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纤维细胞是瘢痕形成的效应细胞,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存在着广泛的异质性。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导致病理性瘢痕中胶原过度积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异常是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和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因子等因素反应性有明显异常。肥厚性瘢痕的收缩性和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10年来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对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生长、胶原代谢的分析研究,充分说明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异常性,通过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并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在创面愈合领域的不断深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揭开瘢痕疙瘩形成之谜。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聚集的原因.方法 从正常皮肤与活跃增生瘢痕疙瘩标本分别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分别检测单层培养及胶原凝胶三维培养体系中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单层培养细胞的人前.α1(Ⅰ)型胶原mRNA水平.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水平升高,其胶原合成量也显著高于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P<0.01).结论 在增生活跃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处于活化状态,胶原合成增加是导致胶原过度积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的作用,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组织块法进行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做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几丁糖对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随着几丁糖浓度的增高,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器萎缩,4值减小,C0 G1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多,S期G2 M期的细胞百分比减少.结论:几丁糖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几丁糖可能在瘢痕疙瘩的防治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羟脯氨酸比色法对不同药物浓度处理后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进行分析;RT-PCR及Real-time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槲皮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槲皮素可降低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基因mRNA水平。结论槲皮素对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显著抑制效应,其作用机制之一为通过抑制TGFβ-1基因在转录水平降低了前胶原mRNA水平,因而使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6.
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田积颗粒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田积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DNA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浓度的增加,DNA含量亦随之降低,表明田积颗粒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人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方法 27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A、B、C组每组5只,在每只裸鼠腋窝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Matrigel胶混悬液0.1 ml,细胞浓度分别为1.0 × 104个/μl Matrigel胶(A组)、3.0 × 104个/μl Matrigel胶(B组)、5.0 × 104个/μl Matrigel胶(C组)。取C组成形瘤块修剪成若干个5 mm × 5 mm × 5 mm大小的组织块移植于D组裸鼠(8只)的腋窝皮下;E组裸鼠(4只)皮下注射100 μl Matrigel胶作为对照组。A、B、C组出瘤后30 d、D组瘤块移植后30 d肉眼观察瘤体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并在第31天处死裸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其移植后成形的瘤体组织学变化及裸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的变化。 结果 A、B、C组裸鼠成瘤率为100%,出瘤时间分别为(90.20 ± 3.96) d、(61.00 ± 2.92) d、(39.60 ± 3.20) d。出瘤30 d时3组瘤体体积分别为(288.34 ± 25.29) mm3、(1 370.63 ± 105.24) mm3、(1 940.98 ± 184.37) mm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8.74,P < 0.05)。D组裸鼠成形瘤块移植后瘤块体积先略增大后逐渐减小,移植第14天始持续增大,8只中7只成瘤。E组裸鼠未见瘤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各组瘤体的组织形态在镜下一致,与人瘢痕疙瘩组织相似,未见其他脏器组织学改变及转移瘤灶。结论 裸鼠皮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而且已成瘤组织修剪成一定体积再次移植于裸鼠皮下也可以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聚糖(biglycan,BG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BGN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采用siRNA的方法对BGN基因进行敲减,利用体外细胞划痕实验方法观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移行能力.结果 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AP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30例瘢痕疙瘩组织(病例组)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对照组)中FAP的表达强度,并比较两组间及瘢痕疙瘩不同临床分级之间FAP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瘢痕疙瘩组织中FAP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表达,阳性率为73.33%;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中未见FAP表达,两组间FAP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6.19,P=0.001);瘢痕疙瘩临床分级中,轻度与重度之间及中度与重度之间比较,FAP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6)。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FA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疙瘩临床分级越严重,FAP表达阳性率越高;FAP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针对FAP的干预可能有助于瘢痕疙瘩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瘢痕疙瘩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组织活检标本分为3组,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采取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内皮素-1和bFGFmR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真皮组织内内皮素-1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萎缩性瘢痕和对照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真皮浅层血管和部分真皮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组6/8例真皮成纤维细胞内皮素  相似文献   

11.
