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如何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2月闭合性腹部外伤1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110例,非手术治疗12例,痊愈114例,死亡8例.结论 及时确诊、早期抗休克、合理处理多发伤是腹部闭合伤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祝明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39-2139
我院从1996年2月~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腹部伤病人85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外科自1993年5月~1998年5月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62例,手术治疗51例,保守治疗11例;死亡2例,其余全部治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48例,女14例。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41岁。1.2脏器损伤类别脾破裂32例,肾挫伤及挫裂伤6例,肝破裂5例,小肠破裂4例,结肠破裂、结肠挫伤、膀胱破裂各2例,腹膜后血肿6例,小肠系膜挫裂伤3例。1.3治疗情况 脾切除28例。脾修补2例;肝破裂修补4例,部分切除1例;小肠破裂行修补1例,部分切除3例;结肠破裂行造瘘1例.Ⅰ期修补1例;肾切除2例;膀胱修补2例;肠系膜修补3例;剖腹探查3例。脾破裂2例、肾挫伤4例、腹膜后血肿5例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内压(IAP)监测在多发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MTCA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比较严重和轻度MTCAT组的腹内压水平、死亡率,并比较IAP重度和轻度升高患者的MODS评分、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严重MTCAT组的腹内压水平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AP重度升高组的MODS评分、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IAP轻度升高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AP升高提示MTCAT患者的病情较重及预后较差,腹内压测定有助于MTCAT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经验,提高治愈率。方法:对8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多发伤的处理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83例开腹手术,治愈79例(95.2%),死亡4例(4.8%),结论:利用腹腔穿刺,B超,X线,CT检查能迅速,准确地作出病情诊断,提高准确率,避免遗漏受损脏器,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术式应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诊断治疗以及提高其治愈率,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病因、诊治及死亡原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治疗86例,非手术治疗10例;痊愈92例、死亡4例。死亡者多为复合伤。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快速综合评估伤情、早期诊断、早期剖腹探查,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成功率、降低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治愈率。方法对10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治愈102例,死亡6例。其中死亡因为失血性休克3例,2例死于重度脑伤,1例死于重度感染。结论腹部创伤往往病情危重、手术复杂、处理难度大、并发症多、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合理选择术式,加强术后治疗及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受伤程度、诊断方法及采取的治疗措施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75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别施行脏器修补、全部或部分切除,8例行非手术治疗,治愈82例,死亡1例。结论:全面分析病史资料,结合诊断性腹腔穿刺,辅助X线、B超和CT检查,是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有效的诊断措施。早期应注意抗休克治疗并及时手术,后期应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经验,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19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治疗252例,症状较轻无需手术或选择保守治疗67例均痊愈。结论腹部闭合性的早期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手术方式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救治成功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体会。方法对个旧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8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分别进行了脏器部份或全部切除、修补等手术治疗,71例单一肠壁损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术后发生腹腔残余感染1例,并发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5例,治愈179例,治愈率99.44%,因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病死率0.56%。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早期应通过腹腔穿刺、超声、X线及CT进行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孝国  蔡兆辉  刘自立 《安徽医药》2013,17(12):2103-2104
目的 总结闭合性腹部损伤(blunt abdominal injury,BAI)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治经验和分析预后因素,提高BAI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救治的281例B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81例BAI患者,剖腹探查221例(78.5%),急诊留观非手术治疗45例(16.1%),直接急诊手术治疗20例(7.2%),死亡15例(5.4%),抢救成功率94.6%.结论 BAI患者早期诊断、合理处置能够降低致残率、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普通外科常见急症,有些病例症状隐蔽,早期不易明确诊断,常被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后果。我院自1992年至2002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34例,本文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腹部闭合性损伤常见于生产、交通和生活事故中。病人的预后决定于有无内脏损伤,常因伴有其他部位伤,如脑外伤、胸外伤和骨折等,掩盖了病史和体征,而使其诊断不易明确;某些表现轻微的损伤,也可能有腹内脏器损伤。我院从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23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伴多发伤患者的有效救治途径。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87例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伴多发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在急诊科进行紧急处理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死亡3例,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12.64%。结论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伴多发伤患者在急诊科通过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的变化,行腹腔穿刺、床旁B超、X线等检查,及早对伤情做出快速、准确评估,及时实施有效的复苏,建立"绿色通道"等各项措施是争取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153例本院收治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48例,死亡5例,其中术中失血性休克死亡4例,术后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及时诊断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进行诊疗分析。结果明确患者的损伤作用机理、受伤部位,综合B超、CT及腹腔诊断性穿刺等检查,对患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手术,术中进行了正确的处理。结论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要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把握好手术指征,术中进行正确的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988年10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66例占97.1%;死亡2例占3.9%,死亡原因主要是复合伤.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一经确诊应在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剖腹探查,以尽量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 治的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93例。结果 经手术治疗87(93.5%),非手术处理6例(6.5%),死亡7例(7.5%),其中合并严重颅脑伤死亡4例,并发ARDS死亡3例。结论 全面了解病史、认真检查、重复腹穿,B超检查,必要时专科会诊及CT、MRI检查,以减少漏、误诊,处理好合并伤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急诊工作中经常遇到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为了深入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组86例中,治愈85例,死亡一例.平均住院天数12 d.结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应仔细查体,配合各种辅助检查,一旦发现有腹部脏器损伤,应积极采取合适的治疗,必要时手术,预防感染,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可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腹部闭合性损伤152例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合性腹部外伤是外伤中最常见的损伤,约占外伤的32%[1],因其伤情隐蔽复杂,有时有危及生命的合并伤,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我科在2000年1月~2008年3月共接诊闭合性腹部外伤15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