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  相似文献   

2.
正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说行不行?"富和尚问:"来回好几千里地,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有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盆就行了。"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说:"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要租条船到南海去朝圣,但是,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能办到。你靠一个破瓶子、一个泥瓦盆就要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梦!"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却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想法却不去执行,那只能是空想。富和  相似文献   

3.
镇长去吃饭,两个包子一碗稀饭外加一碟小菜。正吃着,派出所王所长来了。两人见面自然少不了一阵寒暄。王说,哎呀,现在像你这样吃包子稀饭的父母官不多了。镇长说,没人规定当官的不能吃包子稀饭呀。两人相视而笑,王也坐下来吃饭。镇长吃完得早,正欲付钱,王所长就拦住了:你走人,我来开钱。说着就将镇长往外推。镇长说还是我来开吧。王说你别管你别管,你只管走人。慷慨的样子很令人感动。下午镇长又去吃饭,一碗炒面。正吃着,镇中学的张校长来了。两人又是一阵子寒暄。张说,镇长不愧是人民的公仆呀,下馆子才吃炒面,难得,难得。…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以和尚为喻,有些颇为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信手拈来一个,“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既形象且深刻;据此拍摄的美术片《三个和尚》,真让人忍俊不禁,据说它在国际电影比赛中还得了个什么奖哩。  相似文献   

5.
愚人买智:冷静决策从前有个又穷又愚的人,在一夜之间突然富了起来。但是有了钱,他却不知道如何来处理这些钱。他向一名和尚诉苦,和尚便开导他说:"你一向贫穷,没有智慧,现在有了钱,不贫穷了,可是依然没有智慧。劝你进城里去,那里有大智慧的人不少,你出百把两银子,别人就会教你智慧之法。"那人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哪里有智慧可买。有位哲人告诉他:"倘若你遇到疑难  相似文献   

6.
1966年冬,我在文化部军管,有一天在大街上突然看到彭总被红卫兵五花大绑站在卡车上,脖子上挂着“黑帮”的牌子游街示众,我心中感到不是滋味。心想毛主席于1965年9月和彭总谈了话,分配去三线当副总指挥。在谈话中毛主席说:“为什么一个人犯错误,一定就要否定一切呢?”还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为什么时隔几个月,“四人帮”就把彭总从成都抓回来“吃回锅肉”呢?“四人帮”把彭总跟随毛主席南征  相似文献   

7.
“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油盐钱”、“吃不了就上访,吃到了也不爽,干群关系势如水火”是南部县林坝村过去最真实的写照.林坝村是全县出了名的革命老区贫困村,距县城22公里,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贫困人口251人,贫困发生率31%.  相似文献   

8.
正常与反常     
我和妻曾临时在北京一处筒子楼住过。妻常给我这样的提醒:“求求你把男厕所的自来水管关了。”原来,有些人在厕所方便后柠开自来水开关就忘了关闭,以致水哗哗地流。妻子说:“那水都浪费了,多可惜。” 我时常说妻子反常,精神有毛病。公家的自来水哗哗流,关你什么事。妻说:不关我什么事,我看到水白白流掉就心疼。我不想与她深计较,因为我知道惹火了她没有好果子吃。不久,妻收拾行装,回东北老家了。 留下我一个人,不免在屋里胡思乱想,我渐渐觉悟到,我说妻子反常那是错的。公家水哗哗地白流,你上前把它关了,只是举手之劳。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觉悟,可我却拿着不是当理说,竟然误解妻子的纯朴善良之心。一种愧疚之情涌上心头。 何为正常,何为反常?时下社会上某些“标准”让人  相似文献   

9.
漫谈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前年《文汇报》曾用一个很大的标题,刊登了一篇文章:“清华、哈佛学生水平哪个高?”文章第一句话是“杨振宁:清华平均水准高”,下面一句是“杨福家:哈佛创造能力强”。人家问我:“你怎么和杨振宁辩论起来了?”杨振宁是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他长期生活在美国。而我虽然最近到国外去的次数比较多,但一直生活在国内。我感到我们两个人都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大家都比较谦虚。所以,他就把中国学生讲得好一点,我就讲美国学生好的一些方面。我很推崇丹麦科学家玻尔的互补原理,玻尔讲要了解一枚分币,你必须看它的两面才全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妇孺皆知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在国外放映后,外国人评价道:此故事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批评的话语虽然尖锐了一点,但忠言逆耳,吾等不必与那些不懂得婉转、直来直去的老外一般见识。多年来,我们自信“人多力量大“这一“真理“,故由此推之,要解决寺庙的饮水问题,和尚自然越多越好,就像影片《少林寺》中那取水和尚一样,排成一长队,伸开双臂提水,是何等的壮观。但事实并非想象中  相似文献   

