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拔鞘管后“拔管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496例,按照是否给予预防处理分为预防组292例和对照组204例。预防组拔管前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拔管时局部应用2%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管。结果预防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7例(2.39%),对照组发生15例(7.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拔鞘管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拔鞘管时应用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可以预防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拔除股动脉鞘管所致迷走反射的预防方法.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500例,预防组242例,对照组258例.两组拔管前均给予生理盐水100~150 ml/h,应用4 h,拔管时2%利多卡因鞘管周围浸润麻醉;预防组拔管前静推阿托品0.5 mg,其余同对照组.结果 预防组发生迷走反射0例,对照组发生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小剂量阿托品可以预防拔除股动脉鞘管所致的迷走反射.  相似文献   

3.
郝翠平 《中外医疗》2013,(25):110-110,112
目的探讨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拔管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收治行心血管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采用直接拔鞘方法 ,研究组拔鞘之前行局部麻醉,观察两组拔管综合症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结果 24例患者出现拔管慢率反应,17例患者出现拔管快率反应,研究组拔管慢率反应和拔管快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快率反应原因中血容量不足所占比例最大,22例采用药物治疗恢复,12例采用介入治疗恢复,5例采用冠脉搭桥术恢复。结论拔管反应可分为拔管快率反应和拔管慢率反应,拔管快率反应多因血量不足所引发,及时采用积极的药物或介入处理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延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药物溶栓以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药物保守治疗至少1周再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5%vs45.0%),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功能(LVEF)、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而后进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改善个体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幸洪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22-124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12 h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术前2 h再给予40mg;对照组患者术前不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持续3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0 d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 a的随访,比较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前给予患者负荷量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性,为临床防治造影剂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2006年9月-2010年8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于应用造影剂前、后口服缬沙坦或安慰剂每日1次。比较两组造影后48h及5天时相关临床指标变化。结果:应用造影剂后48h及5天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24h尿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B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刚 《当代医学》2011,17(30):8-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强化治疗组在介入术前7d使用40mg阿托伐他汀,1次/d,对照组在介入术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常规治疗均相同。比较2组患者PG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GRP水平均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在术后5d和术后1周时出血中CFLP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降低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可能,从而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拘禁球囊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71例患者,分为两组:拘禁球囊边支血管保护组(A组,28例)、传统边支血管保护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X射线曝光时间、介入耗材使用的数量和总费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对拘禁球囊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复查造影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CI相关指标(使用球囊数量、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费用)的比较中拘禁球囊组要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边支保护组(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降低患者介入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发病24 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8例,40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和38例行介入治疗辅以静脉注射溶栓(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术前与术后心电图变化和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迅速改善心肌灌注,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限制梗死范围,减轻心室功能障碍并改善心功能,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asovagal reflexes,VVRS)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 回顾25例术后发生VVR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特点及处理方法.结果 25例患者血管抑制型15例,心脏抑制型9例,混合型1例,经积极抢救后,血压和心率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积极有效诊治,可避免VVRS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84例,阿托伐他汀80mg/d)和对照组(83例,阿托伐他汀20mg/d).给药7 d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术前24 h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a-CRP)和血清肌酐均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24 h、术后血清hs-CRP和血肌酐较低,肾小球滤过率较高(均P<0.05);试验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7%(6/84),低于对照组18%(15/83)(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发挥预防造影剂肾病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控镇痛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 级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1 5例 ,对照组 1 5例 ,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两组相同 ,观察组于手术结束前 30 min经上肢外周静脉接自控镇痛泵 ( PCIA) ,先给负荷量按 0 .6~ 0 .8μg/kg芬太尼给药 ,继以 1 .5~ 2 ml/h泵维持给药 ,对照组不做自控镇痛治疗 ,术毕清醒按常规拔除气管内导管。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拔管前 5、3、1 min及拔管即刻、拔管后 3、5、1 0 min各时段的心率 ( HR)、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结果 :拔管前后观察组 HR、SBP、DBP无显著变化 ( P>0 .0 5 ) ,而对照组于拔管前 1 min及拔管即刻 HR、SBP、DBP与组内及组间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手术结束前 30 min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能降低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84例,阿托伐他汀80mg/d)和对照组(83例,阿托伐他汀20mg/d).给药7 d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术前24 h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a-CRP)和血清肌酐均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前24 h、术后血清hs-CRP和血肌酐较低,肾小球滤过率较高(均P<0.05);试验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7%(6/84),低于对照组18%(15/83)(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口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发挥预防造影剂肾病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志刚  黄陆力  张永春 《重庆医学》2011,40(10):1022-102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延迟拔除股动脉鞘管所致迷走反射的预防方法.方法 选取PCI患者781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52例,利多卡因组268例,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组261例.拔管时对照组直接拔除动脉鞘管,利多卡因组给予2%利多卡因鞘管周围浸润麻醉后拔除动脉鞘管,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组拔管前静脉应用阿托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对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3月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组)和63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水化治疗。分别检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有1例行CAG患者发生CIN(发病率为1.47%),有2例行PCI者发生CIN(发病率为3.17%)。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可导致造影剂肾病,PCI危害大于CAG,其原因可能与造影剂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主支进行单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的分支进行球囊对吻术或简单支架术,而观察组患者行Jailed球囊术.治疗前均已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未应用者给予术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及300~600 mg氯吡格雷或180 mg替格瑞洛顿服.介入治疗后均采用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 qd(替格瑞洛90 mg bid),最少坚持服用1年,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n长期口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参数(PCI操作时间(min)、曝光时间(min)、造影剂用量(mL)、植入DES数量(枚)、手术费用(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参数、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血事件的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57.34±2.5)min、曝光时间(9.58±1.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操作时间(78.21±3.5)min、曝光时间(21.51±2.5)min,观察组造影剂容量(88.11±4.3)mL、置入DES数量(1.6±0.7)枚显著少于对照组造影剂容量(142.5±3.7)mL、置入DES数量(2.0±0.6)枚(P<0.05).结论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操作更加简单,且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对肾功能的不良影响.方法 将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者360例,其中术前肾功能正常者240例,选用非离子低渗造影剂,术前肾功能异常者120例,使用等渗造影剂,并分别于实施介入治疗前、治疗后第1、2、6d检测肾功能指标.结果 术前肾功能正常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4.58%;其患造影剂肾病者与未患造影剂肾病者在糖尿病,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补液量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前肾功能异常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1.67%;其患造影剂肾病者与未患造影剂肾病者在糖尿病,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补液量等方面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结论 等渗造影剂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肾毒性比低渗造影剂低,肾功能异常者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时使用等渗造影剂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14-117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心血管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胆囊良性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诱导前(T_0时刻)、(麻醉诱导后)气管导管插管前(T_1时刻)、气管插管后(T_2时刻)、气管导管拔管后(T_3时刻)、手术结束后(T_4时刻)的心血管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_2、T_3、T_4时刻的血糖浓度、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的镇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3%vs. 21.67%,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期间对心血管应激反应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碘帕醇冠脉造影对肾功能的影响和引起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应用碘帕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252例,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于介入冶疗前及术后第2、3、7天检测肾功能分析碘帕醇、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252例患者中发生CIN6例,其中糖尿病组4例,发生率为5.6%,对照组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患者CIN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影剂可引起一过性肾损害,糖尿病是冠脉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IGT)合并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影响。方法将IGT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且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12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对照组61例,仅予常规治疗。观察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110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组56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4%(8/56例)和18%(10/56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2/54例)和26%(14/54例,P值均<0.01)。结论在IGT合并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