癜痕疙瘩是遗传易感性患者皮肤损伤后组织异常修复的结果.瘢痕疙瘩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多个基因途径的相互作用.在瘢痕疙瘩遗传易感性个体,伤口愈合的环境因素,包括伤口部位的张力、炎症、激素水平等均触发某些细胞亚群基因非正常表达,继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各种不同细胞因子和成分相互作用,出现细胞周期调节和凋亡异常、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异常、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药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组织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抗瘢痕有效的中药及其作用浓度。方法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试验和生长曲线测定法,比较单味中药醇提物对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和人正常皮肤Fb的体外生长活力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 ①五倍子可明显抑制Fb的体外增殖率,并且对肥厚性瘢痕Fb的作用较正常皮肤Fb强。②五倍子生药醇提取物浓度在0-400μg/mL时,对肥厚性瘢痕Fb增殖率的抑制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其对肥厚性瘢痕Fb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00μg/mL(生药);在<400μg/mL浓度时,与秋水仙碱比较,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③50μg/mL的五倍子可延迟并缩短正常皮肤Fb和肥厚性瘢痕Fb的对数生长期,延长Fb倍增时间。对肥厚性瘢痕Fb和正常皮肤Fb的生长抑制率与药物的作用时间相依赖。结论 中药五倍子对肥厚性瘢痕Fb体外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地与时间和剂量相依赖,为外用该药治疗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学、生长动力学及生物学的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在血清饥饿状态下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种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胸苷磷酸化酶(TP)的表达.结果: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形态与生长动力学上基本相似,血清饥饿对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差别.CTGF、TP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却很微弱,且有显著差别.结论: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3类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其形态、生长特性以及对血清饥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3类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因子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4.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与瘢痕疙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具有独特遗传素质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对β-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具有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差异极可能源自相关细胞因子受体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却不甚满意。文献报道的许多治疗方法,疗效不一,目前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方案。现将这些方案予以分类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豚鼠皮肤萎缩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取实验用成年豚鼠20只,于脊柱旁两侧A,B,C三处皮肤分别人工造成萎缩性瘢痕后,实验组在A处真皮层注射50μg/L的bFGF0.1mL,隔日1次,共4次;在C处真皮层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B处不作任何处理做空白对照。术后第21天切取瘢痕组织行病理切片,应用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显微镜下计算增殖成纤维细胞所占百分率。结果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切口瘢痕增殖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63±1.42)%,(0.98±0.33)%和(1.22±0.34)%。实验组增殖成纤维细胞百分率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可以促进豚鼠皮肤萎缩性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croRNA(miR)-2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miR-21抑制物(inhibitor)及阴性对照(NC)序列转染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反转录(RT)-PCR检测miR-21及10号染色体张力缺失蛋白磷酸酶(PTEN)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电离辐射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前后KFb形态、增殖和存活力变化;通过测定培养基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含量,明确处理前后胶原总体水平变化。结果:4Gy X-Rays作用72 h后,KFb增殖抑制率为(47.88±1.82)%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39.86±0.07)%(P〈0.05);KFb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KFb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照射72 h后为(11.749±0.9428)μg/mL高于照射前的(18.689±0.8484)μg/mL(P〈0.05)。结论:电离辐射能够抑制KFb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确认最适辐照间隔时间。方法 收集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验组进行不同时间间隔(1、2、3、4、5、6、7 d)浅层 X射线照射,总剂量均为15 Gy。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改变,初步验证浅层 X射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最适辐照时间间隔。对照组与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组Ⅰ型、Ⅲ 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下降量比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间隔浅层 X射线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间隔3 d(t=12.09,P<0.01)出现低峰值,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3 d mRNA水平检测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与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除间隔7 d外,各实验组HKF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间隔1 d(t=9.97,P<0.01)出现低峰值;而HKF细胞中Ⅲ型胶原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比值在间隔前3 d逐渐升高,而间隔5 d(t=0.21,P>0.05)和间隔7 d(t=0.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实验组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间隔7 d照射组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出现胶原分泌回升趋势。结论 照射间隔控制在3 d内能显著降低胶原蛋白的表达,对临床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检测PI3K、Akt、mTOR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后,分别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PI3K、Akt、mTOR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且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而在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未见明显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的Res干预后,Akt和mTOR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3K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抑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Akt、mTO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