11.
初春的一天,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虽然已经立春一个多月了,但阵阵河风吹来,仍使人感觉有些湿冷。我安排好自己联系的困难群众的春耕生产事宜后,就急急忙忙赶到我镇的小康示范村——向家村,想找村里的一些党员、群众聊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向家村后,我先敲开了水果种植大户肖启富的家门。肖启富两口子正忙着做晚饭:“奉书记,来得正好,在我家吃顿便饭吧。”“好,好。我也要找你‘扯白’呢!”一阵寒暄过后,我切入正题:“老肖啊,你说说,怎样才能使老百姓的收入有更大的提高呢?”“依我看,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水果协会建立起来。我们村家家户…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13.
曾听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同时去牧羊,一个人把羊儿拉到一个地方,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嫩,然后不由分说把羊头按下去令羊儿吃。而另一位牧羊人把羊儿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是吃,一只羊儿吃得很难受,而另一只羊儿却吃得很舒坦。同样的草,羊儿为什么会吃得不一样呢?这引发了我对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办“年”     
陈思炳 《江淮》2020,(1):54-55
人老爱回忆往事,眼前的事忘得快,几十年前的事却记忆犹新。每当过年,便想起儿时故乡办年的情景。小时候,我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天天盼着过年,特别是到了腊月,每天早晨刚起床就问娘,还有几天过年呀?这时,俺娘就笑着顺口说:“快了,快了,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在俺这山区农村,所谓办年主要是四件事:杀年猪、磨豆腐、杵糍粑、做年糖。  相似文献   

15.
无题(五则)     
(一) 甲妇:“大夫,我家养了一条哈巴狗,几天不吃食了,请开点药吧!” 狗医:“可以。” 甲妇:“还请你开张收据。” 狗医:“姓名咋写?” 甲妇:“写我丈夫的姓名吧!” 狗医;“这?” 甲妇:“反正能报销。” (二) 甲:“现在有些人也太没道德了。昨天,有一位老大娘摔倒在街上,两个多小时,也没人把她扶起来。”  相似文献   

16.
党员来信     
《先锋队》2013,(6):21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的公务员,记得刚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县里一宣布放假我就想高高兴兴回去和家人团聚。跟同事告别时,一位好心的大姐说:"过年了,你刚来,怎么不去领导家里转转?以前没事儿,现在别人都去,就你不去显得你多失礼!一年的工作不白干了吗?"然后对我说该去谁家、该哪  相似文献   

17.
欣闻大连市委书记在纪检会上高挂“免宴牌”。他说:“市委常委不要请,人大、政协的同志也很忙很累,希望在座的干部支持我们,不要请我们吃饭。我代表市委常委在这里表示,带头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他语重心长地向领导干部发出倡议:“有时间去锻炼身体、看看书,多陪陪家人;实在想吃,和与工作无关的同志去吃,和家人去吃,自己掏腰包。”这个“免宴词”,说得多好啊。真像一股拂面春风,感人肺腑,催人醒悟。多年来,我们党一直把反对用公款宴请、大吃大喝作为明令而禁止。而实际上是愈禁而不止,愈反而愈烈。因为在有些人的眼里,请吃请喝是“人之常情…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     
正1【笑话】》谁在开车两个醉汉驾着汽车狂奔。甲:小心点!前面是急转弯。乙:什么?不是你在开车吗?》真是瞎子丈夫:你一下子给那个乞丐那么多钱干什么?他是假装瞎子!妻子:你没听见他对我说"美丽善良的小姐……"丈夫:看来他还真是个瞎子!》没人要餐厅中,女:你到底打算跟我结婚吗?男的沉默。女:别以为没人要我,搞火了我马上就在这找个人嫁了!侍应生走过来:小姐你把本店的客人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19.
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我的人在知道我要下基层从政后,都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在毕业办理户口手续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办事员就这样问我:“你家在孝感?”我说:“不在”。“那你爱人在孝感吗?”“不在。”“那你为什么到孝感去,是犯了什么错误在学校呆不下去了,还是学校故意坑你?”我说:“都不是,是我自己申请去  相似文献   

20.
曾听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同时去牧羊,一个人把羊儿拉到一个地方,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嫩,然后不由分说把羊头按下去令羊儿吃。而另一位牧羊人把羊儿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