虚实两端,实者多为邪扰,虚则由正馁,正如张景岳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9.
从痰热内阻治疗失眠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将之小结,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其病机总的来说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可分为虚实两类。如《景岳全书·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然而,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笔者认为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究…  相似文献   

10.
张喜  张育红  李冠英  张志宝 《河北中医》2009,31(9):1360-1361
不寐,又称失眠,古代文献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不易入眠而易醒,或时眠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眠,重者整夜不眠,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由此可以看出,不寐的主要病因分因虚而致和因实而致。《景岳全书·不寐》篇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论述有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从中可以看出,虚证多由阴血不足,而实证则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扰及神明而引起。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分证治疗痰火所致不寐症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介绍验案 4则如下。1 心脾郁火 ,灼津生痰 ,痰热扰心例 1 袁某 ,女 ,36岁。 1986年 10月 15日诊。忧思过度 ,夜难成眠 ,恙延数年 ,屡服西药舒乐安定、非那更等药无效。近来心烦不寐与日俱增 ,甚则彻夜难眠。胸中痞满 ,微咳多痰 ,口咽干苦 ,便坚溲赤 ,舌赤、苔黄腻 ,脉弦滑数。证属心脾郁火 ,阴液内耗 ,灼津生痰 ,痰热上扰 ,导致不寐。治宜化痰清火 ,镇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化裁 :川黄连 4g ,黑山栀 10g ,陈胆星 10g ,炒枳实 10g ,茯苓神 (各 ) 10g ,陈皮 6g ,…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不寐即失眠,是指不易入睡,或睡而不实,时睡时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纵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不寐证出现于20余条文之中。现就张仲景辨治不寐证的特点浅谈如下:一、热扰神明为因病位主要在心仲景认为,不寐一证,究其病因,不是实热,便是虚火;其病位主要在心。其机理为心失所养,神明受扰。如书中所列心肝血虚之酸枣仁汤证,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以及心肺阴虚的百合病证等均见有不寐证的出现。这多为素体阴虚,或伤寒误用汗、下、温针等伤津耗液,阴虚阳亢,上扰心神而见虚烦不眠,其证属虚。临床上多表现为久久不易入睡,或时睡时醒,同时可见舌尖红、舌体瘦、脉细数等证。实热之邪也可导致不寐,如热郁上焦胸膈,内扰心神之栀子豉汤证、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证,乃因燥屎内结,邪热攻冲,扰乱神  相似文献   

14.
人之寤寐由心神所控,不寐之病机总属邪气扰神或心神失养。笔者在岭南多年临床发现,消渴症见不寐者,多表现为脾虚胃热之中焦寒热错杂证,是以营血不足,湿热有余而致心神被扰,心失所养所致。治疗上注重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治本虚,祛湿醒神,平调寒热以治邪实。临证时常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渴不寐,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老年不寐从肾虚痰瘀论治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海 《山西中医》1996,12(4):42-43
老年不寐从肾虚痰瘀论治42例江苏省高淳县人民医院(211300)杨晓海关键词老年病,不寐,辨证论治不寐一证,临床每以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营卫不和论治。而老年不寐,笔者以为,肾精亏耗,痰阻血瘀是其发病基础,自拟益肾精化痰瘀...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53-1156
目的:研究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填写,收集泰国曼谷、呵叻府、孔敬、春武里、清迈5个地区不寐患者的相关信息及病情资料,运用频数描述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总结泰国不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的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泰国不寐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医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以及痰热扰心证,在全部证型中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占比最大,分别为31.48%和27.78%;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肾不交证者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和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和痰热扰心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患者的PSQI略高于实证患者,分别为(13.19±2.48)和(12.22±1.97),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以心肾不交证和肝火扰心证最多,其睡眠质量心肾不交证者最差,总体上虚证者与实证者的睡眠质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寐的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型规律,总结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查阅不寐(或失眠)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数据软件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不寐的常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气郁滞、肝火扰心、阴虚火旺、痰火(热)扰心、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常见病位证素为心、肝、脾、肾、胆、胃等;常见病性证素为火、气虚、气滞、阴虚、血虚、痰、血瘀、阳亢等。结论不寐的中医证型分类数目较大,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概括性较好,能更有效的规范辨证。  相似文献   

18.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3个方面阐述《金匮要略》中不寐的相关证治,探究张仲景治疗不寐的辨证选方思路。该文指出,《金匮要略》中涉及的不寐实证主要包括湿热蕴蒸、胃失和降证,湿热蕴结、上扰心神证及气血郁滞、气机痹阻证,分别以甘草泻心汤、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和枳实芍药散加减治疗;不寐虚证主要包括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心肺阴虚、热扰心神证,心阴不足、虚热内扰证及肾气虚衰、气化失司证,分别以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肾气丸加减治疗;不寐虚实夹杂证主要包括湿滞阳郁营卫失和证及心阳不足痰浊内扰证,分别以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